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飞机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在临终时,对儿子说:“当年叶挺之死,是我干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画上了句点。然而,随着外敌的离去,中国的政治局势并未因此安定下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场新的博弈正在展开。叶挺将军的命运也到了关键时刻。作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叶挺的革命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与周恩来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南昌起义中,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一同点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把火。然而,在"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扣押,被关押在重庆的监狱长达五年之久。在黑暗的牢狱中,叶挺将军并未屈服于压力,而是创作了著名的《囚歌》,其中"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在被囚禁期间,蒋介石曾派陈诚前来游说叶挺变节投敌,却遭到了叶挺的严词拒绝。除了公开发表的《囚歌》,叶挺还写下了许多家书,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新中国的期盼。在这些未公开的书信中,叶挺经常提到自己对未来中国的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后签订了《双十协定》。表面上看,这是两党为了国家和平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但实际上,蒋介石已经在暗中筹备发动内战。在协定签署后,我方代表多次强烈要求释放叶挺将军等被关押的革命志士,最终在1946年3月4日,叶挺终于获释。重见天日后的叶挺将军,第一件事就是给中央写信,请求审查自己的历史并恢复党籍,表现出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和忠诚。1946年4月初,情势变得紧迫起来。延安方面发来电报,要求叶挺尽快返回,参加三天后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这个会议据信是针对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全面进攻进行战略部署。由于路途遥远,且时间紧迫,叶挺决定乘坐飞机前往延安。当时负责飞行任务的是一架美国C47运输机,机长兰奇是一位二战时期经验丰富的王牌飞行员。据后来C47机组成员的家属回忆,4月8日那天,天气状况并不理想,但机组人员依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了起飞前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叶挺一家四口以及王若飞、博古等人陆续登机,怀着返回延安的期待起飞了。4月11日下午,叶挺所乘坐的飞机在飞经山西兴县海拔2000米的黑茶山时撞山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国民党当局很快给出了官方解释,称事故是由于恶劣天气导致飞行员判断错误。然而,周恩来明确表示,这绝非简单的意外,而很可能是国民党特务的蓄意破坏。正如他所言:"一定是国民党的特务干的!""四八空难"事件发生后,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但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调查工作一再受阻。随着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全面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烽火遍地,有关空难的调查被迫搁置。许多相关证据也在战火中消失。直到2006年,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农村,一位名叫杜吉堂的老人在临终前向儿子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叶挺之死,是我干的!"据老人自述,他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的一员,表面上担任中美特别合作所特工队队长,实则暗中为国民党效力。当1946年4月初得知叶挺即将返回延安的情报后,军统负责人立即下令阻止,理由是"不能让这员猛将回到共产党阵营"。杜吉堂随后召集了一个特务小组,策划了这次行动。小组成员之一杨耀武曾是飞机维修技师,他提议在飞机仪表盘内安装磁铁,干扰高度计读数。这一手段极其隐蔽,常规检查难以发现。行动当晚,特务们成功潜入机库,在C47飞机的仪表盘内安装了磁铁。起飞后,飞机实际高度只有2000英尺,但仪表盘却显示6000英尺。在山区飞行时,飞行员误以为自己高度充足,最终导致飞机撞上了黑茶山。杜吉堂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有的在解放战争中被捕,有的逃往台湾,还有的改名换姓,隐匿在民间。杜吉堂本人则在解放后隐居湖南农村,以务农为生,几十年来从未向外人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杜吉堂的临终告白给他的家人带来了巨大冲击。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父亲曾参与谋杀革命烈士这一事实。经过激烈的家庭讨论,杜吉堂的子女决定将这一信息报告给有关部门,让历史真相得以公之于众。这一信息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历史学者重新审视了"四八空难"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
为什么飞机那么害怕火控雷达照射?不夸张的说,一旦被火控雷达照射,就是歼20也跑不

