1981年,陕西一名中学生捡到一块“黑色煤炭”,主动上交国家,奈何工作人员不识货,将其放在角落里沉睡了10年,谁料,一位老专家无意间发现此物,当场惊呼: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全世界仅此一个! 199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西安文史研究院的考古专家王翰章推开旬阳县博物馆的大门,准备随便逛逛打发时间。这位研究印章的老专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即将见证一个惊天发现。 当王翰章走到博物馆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展柜前时,他的脚步停住了。展柜里摆着一个黑乎乎的多面体,样子像是个奇形怪状的骰子。更让他疑惑的是,旁边的介绍牌只有寥寥几行字,根本说不清这东西的来历。 在1981年11月9日那个下午。旬阳县中学刚刚放学,学生们叽叽喳喳地涌出校门。一个叫宋清的学生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顺手捡起石头往河里扔着玩。河岸边大多是些白色和青色的普通石头,但这次宋清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黑炭"。 那个年代的孩子没什么玩具,捡到这么个稀罕物件,宋清兴奋得不得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宝贝"装进书包,打算第二天拿到学校给同学们开开眼。 第二天一早,宋清刚把这个黑球摆在课桌上,就被涌过来的同学们团团围住了。 "宋清,这是啥东西?从来没见过!" "是你家祖传的宝贝吗?让我摸摸!" 几个孩子争着传看,直到上课铃响了还舍不得放下。老师进教室看到这一幕,径直走过来。宋清想偷偷藏起来,但已经来不及了。 老师接过这个黑球,仔细端详了好几分钟。作为一名有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东西。黑球表面的红色字迹虽然模糊,但明显是标准的楷书字体,这很可能是一件文物。 "宋清,这东西你是从哪里捡的?"老师认真地问道。 "放学路上,在河岸边捡到的。"宋清老实回答。 老师思考了一会儿,对宋清说:"这东西看着像是文物,咱们下课后一起把它交到文化院去。如果真是文物,你可就为国家做了件大好事了!" 当天下午,老师带着宋清来到了旬阳县文化院。工作人员听明来意后,仔细查看了这个黑球。虽然他们一时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但基本判断这确实是由煤精制作的古代器物,而且有相当的年头了。 经过商议,文化院正式收下了这件文物。为了表彰宋清主动上交文物的行为,工作人员奖励给他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还有一把糖果。宋清高兴得合不拢嘴,第二天还拿着这些奖品在同学面前炫耀了一番。 王翰章拿起这个黑球仔细端详,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立刻判断这应该是一枚印章。但当他看向旁边的介绍牌时,却发现只有寥寥数字,根本说不清这件文物的来历。 "如果连文物的身份都搞不清楚,摆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王翰章有些不满地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 工作人员被问得有些尴尬,最后只好实话实说:"王老,我们馆里研究水平有限,实在查不出这件文物的具体信息。" 王翰章听了更加不高兴:"既然弄不清楚,就应该送到更高级的博物馆去研究,怎么能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摆着呢?" 随后,王翰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要求亲自研究这件文物。经过领导批准,博物馆暂时将这个黑球交给了他。 王翰章小心地转动着这枚印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都督印"几个字,接着又发现了"大司马印"。在历朝历代,大都督和大司马都是极其显赫的官职,能同时担任这两个职务的人绝对不是普通人物。 王翰章在脑海中搜索着历史,想找出同时担任过这两个职务的历史人物,但一时间想不起来。他找来清理工具,小心地清除着印章表面残存的污渍,希望能让更多的字迹清晰显现。 当他清理到其中一个印面时,"独孤信白书"这五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独孤信!这竟然是独孤信的印章!"王翰章忍不住惊呼出声。 其他工作人员听到声音,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问道:"王老,独孤信是谁?" 王翰章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这可是天下仅有一枚的印章,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独孤信命人制作了这个边长2厘米、通高4.5厘米、宽4.35厘米、有26个印面的多面印章。这样的设计在当时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创新。 更令人称奇的是,独孤信还有另一个传奇身份——"史上最牛老丈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入了三个朝代的皇室: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成为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成为独孤皇后;四女儿独孤毗罗嫁给了李昞,她的儿子就是唐高祖李渊,她也因此被追封为元贞太后。 然而,独孤信本人却没能看到女儿们的荣耀。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后,他的侄子宇文护成为北周的实际掌权者。独孤信等老臣看不惯宇文护专权,密谋除掉他,但计划败露。最终,55岁的独孤信被迫在家中自尽,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