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果然应验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暴政肆虐,土地饱受摧残。朝廷内奸臣当道,贪婪腐败侵蚀朝政根基,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动荡之时,时势似乎在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暴政肆虐,土地饱受摧残。朝廷内奸臣当道,贪婪腐败侵蚀朝政根基,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动荡之时,时势似乎在寻觅能颠覆旧序、开创新局的英雄。

历史关键时刻,徐茂公这位智勇人物随李密起义,犹如山寨中的寒光,穿透了乌云密布的天空。

徐茂公在四五年间,由山寨起义者蜕变为开国功勋,书写了一段传奇历史。

他的名字,犹如乱世天际中的璀璨星辰,悬挂高空,成为天下人仰望的焦点。

徐茂公一生历三代君王,战场上骁勇善战,朝堂上谋略机智,为这个时代的变革贡献了不朽功绩。

生命末年,他留下深思遗言:“后代若出高人,必诛之,否则必反。”此言如定时炸弹,隐于历史,终以惊人方式应验。

这背后有何故事?徐茂公为何留此遗言?他预见了什么?后来的历史又怎样验证了他的预言?

【徐茂公与唐朝的兴起】

在动荡年代,徐世勣因对朝廷贡献卓越,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改名李勣。但在民间,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徐茂公”。

此名简洁响亮,成为他传奇人生的代名词。

徐茂公诞生于曹州离孤一平凡村落。

他自幼才智出众,热爱武艺,同时对兵法有深刻独到的认识。

隋大业年间,暴政至极,百姓起义频发,徐茂公亦投身其中,欲以此起义改变自身命运。

17岁时,徐茂公投身起义军,并着手劝导首领翟让共襄反叛大业。

翟让不追求权力,他仅愿与兄弟们共赴打家劫舍之事。

徐茂公面对翟让的犹豫,坚持不懈地劝说。经过多次努力,终使翟让下定决心,共同踏上造反之路。

他们首次行动选在隋炀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周边,实施抢劫。

此地虽充满危险,但亦是财富汇聚之所。

他们迅速筹集到足额资金,随即着手规划起义军规模的扩张事宜。

民间叛军起义时,徐茂公与翟让共建瓦岗寨,以成一方势力。招揽人才时,徐茂公注意到李密,他当时已是颇有名望的豪杰。

徐茂公谓李密:“瓦岗寨乃英雄汇聚之所,君之加入,定使吾辈如虎添翼。”经诚挚相邀,李密终决定加入瓦岗寨。

徐茂公未曾料到,他的这一行为意外地加速了翟让的死亡。

李密加入后,瓦岗寨势力急速增强,导致翟让地位逐渐动摇。

在徐茂公的提示下,翟让自愿放弃寨主之位,转由李密继任。

李密并未止步,对徐茂公与翟让仍持戒心,保持高度警觉。

一日,李密设宴邀徐茂公与翟让,实则暗设陷阱。

宴会上,徐茂公与翟让甫一露面,即遭伏击。

在袭击中,翟让不幸遇难,徐茂公虽侥幸存活,却也身受严重伤害。

若非他人求情,徐茂公亦难幸免于难。

事件过后,徐茂公深感瓦岗寨无望,遂决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他归还溧阳的兵马粮草于李密后,独自踏上旅途,寻觅新的依托之处。

在此关键时期,徐茂公决定归顺李渊与李世民。

他见识到李家父子的卓越才智,判定与他们结盟将成为其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渊赏识徐茂公的才能,视其为可培养之人,故而赋予其重要职责。

在李家麾下,徐茂公彰显卓越军事才能。

他历经数战,每战皆献智策,对李家征战贡献卓著。

他的军事功绩为唐朝的最终创立打下了牢固基础,确保了国家建立的稳固根基。

【临终的预言与忧虑】

徐茂公毕生征战,旨在以荣誉富贵荫庇子孙后代。

他对家族未来满怀期望,尤其重视后辈培养,倾注大量心血。

在他儿子中未寻得满意继承者,他转而寄希望于孙辈。

在孙辈里,李敬业因展现出的聪慧与胆识,吸引了徐茂公的注意。

李敬业自幼才智出众,尤精于弹丸射击,屡展奇技,常令人叹为观止。

徐茂公历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以敏锐眼光和深厚政治智慧著称,深受朝廷器重。

然而,他凭借深邃的眼光,逐渐察觉到李敬业身上的不安分气息。

一次打猎时,徐茂公计划利用此契机除去李敬业。

他对李敬业吩咐道:“敬业,进入林中驱赶野兽,以便我们捕获猎物。”