为什么飞机那么害怕火控雷达照射?不夸张的说,一旦被火控雷达照射,就是歼20也跑不

为什么飞机那么害怕火控雷达照射?不夸张的说,一旦被火控雷达照射,就是歼20也跑不掉。1991年海湾战争的天空中,一架伊拉克米格-25战机正全速撤离,飞行员突然听到座舱内刺耳的警报声,美军F-15战机的火控雷达已锁定它。仅仅12秒后,一枚AIM-120导弹呼啸而至,米格-25瞬间失控坠毁。这起经典空战案例,首次让世界看清火控雷达的“致命威力”。如今,哪怕是歼-20这样的五代机,面对火控雷达的锁定也需谨慎应对,而这种威慑力的背后,是技术迭代与战术博弈的持续升级。时间跳转至2023年,我国某空军基地的无人机协同演练现场,另一幕“锁定与攻击”正在上演。翼龙-10无人机与歼-16战机组成编队,预警机发现百公里外的“敌方”隐身目标后,将粗略坐标传输给歼-16。歼-16并未开启自身火控雷达,而是引导翼龙-10前出,利用其搭载的小型化火控雷达实施“静默锁定”,这种“无人机前置探测+有人机隐蔽引导”的模式,正是火控雷达战术应用的新突破。与传统单机锁定不同,无人机的火控雷达更难被敌方电子设备探测,能在更近距离获取精准参数,再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回传,为导弹攻击争取更多优势。要理解火控雷达为何能成为“空战死神”,需从其技术原理的特殊性说起。与预警雷达“宽波束、低精度”的广域搜索模式不同,火控雷达采用“窄波束、高频率”的聚焦追踪设计。以我国歼-10C搭载的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为例,它能发射数千个独立波束,像“激光束”一样聚焦于目标,每秒完成200次以上的参数测算,包括目标的瞬时速度、机动过载、高度变化等。这些数据会通过专用数据链传输给导弹,哪怕目标做“蛇形机动”或释放诱饵弹,火控雷达也能通过“频率捷变”技术穿透干扰,实时修正导弹飞行轨迹。我国PL-15导弹之所以能实现超视距打击,核心就在于与火控雷达的“毫秒级联动”,导弹发射后,火控雷达仍会持续更新目标数据,直至导弹自身导引头接管追踪。很多人疑惑,歼-20作为隐身战机,为何也惧怕火控雷达?事实上,隐身战机的涂层和外形设计,主要针对预警雷达的S波段和L波段;而火控雷达多采用X波段,其波长更短、波束更细,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隐身涂层。更关键的是,现代火控雷达已形成“组网探测”能力:地面防空雷达、预警机雷达、战机雷达可同步跟踪同一目标,通过多频段数据融合,大幅降低隐身效果。我国曾在测试中发现,3部不同类型的火控雷达组网后,对隐身目标的锁定距离较单机提升40%,且锁定稳定性显著增强。这意味着,即便歼-20能规避某一部火控雷达,也难逃脱多平台的联合追踪。当然,技术博弈永远是双向的。为应对火控雷达威胁,各国也在研发反制手段。歼-20搭载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就是反制火控雷达的关键装备。它能通过红外、紫外等多光谱探测,在不开启雷达的情况下,发现50公里内正在照射自身的火控雷达信号源,为飞行员争取规避时间。此外,我国还在测试“自适应电子干扰”技术:当战机被火控雷达锁定时,电子战系统能实时分析雷达波频率、功率等参数,释放针对性干扰信号,让火控雷达难以稳定追踪目标。这种“锁定与反锁定”的博弈,推动着火控雷达技术不断升级,比如美军最新AN/APG-82(V)1火控雷达,就增加了“抗干扰频率库”,可在被干扰时快速切换工作模式。火控雷达的应用场景还在向更多领域延伸。在海军舰艇上,舰载火控雷达已能同时锁定12个空中目标,并引导防空导弹实施分层拦截;在陆军防空系统中,红旗-9B的火控雷达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精准识别无人机、巡航导弹等小型目标。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火控雷达已具备“自主目标优先级判断”能力,面对多个目标时,能根据威胁程度自动排序,优先锁定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目标,大幅提升作战效率。从海湾战争的单机锁定,到如今的无人机协同、多平台组网,火控雷达始终是空战的“核心变量”。它不仅能决定一架战机的生死,更能影响整个空战体系的胜负。对于歼-20这类先进战机而言,面对火控雷达的威胁,既要依靠自身隐身和电子战能力规避锁定,也要通过战术协同掌握主动。而未来,随着量子雷达、太赫兹雷达等新技术的发展,火控雷达或许会迎来新的变革,但无论如何,“谁能精准锁定对手,谁就能掌握空战主动权”的核心逻辑,仍将长期主导空战格局。这种技术与战术的双重演进,正是现代空战最迷人也最残酷的地方。信息来源:澎湃新闻《45载,中国机载火控雷达事业正青春》
洛马这次的新无人机被全世界嘲笑了!因为这个进气道设计与歼-36一模一样,机翼设计

