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17年,俞敏洪去看望自己北大的恩师许渊冲,没想到96岁恩师住的房子,竟然连电

2017年,俞敏洪去看望自己北大的恩师许渊冲,没想到96岁恩师住的房子,竟然连电梯都没有,许渊冲腿脚不便,又没有安装电梯的钱,俞敏洪当即答应恩师,拿出60万,给恩师装一个电梯! 那是2017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北京大学老旧宿舍区静谧如常。俞敏洪怀着敬意来看望自己96岁高龄的恩师许渊冲。拐过几条小路,来到一栋三层老式居民楼前,俞敏洪抬头望了望,皱起眉头。他没有想到,中国翻译界的泰斗,被誉为"亚洲翻译第一人"的许老,竟然一直住在这样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 上楼时,俞敏洪步履放慢,想象着腿脚已不便的恩师每天上下楼的艰难。推开门,眼前的景象更让他心头一震——30年前的60平米旧公寓,几乎没有客厅的空间,到处堆满了书籍和译稿。许老坐在一张简陋的书桌前,戴着老花镜,正专注地用两根食指在键盘上敲打着。 "老师,您的腿脚不好,住在三楼没电梯,上下楼不方便啊。"俞敏洪关切地说。 许老笑着摆摆手:"习惯了,没事。有时候下楼活动活动也挺好。" 俞敏洪环顾四周,墙角摆着一台老式自行车,那是许老晚上去湖边骑行锻炼用的。桌上放着的是许老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早上十点起床后一直埋头翻译,晚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这位获得过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的大师,晚年生活竟如此简朴。"老师,要不我帮您换一个好一点的房子吧?"俞敏洪试探着问。 许老一口回绝:"不用了,屋子里的书太多了,搬家不方便。" 俞敏洪没再坚持,但当听说小区居委会正在商议安装电梯的事情,每户需要出资20%,总费用约60万时,他当即做出决定。 "老师,安装电梯的事情就交给我吧。"俞敏洪坚定地说,"60万全部由我来出。" 面对恩师推辞的目光,俞敏洪坚持道:"老师,这些年您辛苦了。您翻译了《诗经》《楚辞》《论语》等那么多国学名著,书销中外百余本,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2007年您被诊断出直肠癌后,医生说您还能活7年,可您一直在和死神抢时间,每天至少翻译1000字,风雨无阻。如今十年过去了,您依然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奋斗不息。这个电梯,就当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点心意。" 许老望着这位曾经的学生,眼睛湿润了。 当我们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回到1938年,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17岁的少年许渊冲踏入了国立西南联大的校门。那时的联大,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学子,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文法工五堵墙。"这"五堵墙"分别是后来的原子能科学家朱光亚、物理学家杨振宁、翻译学家许渊冲、金融学家王传伦和卫星专家王希季。当年的许渊冲与杨振宁同桌而坐,谁能想到,这五位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各自领域的巨擘。 许渊冲选择了翻译这条路,源于两个关键的人生契机。他有个表叔叫熊式一,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是首位进军百老汇的中国导演。1935年,熊式一用英文执导话剧《王宝钏》,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连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和英国女皇都为之点赞,轰动了整个欧美。这件事深深震撼了许渊冲,让他萌生了成为翻译家的梦想。 而真正让他走上诗词翻译之路的,却是一段青涩的暗恋。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许渊冲爱上了一位女同学,他将林徽因纪念徐志摩时写的《别丢掉》翻译成英文,作为情书送给心上人。虽然这段感情最终未能开花结果,但却意外地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 许渊冲的翻译与早期外国翻译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美国翻译家肯尼斯曾译为"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虽然字面准确,却失去了原诗的韵味。而许渊冲的翻译是:"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一下子就对味了,将中国诗词的神韵传递给了外国读者。 2007年,86岁的许渊冲被诊断出直肠癌,医生说维持得好的话还能活7年。面对生死,许老平静地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从那时起,他每天至少翻译1000字,为了提高效率,特意学习了电脑,用两根食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键盘,看不清的字就拿放大镜仔细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