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木柄手榴弹为什么被淘汰? 1979年中越边境,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名身材瘦小的战

木柄手榴弹为什么被淘汰? 1979年中越边境,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名身材瘦小的战士紧握着那枚绿色的67式木柄手榴弹,屏息凝神。他是122师366团2营5连的何学高,身高不到1米6的南方小伙子,此刻却肩负着摧毁敌方高射机枪阵地的重任。在朔江战斗中,何学高的战友已伤亡殆尽,他自己也负了伤,但仍坚持冒险靠近敌人阵地。 在同一场战争中,代乃阻击战的彝族战士阿尔子日也书写了木柄手榴弹的传奇。作为39师116团2营机枪连排长,他凭借出色的投弹技能,一次次挫败了越军的进攻。阿尔子日平时训练中的投弹成绩都在60米以上,他利用这项技能,带着几枚手榴弹冒险接近敌军炮兵阵地,连续投弹摧毁了越军的两门60毫米迫击炮。 这些67式木柄手榴弹在战场上的壮举,是其漫长发展历程的高光时刻。其实,中国的木柄手榴弹可以追溯到朝鲜战争时期。当时,志愿军使用的51式木柄手榴弹是仿制德国二战M24手榴弹的产物。美军骑兵一师士兵阿诺德曾回忆说:"中国人的进攻是以手榴弹为核心的,他们以机枪和步枪压制我们的火力,然后快速突进到50码的距离,投出成片的手榴弹。"在一次夜战中,阿诺德亲自踢开了志愿军投入他战壕的63枚手榴弹,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 到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军方调整了武器发展思路。他们预计未来可能爆发全面的"人民战争",需要能够在各地小规模工厂甚至作坊里生产的简易武器。木柄手榴弹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每枚造价仅需1-2美元,比无柄手榴弹便宜一半以上。这种战略思想催生了"人手有弹"的口号——现役军人每人配备40枚,民兵每人4枚。考虑到当时全国有2亿多民兵(约占人口的35%),仅满足民兵需求就需要8亿多枚手榴弹。 当67式木柄手榴弹在中越边境战场大显神威时,其实它的技术缺陷已经显而易见。这种由历史传承而来的武器,正悄然面临着被更先进武器取代的命运。而这一切,早在二战结束后就已有先兆。 苏联军方在战后迅速评估了手榴弹发展方向,他们认为木柄手榴弹只有两个优势:可以集束使用和投掷较为精确。但这些优势很快被新型武器所取代。随着反坦克手榴弹的大量装备,木柄手榴弹的集束使用优势变得无足轻重。苏制反坦克手榴弹不仅杀伤半径达到20米以上,还能炸穿0.5米厚的水泥墙壁和100毫米左右的装甲板,威力远超集束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