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 1735年,雍正帝撒手人寰,整个大清朝廷都晃了晃。雍正这皇帝在位十几年,干了不少大事:中央集权搞得更硬,吏治整得更严,贪官污吏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国家治理水平也上了个台阶。可这些改革也不是没代价,他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的家伙,那些权贵们早就憋着一肚子火。雍正一死,这帮人可算找到机会喘口气了,朝局一下子变得乱糟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咋样。 李卫呢?他是雍正的铁杆心腹,靠着雍正的信任混得风生水起。这家伙政绩确实牛,办案子不怕得罪人,整治贪腐那叫一个狠。可正因为这样,他也树敌不少。雍正活着的时候,那些仇家不敢吱声,全被雍正的威严压着。可现在雍正没了,李卫心里清楚得很,他的靠山倒了,那些被他踩过的人肯定得蹦出来找麻烦。他在灵堂前哭晕过去,不光是悼念老领导,更多是对自己前途的发愁。这时候,他心里估计已经有点慌了。 新上台的乾隆帝,面对这么个局面,出手倒是挺快。他给李卫赏了珍珠,还封了功名,这让李卫有点意外,也有点小感动。他可能还暗自庆幸,心想新老板还挺看得起自己,日子应该还能过得下去。毕竟,谁不喜欢听好话、拿赏赐啊?李卫这时候估计觉得自己还能在新朝混得不错,危机感暂时放了下来。 但他哪知道,乾隆这招压根不是真心抬举他。乾隆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首要任务是稳住局面。雍正留下的政策虽然管用,但也惹了不少乱子,朝廷里人心浮动得很。乾隆得先把这些老臣安抚住,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盼头,这样才能稳住江山。所以他给李卫赏赐、安慰,就是为了让他放松警惕,别在这节骨眼上给他添乱。这招“糖衣炮弹”打得漂亮,李卫还真就信了。 乾隆可不是啥善茬,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雍正的这些宠臣,像李卫这样的,能力是强,可权力也大,名声也响,树敌还多。这种人在朝中,要么是助力,要么就是隐患。乾隆刚上位,根基还不稳,暂时还得靠这些老家伙撑场面。可他也明白,时间一长,这些人要是尾大不掉,威胁到他的皇权,那可不行。所以他的策略很清楚:先稳住,再慢慢收拾。 对李卫来说,乾隆的真实意图他压根没看透。他以为自己还能像在雍正朝那样呼风唤雨,可实际上,乾隆早就把他划进了“待处理名单”。这时候的李卫,日子表面上还过得去,但危机已经悄悄逼近了。他那点警惕心,在乾隆的安抚下,早就松懈得差不多了。 时间没过多久,乾隆就开始动手了。他先把李卫的一些得力助手调走,让李卫的势力没那么硬实。接着,在一些大事决策上,李卫的声音越来越被挤到一边。这时候,李卫估计也察觉到不对劲了,但形势已经不由他了。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应付着,心里盼着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可乾隆的坑还没挖完。朝里突然爆出一桩贪污案,几个跟李卫沾边的官员被扯了进去。李卫自己没直接掺和,可架不住他跟这些人关系近,责任甩不干净。乾隆顺势下令严查,李卫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些以前被他得罪过的家伙,这时候全跳出来踩他一脚,说他中饱私囊、滥用职权,啥脏水都往他身上泼。李卫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乾隆之前那些赏赐、好话,全是给他下的套! 这场戏演到最后,李卫彻底栽了。乾隆借着贪污案的机会,把李卫的官职全撸了,还把他流放到了边疆。这结局对李卫来说,真是从云端摔到泥里。他当初在雍正朝多风光啊,整治贪腐、办大事,那威风劲儿谁不服?可到了乾隆手里,他才发现,皇帝换了人,自己的命也就悬了。流放路上,他估计心里全是悔恨和无奈,可这时候再醒悟,已经晚了。 李卫的下场,其实挺接地气的。封建社会就这样,官员的命跟皇帝的心情挂钩。雍正活着,他是功臣;雍正一死,他就是靶子。乾隆呢,用权谋把这事玩得滴水不漏,先捧着你,再摔了你,愣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李卫这辈子,算是栽在了权力更迭的节骨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