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裁员

软银愿景基金裁员近20%,以聚焦人工智能押注

此次裁员是软银愿景基金自2022年以来的第三轮裁员。该基金目前在全球拥有300多名员工。与前几轮裁员不同的是,在英伟达和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等上市公司的收益推动下,该基金上个月刚刚公布了自2021年6月以来最强劲的季度业绩...
同事被裁员了,桌上的东西都带走了,只有这堆荣誉奖章留在了办公室没带走拿到这种证

同事被裁员了,桌上的东西都带走了,只有这堆荣誉奖章留在了办公室没带走拿到这种证

同事被裁员了,桌上的东西都带走了,只有这堆荣誉奖章留在了办公室没带走拿到这种证书,奖杯,直接扔。因为这个跟加工资,升职没有任何关系,单位年会只发奖杯不发钱的,都是老板爱好大喜功的人。被裁了再回头看荣誉奖章,都是当时抽打在牛马身上的鞭子公司只要60~75分的员工,太突出的人,用工成本太高,就只能裁了,之前公司裁好几人都是拿奖的工资高的。自己降薪也没用,部门主管主动提降薪,半年之后照样被踢掉这种奖杯奖章特别廉价,除了可以安慰自己的精神,压根木有含金量,到了公司资金链断了或者经营不好时,这些人就是被裁的首要目标,因为他们的活可以被替代和接手,而且工资高
国际汽车巨头,宣布德国工厂裁员1000人

国际汽车巨头,宣布德国工厂裁员1000人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6日宣布,由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该公司德国科隆工厂将于2026年初裁员1000人。这意味着福特汽车公司在德国的裁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首次涉及整车生产部门。据福特汽车公司声明,2026年1月起,德国...

字节游戏关闭上海工作室裁员300人?相关负责人回应:不实

日前,有传言称字节跳动旗下朝夕光年宣布关闭上海工作室,裁员约300人,涉及“Project:Babel”等项目。此次调整的原因为项目进度未达预期,赔偿方案为N+2。对此,9月16日,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回复上证报记者称:消息不实,上海...
绝不会和中国合作?宁愿裁员9000人卖公司,如今却主动来华建厂。 “哪怕裁员

绝不会和中国合作?宁愿裁员9000人卖公司,如今却主动来华建厂。 “哪怕裁员

绝不会和中国合作?宁愿裁员9000人卖公司,如今却主动来华建厂。“哪怕裁员9000人,哪怕全员破产饿死,也绝不会向中国提供一丁点技术!”究竟是为什么才会说出这样子极端的话?更惊人的是,罗罗高层当时对外的态度非常强硬。有媒体披露,他们在内部会议上直接表态:哪怕公司日子再难,也绝不跟我国合作,更不可能把核心技术拿出来换市场。这不是空穴来风,罗罗确实在多个场合都拒绝了我国提出的合作建议,即便是我们愿意提供订单和市场机会,他们也是一副“拒之千里”的姿态。其实这背后,是西方国家普遍对我国技术发展的防备心理。尤其是像航空发动机这种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领域,西方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对我们的发展一直抱有戒心。他们担心一旦开放合作,我们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那他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就守不住了。所以哪怕当时罗罗财务压力巨大,公司股价暴跌、项目推迟、人才流失严重,他们也宁愿咬着牙裁员,也不愿意靠近我国一步。这种“宁死不合作”的态度,在当时看确实“骨气十足”。但问题是,企业不是靠骨气活着的,市场才是硬道理。至于罗罗是怎么想通的,其实也不难理解。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成本巨大,周期长,回报慢。如果只靠欧美那几个老牌航空公司,根本撑不起长期发展。而我国每年新增的飞机订单、维修市场、零部件采购,早就不是一个可忽视的小数字。再加上我们在航空制造、自动化、材料科技方面的进步,也让合作成本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可控。这些变化让罗罗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与其站着不动被市场踢出局,不如主动调整,把握机会。所以从断然拒绝、裁员自保,到现在逐步靠近、建厂谋变,这家英国百年企业用几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不小的“心理转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又真实。哪怕你是行业老大,也不能脱离市场独自生存。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大国,已经成为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绕不开的生意场。你可以选择晚一点来,但你不能永远不来。如今罗罗的决策,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冷眼旁观就对你网开一面,但只要你愿意参与合作、尊重合作规则,机会依然在。而我国的态度也一贯明朗:不排斥合作,但不会容忍技术封锁。你来,我欢迎;你走,我自强。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合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但从趋势来看,越来越多曾经高高在上的西方企业,正在慢慢放下姿态,愿意以更平等的方式与我国打交道。这不仅是全球产业链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的有力证明。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谁能真正理解市场,谁就能走得更远。罗罗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参考:快讯!外媒:英国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宣布裁员9000人——环球网
独家丨亚马逊云大中华区或将裁员,比例约为30%

独家丨亚马逊云大中华区或将裁员,比例约为30%

裁员比例说法不一,可能在20%~30%之间,其中二线团队会是裁员“重灾区”。AWS中国有裁员的必要吗?在部分业内人看来,AWS中国眼下确实面临一些压力。近几年,AWS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冗员”和“低人效比”。2020年的那波疫情,...