洛马这次的新无人机被全世界嘲笑了!因为这个进气道设计与歼-36一模一样,机翼设计

洛马这次的新无人机被全世界嘲笑了!因为这个进气道设计与歼-36一模一样,机翼设计与歼-50一模一样,但是更让洛马绝倒的是整合了两种六代机优势的无人机中国早就在阅兵式上展示了,美国的无人机却还要到2027年才首飞,这个就有点尴尬了,谁知道2年之后中国又会掏出那些新玩意儿?在航空领域的激烈角逐中,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近日推出的一款新型无人机Vectis,本该是技术革新的标志,却意外引发全球热议。它的设计细节为何如此引人注目?背部进气道与机翼布局的组合,是否隐藏着某种尴尬的巧合?当中国早已在公开场合展示类似整合方案时,这款计划2027年首飞的无人机,又将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探究竟,或许能揭开大国博弈的冰山一角。洛克希德·马丁的臭鼬工厂一向以创新著称,这次在空军联合空天网络大会上发布的Vectis无人机,定位为第五类无人作战飞行器,强调生存力和多任务适应性。它旨在与F-35等有人机协同执行空对空、空对地打击以及情报监视侦察任务。Vectis采用开放系统架构,便于与现有平台数据链对接,这在现代空战中至关重要,因为多域作战要求实时信息共享。设计上,它的外形低矮锐利,表面涂层优化雷达反射,翼展适中以平衡机动与隐身。首飞目标定在2027年底,这反映出美国在协作作战飞机领域的谨慎推进,优先验证全系统集成而非仓促上马。Vectis的出现,也凸显了美国空军对无人伴飞机的需求,正如CCA计划所示,未来战场上,无人机将分担高风险任务,释放有人机的潜力。Vectis的核心设计之一是背部进气道,这种布局将空气从机身上方引入引擎,减少正面雷达截面,有助于隐身性能。在巡航状态下,这种进气方式能提供稳定气流,支持长航时任务。但问题在于,当无人机转向高机动作战时,单一背进气可能面临气流中断风险,因为机身倾斜会改变吸气路径。相比之下,传统战斗机多采用侧面或腹部进气,以确保在急转弯或高G过载下引擎持续供氧。Vectis的这一选择,似乎更侧重生存而非极限机动,这与它宣称的多任务灵活性形成张力。军迷们很快注意到,这种背进气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36原型高度相似,后者同样探索顶部通道,但辅以腹部加莱特进气作为备份,确保在复杂空域的可靠性。歼-36作为潜在六代机,强调能量武器供电和雷达集成,背进气仅用于低负载场景。这种相似并非巧合,而是全球设计师在隐身权衡中的共通路径。Vectis的机翼采用拉姆达翼型,后掠角陡峭,结合全动翼尖控制面,这种布局在亚音速下扩展展弦比,提升升阻比约15%至20%,而在超音速阶段通过大后掠角降低波阻。翼缘锯齿处理进一步散射雷达波,符合低可观测原则。全动翼尖允许精确调整攻角,支持伴飞编队中的队形保持和规避动作。这套气动方案源于沈阳飞机公司的歼-50概念,后者同样使用拉姆达翼加可动翼尖,实现高速机动与隐身并重。歼-50的无尾设计进一步简化结构,减少雷达反射源。Vectis继承这一思路,却将高机动要求与背进气结合,引发质疑:单通道供气是否能支撑翼型的高飞控负载?类似矛盾曾在印度LCA战斗机上出现,那里亚音速进气与超音速翼型不协调,导致性能妥协。Vectis的设计团队显然预见此点,但公开资料中未详述解决方案,这让外界猜测其实际作战半径和转场速度。全球嘲笑的焦点在于Vectis的“拼凑感”,它看似整合了歼-36的进气隐身与歼-50的翼型机动,却忽略了二者的互补机制。中国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已展示一款整合类似优势的无人机,方队末位的那架无尾平台,使用腹部加莱特进气,确保高速高机动下的引擎稳定,同时拉姆达翼下全动翼尖实现精确控制。该无人机已进入现役序列,支持ISR和打击任务,证明了设计成熟度。相比之下,Vectis仍停留在原型阶段,2027年首飞意味着至少需数年迭代才能实战部署。这时间差暴露了中美在无人系统开发上的节奏差异:中国注重快速验证并公开威慑,美国则强调模块化和盟友兼容,但进度滞后让Vectis显得被动。这种设计争议并非孤例,而是大国航空竞赛的缩影。Vectis的开放架构虽先进,却需依赖F-35生态,这在盟国合作中是优势,但在自主性上受限。中国无人机则更注重自成体系,歼-36和歼-50的元素融合,体现了从飞翼到菱形翼的演进逻辑。嘲笑声中,Vectis暴露了美国在六代机过渡期的短板:预算分配向有人机倾斜,无人项目起步晚。2025年大会上,臭鼬工厂副总裁O.J.Sanchez强调Vectis的生存力,但未回应具体技术短板,这让军迷们在社交平台上放大比较。未来两年,中国可能推出迭代版,融入AI自主决策,进一步拉大差距。美国若不加速,Vectis恐难逆转尴尬局面。