李敬业虽心存疑惑,但仍照做。徐茂公利用风势点火,意图围困李敬业。火势迅速扩大,李敬业身陷绝境。

他机智地将坐骑杀害,藏身于马腹之中,借此巧妙躲避了灾难,得以幸存。

火灾后,李敬业满身血迹立于徐茂公前。徐茂公既赞孙子机智,又感宽慰。李敬业洞悉祖父杀意,自此变得更为顺从懂事。

徐茂公渐生怜悯,不再对李敬业动手,而是将他留在身边,传授战场技艺与为官智慧。

然而,李敬业似乎并未铭记祖父的教诲,置若罔闻。

李敬业被朝廷派为刺史剿匪,他孤身入贼营,软硬并施平定了匪患。然而,此举却招致了徐茂公的忧虑与不满。

乾封二年,唐高宗命徐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对抗高丽。徐世勣抵前线后,鉴于太宗征高丽未成的历史,他决心把战线推进至高丽核心区域。

初战胜利后,唐军在徐世勣带领下士气大振,他们沿新城疾速南进,相继占领南苏与木底。

总章元年(668年),徐世勣领唐军在鸭绿江歼灭高丽主力,继而攻克平壤。

数日后,借信诚和尚之力,唐军攻陷平壤,宣告此役结束。

战役毕,徐世勣胜归京师,朝野为其举办盛大欢迎礼,并授予太子太师之职。

徐世勣经年征战,已至耄耋,七十五岁高龄且体弱多病。鉴于此,唐高宗命其弟李弼返京,专门负责照料徐世勣。

一日,徐世勣觉身体稍愈,召李弼至榻前,沉重言道:“弟,我时日无多。”

李弼紧握其手,忧虑地问道:“兄长,可有遗言交代?”

徐世勣沉声道:“后代中若有人才出众,必除之。否则,其必反,为家族招来祸患。”

李弼惊讶地望着他:“哥哥,这是何等严重的话!”

徐世勣眼神深邃,语气坚决道:“铭记此言,此乃我多年征战所得,亦是对家族所尽的最后职责。”

徐世勣临终前虽屡有叮嘱,但徐家未来仍难逃命运轮回,预言中的悲剧终究未能避免。

李弼对突如其来的重任感到震惊,但仍恭敬地点头答应:“哥哥,我会记住您的话,并按照您的意愿行事。”

徐世勣长叹一声,眼中闪过无奈与沉痛,似在回味战火岁月,又仿佛在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

他轻声说:“弟弟,我一生征战沙场,只为家族繁荣、国家安宁。若后代因才出众招致灾祸,那我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李弼紧握徐世勣之手,沉默良久。

他明白哥哥的话至关重要,这是个关乎家族整体命运的重大抉择。

徐世勣凝视李弼,缓缓合上双眼,仿佛在内心追寻那一抹平静与安宁。

【家族的命运与预言的应验】

徐茂公逝世后,唐高宗李治悲痛万分,为表敬意,下令辍朝七日。都城沉浸在哀悼氛围中,以此缅怀这位卓越功臣。

随着李治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武则天逐步夺取朝中大权。

武则天野心不止朝堂,更涉皇家内务,她改立亲子李弘为太子。

李弘身为太子,对母亲独断专行及残酷手段颇为不满。

在争执中,李弘对母亲激动言道:“母后,天下非您独有,乃众人之天下。”

武则天冷回:“弘儿,你年幼未知朝政复杂。有时,为大局计,须行强硬之策。”

但李弘心中已产生深刻嫌隙。

李弘不久后病逝,武则天虽感哀伤,却迅速行动,立李贤为太子。

李贤对母亲直言不讳,表明心志:“母后,我不愿做傀儡,任由摆布。天下理应由父皇掌控,而非作为您的棋子。”

但武则天野心未减,她断言:“贤儿,朝政复杂,你难以理解。只需依我安排行事。”

李贤终遭废黜,随后因心中抑郁而去世。

之后,武则天确立李显为皇位继承人,立为太子。

李显初时顺从,然时光流转,他渐生更多权力之欲,终亦遭废黜。

在这一连串变故中,李敬业,徐茂公的孙子,对武则天的行为深感愤慨。

他决议起兵反抗武则天,号召天下志士共襄义举,加入他的讨伐队伍。

然而,起义终归失败,李敬业遭诛,徐家遭受重创。

徐家遭难时,李敬业之父痛心疾首,叹道:“茂公祖父临终忠告,吾辈何以未遵!”

武则天严惩徐家,举措极端,竟下令掘开徐世勣之墓。

仅有少数徐家成员幸免于这场灾难。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徐世勣获平反,坟墓得修葺,官爵被追复。然而,徐家悲剧已成历史,印证了徐茂公临终预言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