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蒯通(原名蒯彻,后因避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为蒯通的)这个人在史书中着墨不多,跟李左车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了。但这个人却是楚汉相争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毫不夸张地说,他原本是有机会改写历史的。但是所遇非人,碰上了韩信这个三心二意的“纯情男”,最后一腔真情付之东流。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去读一读这个人。尤其是打工人。把这个人读懂了,对于一些时势、人性的把握,自然也能更上一个台阶。大家别看蒯通奉献的画面不多,但那都是经典、精髓,全是审时度势、洞察人性的高光画面。

蒯通的高光时刻就集中在他给兵仙韩信提了两个金点子上,这两个金点子其实是配套的,但是韩信只听了第一个,第二个打死也不听,以至于后面被吕雉杀害于长乐宫之前,悲怆地表示自己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意见。
蒯通是赵地的一个读书人,能言善辩、素有急智。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稀缺型人才了。我们还是回归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专业名词吧,蒯通就是一个专业的“士”。
“士”这个群体在战国中后期出现一定程度的井喷,所以找工作并不是那么好找,尤其是那种他们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这就导致当时的整个社会在“士”这个群体身上积累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剧烈。咱们之前已经多次解释了这个问题,其实秦末天下大乱本质上就是士族在打一场翻身仗、逆袭仗。

蒯通生活在秦国一统六国的大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他又是赵国的士,所以一开始日子跟韩信他们一样,过得相当不如意。所以,对秦朝也充满了一肚子怨气。所以,当大泽乡起义爆发之后,天下反秦如火如荼,所以蒯通也积极参与到了反秦运动之中去了。
蒯通的第一个老板就是陈胜的部下武臣,这位同志带着陈胜的指示去赵地发展反秦事业,受到了蒯通的热烈拥护。蒯通凭借一张好嘴就帮武臣拿下了范阳县,然后在赵地引发了连锁反应,先后有三十多座城池都向武臣投降了。
后来,张耳和陈馀杀了武臣,拥立了赵国王族的赵歇当了赵王,蒯通应该就变成了赵歇的手下了。
再后来,韩信背水一战灭了赵国,蒯通又趁势归附了韩信。

一直等到郦食其凭借一张好嘴说降了整个齐国时,蒯通才开始闪亮登场。
当时什么情况呢?刘邦这个老六在修武县夺了韩信的兵权,带着韩信灭赵后的所有兵力去跟项羽打PK赛去了,然后不让马吃草又想让马跑,要韩信自己在赵地筹集军队,赶紧把燕国、齐国也给自己打下来。然后韩信还真就白手起家招募了一支部队,把燕国给逼降了。然后又被刘邦下命令赶紧去拿下齐国然后回荥阳去帮他打大魔王项羽。而韩信也确实已经处于发兵状态了,兵马都在平原津的对岸集合了。
韩信当时已经知道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所以便打算退兵,赶往荥阳跟刘邦汇合。

这个时候,蒯通对韩信说:郦食其就是一个耍嘴皮子的,结果这一下就替刘邦拿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你带着几万人这么辛苦打下赵国,赵国才多少城池?50多座!这么一来,郦食其这个耍嘴皮子的功劳比你这个带兵打仗的大将军还大,你服气吗?将来给你封官让你屈居郦食其之下,你心甘吗?再说,汉王是明确给你下了军令要你攻打齐国的,虽然他叫郦食其去劝降齐国了,但也没有撤销军令呀,你完全可以装作不知情而继续攻打齐国嘛,反正你是依令行事,你怕什么呢?
韩信听完了之后,立马就下令继续攻打齐国。并因为齐军疏于防范,很是轻松就一路推进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王田广退守高密、丞相田横退守泰安、将军田既退守即墨、田光退守莒县。当然,当时还在齐国没有撤走的郦食其肯定是活不了了,被齐王下令用大锅给煮了。

