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棺床你们也敢睡?”1998年,南京发现一座600年前的公主墓,不可思议的是,里面竟有人居住,而他们的身份令人无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夏季,南京市雨花台邓府山一处道路施工现场,一台挖掘机正有序作业,就在一铲子落下之际,地下突然传出沉闷的响声,土壤塌陷,一个深坑赫然出现。 施工人员立刻停下了手中的工具,纷纷围拢过来查看,坑底隐约露出的,是规整的青石砖和精巧的砖缝结构,工程负责人意识到这可能是文物,立即上报相关部门。 文物专家很快抵达现场,对暴露出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勘查,经确认,这是一座明代砖室墓,建筑工艺精细,使用的并非常见的青砖,而是带有地名与人名铭文的明城砖。 这些砖多用于城墙防御工程,用在墓室中本就极为罕见,墓室前后分为两间,顶部为拱形穹顶,壁龛布置有序,中轴线上置有一座石棺床。 更引人注目的是墓前不远处的两尊羊型石像生,这类雕塑通常只出现在帝王或王侯级别的陵寝前方,象征着身份的显赫与皇权的象征。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专家通过墓室中的铭刻与结构,确认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八个女儿——福清公主,她生于洪武十八年,卒于永乐十五年,享年四十八岁。 作为朱元璋钟爱的女儿之一,福清公主不仅在文学与技艺上造诣颇深,也曾参与朝政谋划,在明初政局稳定中留下过痕迹,她的死引发朝廷停朝三日,开创了明代公主去世辍朝的礼制先例。 本是一处凝聚皇族威仪与历史记忆的古墓,现场却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景象,考古人员踏入墓后室时,发现石棺床上铺着褥子和被子,一角还有摊开的旧衣,壁龛中塞满了生活用品与塑料杂物。 墓室四角堆着锅碗、饮料瓶、烟头和瓜子壳等痕迹,厚重的石砖与泥土味道混合在一起,空气中夹杂着日常起居的气息,与墓室原有的庄重肃穆形成了鲜明反差。 一名民工模样的男子走入墓室,熟练地收起地上的被褥,神情淡然,他解释自己来南京务工,无处落脚,又因工地难找,便住进了这处“天然”的避风港。 他不是唯一的居住者,有时此地竟有二三十人共处墓内,对于他们而言,这片地底空间冬暖夏凉、远离喧嚣,遮风避雨,是不得已中的“安身之所”。 据一位自称守陵多年的老人介绍,墓地周边盗洞密布,早在数年前就有盗墓贼频繁出入,洗劫了随葬品并长住其内。 等盗贼离开后,又有流浪人员顺着这些通道进入,久而久之,墓室竟成为无家可归者的栖身处,老人祖辈受命守陵至今,虽多次尝试劝阻,但缺乏手段与力量,根本无力遏止人流。 福清公主墓的出土与保护原本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的考古事件,对研究明初皇家建筑工艺、丧葬礼俗和社会制度极具意义。 而今,面对墓室“住人”现状,不少专家忧心忡忡,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人员指出,这类文物遗址不仅承载着历史价值,更应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 地方社区与相关职能部门也陷入管理难题,公园开放式环境难以全天监管,流动人口频繁进出,劝离后又往往悄然返回。 城管、公安、民政、文保等多方协作,提供了廉价住宿信息、生活用品救助,也加强了墓区日常巡查,但结果仍显有限。 这个事件将一座尘封六百年的皇家古墓与现代城市治理的难点交织在一起,它既是一段明代皇室的遗迹,也是当下基层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 在公主棺床上铺就的,不只是被褥,还有底层生计的窘迫;在石像生面前驻足的不只是考古学者,还有现实生活的无声抗议。 福清公主也许未曾想过,自己百年之后的安眠之所,会成为陌生人夜宿的床榻,而今天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在保护遗产与照顾现实之间找到一条温和而坚定的路径。 在公主墓地的阴影与阳光交界处,历史与生活并存,如何妥善安排,是时代对所有人的一场考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金陵晚报——南京明公主墓住进一群“活人” 管理部门怎么劝都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