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 ,云南王卢汉收到蒋介石屠杀共产党的密令,正愁没有解决良方,结果辛亥革

1949年 ,云南王卢汉收到蒋介石屠杀共产党的密令,正愁没有解决良方,结果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看完,在密令上大笔一挥,未改一字便救下了他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的中国,变天是早晚的事,西南边陲的云南,“云南王”卢汉却快愁白了头,他手里捏着一份南京发来的密令,字字要命,不仅关系到九十多条进步人士的生死,更可能把他自己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就在他抓耳挠腮的时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出现了,老先生只在电文上添了一笔,局面就翻转了过来,一场血光之灾就这么化解了,这位高人是谁?他又是怎么用这轻飘飘的一笔,救下这许多人的呢?

这事儿得从1949年秋天说起,那时候,蒋介石在大陆的买卖眼看就要黄了,只能把宝押在西南,想在那儿建个最后的据点,云南自然是重中之重。

而卢汉,这位滇系大佬,家族在云南根深蒂固,他表哥龙云更是影响云南政坛近二十年的角色。

卢汉虽然名气不如龙云,但也是跟着龙云一路干出来的实力派,已经在云南当家四年,是老蒋在西南不得不拉拢的人物。

可是,老蒋对卢汉并不真放心,半个月前,龙云刚在香港宣布起义,这让老蒋心里对卢汉直打鼓。

1949年9月6号,蒋介石把卢汉叫到重庆,又是给钱给枪,又是画大饼让他扩充滇军,转过头就提了硬条件:解散云南省参议会,封掉所有进步报刊,还要大规模抓捕中共地下党和爱国人士。

老蒋算盘打得精,他知道卢汉心里摇摆,这是逼他“纳投名状”,手上沾了血,看他还怎么跟共产党那边勾兑。

在9月8号,西南特务头子徐远举“护送”卢汉回了昆明,名为护送,实为监视,果然,人刚到,徐远举就伙同沈醉在昆明搞起了“九九整肃”大搜捕。

谁知,卢汉脚跟还没站稳,就通过爱国民主人士刘淑清,悄悄把消息捅给了中共地下党,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没抓到多少真家伙,徐、沈一伙就把气撒在那些活跃的进步人士头上,省参议员、记者、老师学生,一下子抓了四百多人。

沈醉一看,辛辛苦苦抓来的人快被卢汉放光了,赶紧向老蒋告状,老蒋一听就火了,一封密电拍过来,就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话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剩下那九十多个“重点”,一个都别想活,必须处死。

接到这份密电,卢汉是真坐蜡了,杀?违心不说,还得背千古骂名,民心尽失,不杀?公然抗命,老蒋能饶了他?恐怕自己先得掉脑袋,他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个人来,事不宜迟,他立马动身去拜访。

这人就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李根源先生,李老先生名望极高,是位爱国民主人士,也是大学者,还是朱德元帅的恩师。

而他一生经历丰富,云南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有他的身影,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本在腾冲老家养老,但眼看全国解放大势所趋。

这时卢汉找上门,对李根源来说,正中下怀,听完卢汉的火急火燎的叙述,又看了那份要命的密电,李根源沉吟片刻。

然后,他拿起那份写着“情有可原,罪无可逭”的电文,取过笔,不慌不忙地在上面轻轻一勾,做了个小调整,就把电文递还给卢汉。

卢汉原本愁眉苦脸,接过电文一看,瞬间就明白了,之前的愁云一扫而空,对李根源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敢耽搁,拿着改过的电文就回去了,吩咐秘书按新内容转发给沈醉。

当沈醉收到这份由卢汉转来的“蒋委员长密电”,也愣住了,改过的电文,变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就这么把两个词组顺序一颠倒,强调的重点完全变了,前者是“罪不可赦”,后者呢?变成了“罪名是有的,但情有可原,可以从轻发落”。

虽然还是老蒋的“指示”,可操作空间就大了去了,沈醉心里就算犯嘀咕,但面对白纸黑字的“领袖手谕”,也不敢公开叫板,最后还是按这“新精神”,把那九十多个进步人士都给放了,李根源先生就这么一支笔,轻轻一勾,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

云南起义的电波一响,远在成都的蒋介石听了,跟挨了晴天霹雳似的,他明白,西南防线彻底完了,国民党在大陆算是彻底没戏了,也就是1949年12月10号,蒋介石就从成都仓皇飞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

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带着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进了昆明,在欢迎大会上,陈赓将军高度评价说:“卢汉将军及率部起义,才有今天这样的胜利。”

而毛主席后来也对卢汉讲:“你在云南起义,为人民立了大功,你抗了日,又起了义,晚年能这样就不错了,你就是黄花晚节香。”

云南的和平起义,不光少死了很多人,也实实在在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脚步,有时候,历史的走向,或许真就取决于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一点智慧和一份担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