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蒙古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大腿,便宜了力拓!奥尤陶勒盖铜矿的开发,在蒙古国的戈壁荒原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除了经济上的纠葛,它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带来的影响,正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这一切都超出了项目启动时的预期。这座距离中国边境仅80公里的超级铜矿,2001年被加拿大艾芬豪矿业的勘探队发现。其3110万吨的铜储量、1328吨的黄金储量,以及规划中2028年达产后每年50万吨的产能,让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改变蒙古国经济格局的使命。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片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如此大规模的开采意味着什么。蒙古国南戈壁省的这片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植被覆盖率仅为15%左右,主要生长着梭梭、白刺等耐旱植物,是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项目启动前,当地生态学家就曾警告,矿山开发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沙化加剧,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中国企业在表达合作意向时,曾提出一套包含生态保护的方案:计划投入5亿美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填埋场,采用节水开采技术,将矿坑水回收率提高至80%以上,同时设立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但这一方案与蒙古国“第三邻国”战略不符,最终被拒绝,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成为了开发者。力拓集团为拿下项目,2009年通过收购艾芬豪矿业49%股权(后该公司更名为绿松石山资源公司),实现了对铜矿66%的控股,蒙古国政府持有34%股权。除了150亿美元左右的直接投资,力拓还承诺投入70亿美元作为环保保证金,这在当时被蒙古国视为生态保护的保障。然而,实际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代价远超预期。为满足蒙古国“自建电厂”的要求,力拓在沙漠中建设的300兆瓦火电厂,每年需要消耗120万吨煤炭,这些煤炭主要从蒙古国西部的煤矿运输而来,运输线路长达1200公里,沿途碾压形成的便道导致500公顷植被死亡。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下降,原本就稀少的植被出现叶片枯黄现象。矿山开采需要大量水资源,力拓不得不打深水井抽取地下水,导致项目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在2013-2023年间下降了15米。据蒙古国环境部2023年发布的报告,矿山周边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壤沙化速度较开发前加快了30%。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力拓虽设立了20公里长的围栏作为缓冲区,但蒙古野驴的迁徙路线仍受到干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该区域蒙古野驴的种群数量较2013年下降了40%,鹅喉羚的数量下降了25%。当地社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剧变。项目所在地的汗包格德县,原本只有3000多牧民,以畜牧业为生。矿山开发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在2023年增至1.2万,临时搭建的棚户区沿公路蔓延,生活垃圾排放量激增,超过了当地简易垃圾处理设施的承载能力,部分垃圾被直接倾倒在沙漠中。蒙古国政府曾希望通过项目改善当地社区福利,要求力拓为社区建设学校、医院和道路。但由于项目成本超支,力拓仅完成了一所小学的建设,医院和道路建设被无限期搁置。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矿山项目更注重社区融合。奥尤陶勒盖铜矿的生态影响还跨越了国界。2021年春季,矿山产生的20万吨尾矿砂在强风作用下形成沙尘暴,部分沙尘被气流携带进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导致当地空气质量出现短时严重污染。中蒙两国环境部门就此展开磋商,最终力拓同意额外投入3亿美元建设防风固沙林带,但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国际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报告指出,该项目的生态修复成本被严重低估,按照目前的破坏程度,至少需要120亿美元才能在开采结束后恢复生态功能,这远超力拓70亿美元的环保保证金。蒙古国政府对此忧心忡忡,担心未来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形成新的生态债务。