这里要解释一下,很多人不太理解蒯通为什么会跟韩信提这种坑队友的计策?韩信还稍作犹豫就同意了?
很多人认为就是韩信要争功,不甘心功劳屈居郦食其之下,这是很表面、肤浅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是韩信不攻齐,是不是就没有仗打了?是不是就要回到荥阳去跟刘邦汇合?那韩信的兵权是不是就保不住了?蒯通建议韩信装聋作哑地继续攻打齐国,其实跟当初李左车的建议是一个意思,是要韩信继续拥兵自重,最好是割据独立。这样韩信有更高的舞台,他们也能水涨船高,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才在前一年,刘邦就单枪匹马跑到修武的军营把韩信的兵权给夺了,这说明刘邦很不信任你韩信嘛!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你好不容易在赵地重新招募了一支军队,难道又要白送给刘邦?你将来拿什么做保障呢?
所以哈,寥寥数语背后往往就是大千世界,就通过这一些细节可以看出,韩信跟刘邦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而且韩信也是有很多小心思的。只是韩信这个人的性格就是那种既想又想的性格,所以往往会因小失大,最后里外不是人。这不很简单嘛,你不想自立,你就不要去坑死郦食其嘛,这种事情是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嘛!但你既然动了拥兵自重的心思,开弓没有回头箭,你就要有决心把这条路走到底呀!你后面在齐地的一连串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攻占齐国半壁江山之后,齐国赶紧派人向项羽求救。项羽已是四面环敌,也想争取齐国这最后一个盟友,便派出手下大将龙且率20万大军来援,却被韩信在潍水一战消灭殆尽,齐国最终彻底沦陷。
灭齐之后,韩信就成了决定天下走势的第三方势力。
一辈子不向人低头的项羽第一时间向现实低头,主动派使臣武涉来游说韩信,清清白白地跟韩信讲透了,刘邦那人看着挺大度,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讲话从来不靠谱的小人,你要死心塌地跟着他干,肯定没个好结果。现在天下大势是你、我和刘邦三方谁也奈何不了谁,我项羽做人比较厚道,也不劝你归顺我,你就宣布独立,咱们三分天下。以后鹿死谁手,各凭本事。
这话够透彻吧?够有诚意吧?但韩信以自己对刘邦是真爱为由,直接把武涉给拒绝了。

拒绝就拒绝了嘛!这么大诱惑面前都没动心,说不定能感动刘邦那个铁石心肠的负心汉呢?但是,韩信立马又派使者去刘邦那里,说为了方便治理齐地,希望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唉,幼稚的韩信同志呀,齐王这事还有真假之分吗?再说,齐王这事可以别人给、也可以自己给,但就是不能自己要,你懂吗?
蒯通一看韩信如此不上道,也急了,便跟韩信说,自己有绝活,那就是懂相面之术,能断人生死祸福。借此机会跟韩信说:从正面来看,将来顶多就是个侯爷,还要渡很多劫;但从背面看,韩信贵不可言。
这话不是很明显了吗?你韩信这么循规蹈矩下去,将来连个侯爷都不一定保得住。但是只要你敢突破自己,则有无限可能。就差没有明着说要你自立了。

韩信装不懂,要蒯通继续解释。蒯通又把天下大势给韩信分析了一番:现在刘邦和项羽谁也奈何不了谁,他们荥阳对峙已经三年了,都已经耗得快灯枯油尽了。决定天下格局的大人物是你呀,关键一票在你手里呀,你投谁谁赢。但是,你为什么不投给自己呢?三足鼎立,形成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的均势,不香吗?
韩信还是不接标,可没把蒯通急死,于是又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老天给你的机会你不好好把握是要遭天谴的!
韩信继续搁那纠结,这么做是不是太对不起刘邦了?

我估计蒯通要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遇到这种情况早就一耳刮子抽过去了,但是韩信是他的衣食父母,所以得忍着,便耐着性子给韩信讲了下面一段话。因为这段话实在讲得太精辟了,咱尽量把意思都给介绍全了哈!如下:
张耳和陈馀这哥俩得感情好不?过命的交情呀!但是后面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然后陈馀不服张耳封王,把张耳从封地赶跑了。最后,张耳又在您的带领下斩杀了陈馀。这种兄弟反目的剧情在天下人心目中现在就是个笑话了。所以,你得想想,这人都是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得,人心难测,祸患生于多欲。
你爱刘邦,刘邦爱你吗?你们之间的感情有张耳和陈馀那么深吗?而且你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比他们之间大得多,他们都翻脸了,你和刘邦不会翻脸吗?
你再往前面看看,当年的文种是怎么被勾践弄死的?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大王您现在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灭魏、破代、掠赵、降燕、平齐,大半个天下都是您打下来的,功劳天下第一、武略世间无二,谁能与您争锋?如今,大王您身负震主之威、手握不赏之功,无论归楚归汉,都已经得不到信任了,眼下还有您愿意屈居但别人却不害怕的地方吗?