太突然!刚刚宣布:裁员9000人!

全球减肥药巨头突然大裁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绩滑坡,丹麦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9月10日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这项裁员计划将波及诺和诺德全球11%的员工,包括丹麦本土的5000名员工,旨在到2026年底节省80亿...

全球能源企业大裁员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依旧持续,这些公司正准备进行新一轮裁员。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油田服务提供商哈里伯顿公司最近几周一直在裁员,至少三个业务部门的员工流失率在20%至40%之间。报道称,今年2月,在该公司解雇...

戴尔回应“中国区裁员”公司持续优化运营管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电脑商戴尔科技公司(DellTechnologies,简称戴尔)计划在中国市场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主要涉及戴尔位于上海和厦门的部门。9月9日晚间,戴尔方面就裁员传闻回复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方面称:...
抗战中,115师师部孤悬于日军包围中,不巧日军俘虏又在白天跑掉,眼看就要暴露,众

抗战中,115师师部孤悬于日军包围中,不巧日军俘虏又在白天跑掉,眼看就要暴露,众

抗战中,115师师部孤悬于日军包围中,不巧日军俘虏又在白天跑掉,眼看就要暴露,众人力劝罗荣桓:“日军马上要来了,快转移吧!”罗荣桓反问:“马上是什么概念?大白天往哪里走?”这一问,让人语塞。说起115师,可能第一反应是平型关大捷,是林彪和聂荣臻。但别忘了,罗荣桓作为政委,在队伍里可不仅仅是做思想工作的,他是和师长林彪搭档,共同指挥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他的军事才能,绝对是被长期低估了的。在1938年。平型关大捷之后,115师转战晋西南,准备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化整为零,师部也跟着转移。有一天,他们正行军呢,突然抓到了一个日军俘虏。这本该是个好事,能从俘虏嘴里套出不少情报。可偏偏,这俘虏是个硬茬,嘴硬得很,什么都不肯说。更要命的是,就在师部驻扎在汾西县一个村子的时候,这个俘虏竟然趁着白天,从看守眼皮底下跑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大家心里都清楚,一个日军俘虏跑了,他跑回去报告,师部的行踪就彻底暴露了。日军可不是吃素的,一旦得知我军主力师部的具体位置,那必然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合围。当时,师部的首长们和参谋们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人提议,赶紧转移,夜里出发。也有人说,夜长梦多,现在就走!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罗荣桓政委呢?他没说话,就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论。最后,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有人急切地劝道:“罗政委,日军马上要来了,快转移吧!”这句话,听着合情合理,充满了危机感。换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想。但是,罗荣桓政委却不紧不慢地反问了一句:“马上是什么概念?大白天往哪里走?”这一问,问得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语塞了。平时我们说“马上”,可能就是指“立刻”,但罗荣桓的“马上”却是在问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他的反问,不是在抬杠,而是在进行一种冷静的分析。为什么说他的反问高明呢?首先,它破除了大家的“焦虑情绪”。当时,所有人的判断都基于“日军马上就到”这个假设。可罗荣桓一问,这个假设就被拆解了。日军从接到情报,到确定目标,再到集结部队,最后发动进攻,这一系列动作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可能是一个小时,可能是半天,甚至可能更长。它绝不是一分钟,两分钟。而这个时间差,就是我军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事实证明,罗荣桓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下令部队原地隐蔽,挖好工事,做好战斗准备。结果,等了一天一夜,日军始终没有出现。原来,那个俘虏跑了之后,并没能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出去,或者说,日军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有效的追击。罗荣桓正是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基于现实情况做出了最理智的判断。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标题党,说“某某事件马上就要发生”、“某某技术马上就要颠覆行业”、“某某产品马上就要上市”。这些“马上”,是不是也和罗荣桓面对的“马上”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恐慌,正是来自于这种模糊的“马上”。我们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没有精力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直接被这种情绪裹挟着,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比如,股市里,听到“马上”暴跌,就慌忙割肉;职场里,听到“马上”要被裁员,就草率跳槽;消费上,听到“马上”要涨价,就盲目囤货。罗荣桓的“马上是什么概念?”,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突发事件,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慌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去追问和思考。“马上”到底有多快?“即将”到底有多近?只有把这些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我们才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去年年底,公司内部就传出消息,说“马上”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会有大面积裁员。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部门都人心惶惶。有的同事开始私下投简历,有的甚至直接请假去面试。我的朋友也挺焦虑,但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行动。她去找到她信任的领导,委婉地问了问情况。领导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给了她一些暗示,告诉她公司目前的业务方向和她的工作重要性。她没有放弃手头的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结果,两个月后,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公布,虽然确实有裁员,但主要是那些边缘业务部门。而她的部门,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因为业绩突出,还得到了更多资源的支持。她回头和我说,幸好当时没有冲动,不然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