如今,站在奥尤陶勒盖铜矿的采矿区边缘,一边是不断延伸的矿坑和运转的设备,一边是逐渐退化的草原和迁徙的牧民,这幅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蒙古国为追求所谓的“战略自主”选择力拓,却在生态和社区层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全球生态经济学专家认为:“内陆国家的大型资源开发,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生态合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会因国界而割裂。蒙古国的案例表明,忽视生态规律的地缘政治考量,最终会让本国人民承受后果。”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国绕开中国选择力拓开发铜矿,在生态和社区方面的影响,或许比经济层面的得失更为深远,而这些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里持续显现。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口。面对蒙古这个无港口国家想借道做生意的请求,且不愿支付高额租金。那么,我们会是什么态度呢?要知道蒙古可是个实打实的内陆国,全国连一米海岸线都没有。他们的矿产要出海,要么借道俄罗斯,要么就得靠中国的港口。这些年蒙古93%的外贸货物都是通过中国口岸运输的,光二连浩特一个铁路口岸就承载了大半货运量。现在他们捧着310万吨稀土储量这块香饽饽,一门心思想绕过传统合作模式,把资源给美国送去。可矿产出口不是空手套白狼。蒙古自己的开采能力摆在那儿,2021年采矿业虽然占了GDP的四分之一,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出口的产能少得可怜。当年他们偷偷和美国眉来眼去,想把稀土直接运过去,最后还不是因为没有像样的运输通道和加工能力,让计划落了空。现在倒好,想借中国的港口当跳板,还不愿掏合理租金,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国际上港口租赁从来都是明码标价的生意。新加坡港的码头使用费按集装箱计收,鹿特丹港的堆存费每天都在变动。蒙古却想搞特殊,既要长期占用天津港的宝贵泊位,又不想承担建设成本。他们怕是忘了,中国帮蒙古建过多少基础设施?从跨境铁路到边境口岸,哪样不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现在要开辟新通道,凭什么让中国单方面追加投资?更让人费解的是,蒙古一边催着中国加快港口建设,一边忙着和美国签协议。美国倒是画了个大饼,说要合作开发稀土,可到现在连一分钱实质性投资都没到位。厦门大学的专家早就点破了,美国签的这类协议多如牛毛,最后能落地的没几个。蒙古放着稳定的合作伙伴不顾,非要去抱虚无缥缈的大腿,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稀土这东西,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就算蒙古把原矿运出去,最后还得靠中国的技术提炼。他们想跳过产业链合作,直接把原材料卖给美国,说白了就是想赚快钱。可基础设施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亚投行之前批给蒙古的贷款,本来是让他们修泵站改善民生的,结果钱转身就被投到军事领域。现在又来要求中国免费建港口,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谁看了能愿意帮忙?中国从来不是不讲道理的邻居。中蒙边境开放了十三个口岸,从红山嘴到阿尔山,都是为了方便两国贸易往来。但合作得有来有往,不能光想着占便宜。蒙古要是真心想发展稀土产业,完全可以和中国企业深度合作,从开采到加工形成完整链条。可他们偏偏要搞“第三邻国”这套,一边享受着中国的便利,一边给美国当棋子,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换谁都得掂量掂量。天津港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作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每天有上万艘货轮进出,每个泊位都有严格的调度计划。要为蒙古专门升级设施,就得占用其他商户的资源,这笔账怎么算?国际物流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蒙古要是连合理的租金都不愿支付,凭什么要求中国优先保障他们的运输需求?说到底,蒙古还是没认清现实。他们躺在稀土储量的优势上,却忽视了自身的短板。没有出海口是地理决定的,没有加工能力是现实制约的,这些都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中国愿意提供帮助,但绝不接受道德绑架。想借港口可以,先拿出诚意来;想搞合作也行,得遵守商业规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蒙古要是继续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到头来只会错失真正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平等互利;借道也行,得按规矩付费。想让中国当冤大头,门儿都没有!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口,面对蒙古这个无港口国家想借道做生意的请求,且不愿支付高额租金,那么,我们会是什么态度呢?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蒙古最近的一番动作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个没有海岸线的国家,手里握着稀土这张王牌,却被困在中俄之间,想把矿石卖到远方,全靠别人给开路。美国对稀土的需求很大,蒙古也想借此机会赚一笔,于是他们盯上了中国的天津港,提出一个让人咋舌的条件:低价甚至接近免费租用一块地,而且一租就是五十年。