突发!日本一客机机舱内冒烟,229名乘客紧急疏散

今天上午,日本一客机起飞前机舱内冒烟,有乘客称机长下达“紧急逃生指令”。据悉,涉事的是一架波音767-300ER客机,航班号JAL644.原定当地时间10点55分起飞,从鹿儿岛飞往东京...目前该航班状态为因飞机维修,航班起飞时间未定。...
突发!日本一客机机舱内冒烟,229名乘客紧急疏散

突发!日本一客机机舱内冒烟,229名乘客紧急疏散

今天上午,日本一客机起飞前机舱内冒烟,有乘客称机长下达“紧急逃生指令”。据悉,涉事的是一架波音767-300ER客机,航班号JAL644,原定当地时间10点55分起飞,从鹿儿岛飞往...目前该航班状态为因飞机维修,航班起飞时间未定。...
太危险!仅相距10英尺!两架客机险相撞!

太危险!仅相距10英尺!两架客机险相撞!

据称易捷航空机长曾对机上乘客表示,Nouvelair航空A320客机飞越易捷客机时间隔约为10英尺,“飞机差点降落在我们头上”。航空器信息 涉事飞机均为空客A320-214。Nouvelair航空客机注册号为TS-INP,于2004年投入运营,曾先后...
《中国飞机的崛起》本来是临时起意做的一个小课件,是从中国航空科技工业史中截取的一

《中国飞机的崛起》本来是临时起意做的一个小课件,是从中国航空科技工业史中截取的一

《中国飞机的崛起》本来是临时起意做的一个小课件,是从中国航空科技工业史中截取的一部分素材整理而成的,但近几个月受到许多学校和机构的欢迎,看来还是中国故事最能吸引和打动人。下一场《中国飞机的崛起》安排在9月25日,...
联合飞机亮相长春航展 全面展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联合飞机亮相长春航展 全面展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作为中国低空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联合飞机集团携全球首款6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镧影R6000、TD550共轴无人直升机等产品亮相长春航空展,全面展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联合飞机集团是无人飞行技术服务和无人机整体解决...
歼35、歼15T升力惊人,未达舰艏,已脱钩放飞。美国航母弹射器是要把飞机拽到了

歼35、歼15T升力惊人,未达舰艏,已脱钩放飞。美国航母弹射器是要把飞机拽到了

歼35、歼15T升力惊人,未达舰艏,已脱钩放飞。美国航母弹射器是要把飞机拽到了底的,在舰艏甲板的下面还有两块托起,为的是防升力不够,借飞机下沉产生升力,但这样有可能会撞机尾,因此才加了两块托起给后轮助一下力。这就是为什么看电影时,美国航母舰载机起飞时有时会突然从舰艏沉下去,然后又掠海升空,场景很惊撼,也很危险。歼35与歼15T是可以在滑跃甲板上起飞的,其升力自然没得说,随时脱钩放飞,这系统的自动化已高出不少。
沈飞要开干七代机了?一则近期发布的沈飞招聘广告意外暴露了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新

沈飞要开干七代机了?一则近期发布的沈飞招聘广告意外暴露了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新