讲句实在话,大家都活了大半辈子了,遇到过像蒯通这样把道理跟自己讲得如此透彻的人吗?如果有,恭喜大家,你们遇到贵人了,好好珍惜。
蒯通为什么这么死劝你韩信自立呢?因为你韩信再不自救一下,就真的没有活命的机会了。你韩信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是一个纯臣吗?你干的那些事真的可以对刘邦问心无愧吗?刘邦真的信任你吗?刘邦真的能够包容你所有的一切吗?你不能永远活在一个自我想象的世界里呀!你不能寄希望于你对不起别人还指望别人对得起你呀!
韩信呀韩信,你知道后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同情你被杀吗?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功劳太大了!否则,就会送你两个字:活该!
韩信还是表示自己想静静!唉,静静要是知道你是这么一个人,都不稀罕搭理你。

过了两天,韩信依然没给蒯通答复。蒯通最后一次努力去劝说韩信,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做事果断才是真正的智慧,大丈夫行事犹豫不决是大忌。过于计较小恩小惠,无视天下大局,即便认清现实却总是内心瞻前顾后,更是成事的祸害。成难败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韩信三思。
但最后,韩信还是拒绝自立了。
大失所望的蒯通最后装疯离开了韩信,归隐民间做了一个巫师。
但是,后面就是因为韩信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蒯通之言”,导致蒯通又被刘邦找出来算旧账了。但好在蒯通知道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以“在其位谋其职”给解释过去了,最后得以善终。
曹参后面当丞相的时候,想请他出山,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蒯通给韩信提的两个建议,一个是攻齐,一个是自立,其实相辅相成的,两者合起来就是让韩信三分天下。可惜的是,韩信只听了一个,最后落得个“死于妇人之手”的悲惨结局。这事说实话,还得怨韩信自己,你要么一个都不听,要么两个都听,不能听一半不听一半。
而且蒯通的建议在时势预测和人性揣摩上,其实都是对的。刘邦确实一直不信任韩信,也没打算跟韩信共享荣华富贵,韩信的超强能力和超高功劳也确实是刘邦心头的一根刺,杀你韩信确实是因为心里不安,一半是为自己,一半是为儿孙。项羽没了,天下无人能制住你韩信,不弄死你,睡不着呀!再说你韩信确实给了人家刘邦、吕雉很多弄死你的理由。

但是,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单独把蒯通拎出来专门写一篇文章吗?其实不为别的,只是想告诉大家,有些道理和文化要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去体验和感受、分析和总结,不能像韩信一样一直活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
蒯通这个人若论军事才能这些,他可能连韩信的尾灯都看不见。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他其实比韩信活得通透、敞亮多了。不说别的,就单凭他劝说韩信不成就装疯逃离这一点,韩信就差得远。韩信要是有这觉悟,也不会主动跑到云梦泽送给刘邦抓。

人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怎么去对待别人,一定要根据别人是怎么对待你的来。这是最基本的嘛!人家把你当成工具人了,你还死活要对人家掏心掏肺,这不是真诚,这是傻呀!
世事洞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咱们学东西一定要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不能生搬硬套、钻牛角尖。蒯通虽然不一定把那些经典教材都学透了,但辗转沉浮于社会几十年,是真的把社会学给研究透了。在什么形势下、跟什么人就应该做什么事嘛,俗称“在哪山唱哪山的歌”。事实上,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他怂恿韩信自立虽然也有点功利思想在里面,但他真的非要那么干吗?像他这样的人跟着谁不能混个一官半职?他这么做只是不想韩信和自己都错失良机而已。

蒯通其实通过上述两个金点子,基本上把职场的关系都说透了。咱抛砖引玉地说三点哈,其余的大家自己去总结。
第一,一个打工人在职场维系自身价值最核心的方式是什么?是保持自己“被需要”嘛!像韩信,灭掉项羽之后,他就不被刘邦所需要了,他对刘邦就是威胁大于价值了。这个道理他不懂,但蒯通懂!
第二,每一个职场角色都会有他的天花板限制的。比如韩信,你已经灭掉了北方五国,要么就早点夹着尾巴做人,要么就更进一步,你还有中间选择吗?职场之中有个词叫“触底反弹”懂不懂。所以,大家在职场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不要更换赛道,要根据自己有没有发展空间来嘛。
第三,职场本质就是一个名利场,情和利一定不要捆绑得太紧,可以兼顾,但一定也要接受它们天然存在的不兼容性。别唯利是图,也千万别只讲感情。小得小失的事情,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太过于计较,不愿意伤感情。但是牵涉到了重大利益,感情真的很少经得起考验。你韩信和刘邦的利益冲突是什么?蒯通都告诉你了,跟天下走势相关了,你可以相信谁的感情呢?

我们为什么要跟蒯通学习呢?人家是真正风景看透之后,对于世事变迁的规则早已烂熟于心了。要懂得学习和尊重人家一生的心得体会、经验智慧嘛。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也正是在于此。
最后,送给大家我自己总结的一段话:咱们做人做事没那么复杂,首先是要看得清,这是眼力见或者思维能力;其次要拎得起,这是办实事的能力;然后是放得下,这是断舍离的觉悟;最后要想得通,这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