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隧遭到瑞典军官的轻视:“听说大使阁下是一位将军,不知您曾带过多少兵?"谁知耿飚轻飘飘说了一句,瑞典官员立刻肃然起敬。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2022.10.17耿飚: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敢于谏言,被毛主席称赞为敢说真话的好大使,我军历史上唯一的无军衔国防部长) 1950 年 9 月 19 日,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大理石走廊里,六乘王辇的铜铃叮当作响,耿飚踩着红毯前行,礼服下的中山装纽扣硌得锁骨发疼,却在抬头时露出温和的微笑。 93 岁的古斯塔夫五世接过国书,突然用英语问,贵国农民现在能吃饱饭吗,这个超出外交辞令的问题让随员们屏息,却见耿飚不假思索地回答,正在土改,明年的麦子会比今年高半个头,国王的眉毛动了动,后来这句话被瑞典《快报》用斜体登在头版:"红色中国的大使不谈主义,只说麦子。" 真正的考验藏在十天后的国庆宴会上,当耿飚用银叉切开鹿肉时,身着戎装的瑞典军官约翰逊带着酒气走来,"听说大使阁下是一位将军,不知您曾带过多少兵," 对方的蓝眼睛扫过耿飚洗得发白的袖口, 周围的谈话突然静下来,耿飚放下酒杯,却用一种闲聊般的语气说:"解放军第19兵团,下设三个军,每个军四五万人,大概十几万人吧," 宴会厅里响起餐具跌落的声音,约翰逊的笑容僵在脸上 —— 这个数字比瑞典全国军队人数还多三倍。 第二天的《哥德堡邮报》配了张特写,耿飚站在使馆的五星红旗前,身后的留声机正播放着瑞典民谣《斯德哥尔摩的夜晚》。没人知道,这个夜晚他在日记里写了什么,但那些关于 "十几万兵" 的不同传说 —— 有的版本说 "三四十万"—— 早已随着香槟杯的碰撞,在斯德哥尔摩的深秋里发酵成了传奇。 最让瑞典人津津乐道的,是耿飚 "送姑娘回家" 的故事,1952 年的一个雪夜,他亲自驱车 150 公里,把李四光的女儿李曦沐送到丹麦边境,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眼线,他故意绕开繁华市镇,在乡间邮筒前用左手写信 —— 那是当年打游击战练出的本事,当李曦沐带着盖着瑞典签证的护照踏上归途时,耿飚口袋里还装着半块硬邦邦的黑面包,那是他为了省时间在路边小店买的。 在瑞典副外长哈马舍尔德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的当晚,耿飚带着两瓶汾酒敲开了对方官邸的门,"中国的黄河和瑞典的波罗的海,都该让商船自由航行," 酒杯碰撞间,这位未来的联合国掌门人后来在日记里写下,"这个中国大使不像外交官,倒像个船头的瞭望者,他的眼睛始终望着地平线," 三个月后,哈马舍尔德在联大公开谴责美国细菌战,耿飚在使馆的日历上画了颗红星 —— 那是他自创的 "外交战果标记法"。 1956 年,当耿飚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时,当地人发现这位大使的吉普车总是沾满尘土,他会突然停在拉合尔的巴扎,掀开陶罐查看食盐品质,也会蹲在卡拉奇港和搬运工聊上半小时。 在写给周总理的报告里,他提出 "用纺织机械换棉花" 的建议,后来变成中巴贸易的支柱项目。巴基斯坦外长曾开玩笑说:"耿大使逛市场的时间,比待在使馆的时间还长。" 1984 年的人民大会堂,当记者问及香港驻军问题时,耿飚的回答引发轩然大波,那几天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反复观看当年在瑞典王宫的录像 —— 那个曾用 "十几万兵" 震慑外交官的将军,此刻正对着台灯检讨,外交无小事,连语气轻重都藏着国家形象,当他拄着拐杖向党中央递交检查时,白发比三年前更密了。 从湘江畔的矿工到联合国讲坛,耿飚的人生轨迹画出一道独特的外交弧线,他用马刀刻下的刚毅,在外交场合化作了筷子夹起刀叉的从容,那些在战壕里悟出的生存智慧,最终沉淀为发展中国家间的互助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