沈飞要开干七代机了?一则近期发布的沈飞招聘广告意外暴露了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新动向,未来七代机是高超音速呢还是划时代的1小时抵达全球?已经陷入了讨论!最近这几天,航空圈子里头热闹得不行,就因为沈飞601所官网上那条招聘公告。9月10号放出来的,社会招聘九个方向,其中仨直接点名高超音速领域,这事儿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目光拉了过去。别小看这招聘,它可不是随便发个帖那么简单,里面藏着的细节,基本等于给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新进度亮了盏灯。想想看,沈飞作为国内主力战机设计单位,从歼-8到歼-20,一路走来,这回招聘岗位直奔高超/空天飞机总体设计、参数综合、热结构防护啥的,明显不是玩票性质。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为下一代大项目攒人手,目标直指大气层边缘的飞行器。先说说这招聘的具体内容吧。第一个岗位,负责高超/空天飞机的平台总体设计,包括布局、重量、性能这些基础活儿,还有系统需求和架构综合。第二个,搞高超音速飞机总体技术研究,从物理综合到飞发一体化、能热设计,全链条覆盖。第三个,专注高速飞行器结构,特别强调高温热结构、热防护和热密封。这些关键词一摆出来,谁还不知道这是冲着真家伙去的?一般高超音速导弹,速度5到6马赫,热环境还没到这份儿上,得是那种能跃升到亚轨道、甚至短暂进近地轨道的玩意儿,才需要这么严实的热防护。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早就在阅兵上露过脸了,稳定在5-6马赫,但要上更高,得换氢燃料的,推到10马赫左右。招聘里头这些热结构细节,摆明就是在为更高速度铺路。这事儿一出,网上讨论就炸了锅。很多人直奔七代机的方向想,毕竟六代机原型去年就公开了,歼-35和歼-36的照片满天飞,沈飞的下一手牌肯定得更狠。七代机到底啥样?传统思路是高超音速巡航,6-7马赫起步,机动性拉满,电子战和隐身再升级。但招聘暴露的线索,让人觉得可能不止于此。空天飞机那条线,速度能飙到25马赫以上,从地面水平起飞,直接进轨道,任务完了再水平着陆,一小时内打遍全球,这不是科幻,是实打实的腾云工程目标。从2017年提出腾云项目到现在,云龙动力那种组合循环发动机,已经从原理样机走到地面测试,子级分离和高超验证都公开过报道。英国的佩刀式组合发动机,资金链一断就黄了,中国这边稳扎稳打,实用化进度明显快一拍。腾云工程到底干啥?简单说,就是搞可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结合火箭和航空动力,大气层内用空气当氧化剂,省重量;真空段切换火箭模式,直奔轨道。最高速度17马赫以上,高度40公里,飞行速度超5千米每秒,听着就带劲。招聘岗位里头那些能热综合设计,正好对得上腾云的痛点,高温下材料变形、热密封失效,都是老大难。去年底,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崔凯团队测试的新型高超气动布局,就解决了高速下气动干扰的问题,风洞数据亮眼。加上JF-22高超风洞和爆震脉冲发动机,这些积累搁一起,十年内出高超飞机不成问题。沈飞招聘这波操作,等于在说,我们不光要导弹,还得要能载人或载弹的平台。七代机的讨论,现在分两派。一派觉得高超音速够用,6-7马赫巡航,配上量子隐身和等离子涂层,实战里头机动打击就行。速度太高,热障和控制问题一大堆,成本也高。另一派直指空天化,25马赫轨道打击,一小时全球响应,战略意义碾压常规战机。想想看,从北京起飞,掠过太平洋,半小时到纽约,这威慑力多强。腾云工程的MD-19和MD-25临近空间高超飞行器,测试片段都放出来了,子弹药携带、7马赫滑翔,GDF-600那种1.2吨载荷的滑翔体,基本验证了可行性。沈飞601所历史悠久,从歼-6改进到歼-11国际合作,全是硬货,这次招聘三岗位专攻高超,明显在补齐空天短板。美国那边,高超音速追赶中俄,2025财年预算里扔了5亿多刀搞巡航导弹,但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还卡在X-15老项目上,试飞计划推到2026。印太司令部早几年就估,中国到2025年能列装200枚高超导弹,现在看,飞行器线也加速了。俄罗斯的锆石导弹,每秒两英里,普京吹得天花乱坠,但实战部署慢。中国这边,低调推进,港媒报道的秘密高超空空导弹,最终测试刚过,可能对F-35构成威胁。成都的窜天石猴验证机,2026首飞,齐天大圣客机原型2030上天,这节奏稳。沈飞跟进,七代机空天版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