还希望中国加快建设港口配套设施,看起来他们很急切,但问题来了,这样的要求中国能答应吗?蒙古的尴尬在于地理,作为典型的内陆国家,它没有一寸海岸线,稀土这种大宗资源,空运成本高得惊人,铁路走俄罗斯手续复杂而且费用不低,最终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中国的通道。蒙古稀土储量在全球占到大约16%,数量仅次于中国,但质量参差不齐,加工技术几乎没有。它就像握着金子却出不去大山的猎户,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干着急,美国是它最大的潜在买家,可缺少运输线,再大的订单也可能变成空头支票。天津港之所以成为蒙古的首选,并不是偶然,这个港口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通商往来,近代更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出海口。如今它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国家战略枢纽,承担着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物流重任,近年来天津港投入巨资进行智能化改造,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对于蒙古来说,这里设施完善、航线齐全,可以直接连接国际市场,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蒙古的算盘其实很清楚,自己修港口根本不现实,资金和技术都不足,与其这样,不如借用中国现成的港口,还能节省大笔开支。他们不仅要低价租,还希望能免费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且敦促中国一年之内把配套设施都建好。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顺利地把稀土源源不断送到美国去,这听起来对蒙古来说很划算,但对中国而言,这里面问题太多。首先是经济账,天津港的土地价值极高,港口空间有限,用在国内贸易和产业升级上远比租给蒙古更有收益。五十年的长期低价租赁,几乎等于把“家门口的仓库”交给别人长期使用,而得到的回报微乎其微,其次是战略账。稀土在高科技、新能源和军工领域是关键材料,中国不仅储量全球第一,产量占到七成,加工能力占八成,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定价权。如果蒙古通过天津港把稀土卖给美国,就等于帮美国削弱中国的优势,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大事。再加上蒙古过去在煤炭供应等合作中有过突然变卦的情况,中国自然不会轻易放松警惕。美国在这件事上无疑是背后的推手,美国最担心的就是稀土供应链被中国掐住喉咙,所以一直想找替代来源,蒙古储量大、位置近,美国当然想拉拢。但美国的手段更多是“画饼”,承诺会投资、会建加工厂,可真正落实的很少,运输问题更是无解,地理的限制摆在那里,不管美国说得多好听,蒙古要把矿石卖出去,绕不开中国或俄罗斯。蒙古现在的处境很矛盾,一方面它喊着要推行所谓“第三邻国政策”,希望减少对中俄的依赖,更多地和美国、日本合作;另一方面,它的现实又离不开中国。超过九成的矿产出口需要经过中国口岸,中国还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连铁路和电力都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这种口嫌体正直的状态,让蒙古在对外博弈时显得很被动。中国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合作可以谈,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能触碰战略安全底线,天津港是国家重要的港口,稀土是战略性资源,不可能为了方便蒙古或满足美国的需求而轻易做出让步。如果蒙古愿意提出合理的合作方案,比如正常支付租金,或者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合作的方式展开,那中国会欢迎,但如果一味想要低价甚至免费使用,还想借机把稀土大量出口给美国,那显然不现实。地理不会撒谎,蒙古无论怎么寻找远方的靠山,最终还是要依赖中俄的通道,美国的承诺带不走矿石,也建不出海港。对蒙古来说,最理智的选择是珍惜和中国的合作机会,把邻居当作真正的伙伴,而不是一味幻想通过美国绕开现实。中国也不会当冤大头,更不会在稀土这种战略资源上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蒙古提出的五十年低价租港要求,中国的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合作没问题,但战略利益不能当儿戏。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口,面对蒙古这个无港口国家想借道做生意的请求,且不愿支付高额租金。那么,我们会是什么态度呢?蒙古的处境很尴尬,它是个内陆国家,四面被陆地围着,一点海岸线都没有,你说要搞国际贸易,尤其是大宗商品,没有港口那可真是捉襟见肘。稀土这种玩意儿,分量大,运输量也大,空运根本划不来,还得过中俄领空,几乎不可能,唯一靠谱的办法就是海运,可蒙古自己没这个条件,只能眼巴巴看着资源运不出去。所以蒙古想出个主意,打算借中国的天津港把稀土出口到美国,还提了个挺有意思的要求:想低价租港口用五十年,同时催着中国赶紧升级港口设施。这算盘打得,隔着国境线都能听见响声,要知道2024年中蒙贸易额已经冲到186.2亿美元,中国常年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他们捧着全球第二的稀土储量(占世界16%),却想绕过邻居找新买家,这心思可不简单。而且,从经济账来看,这要求实在说不过去,美国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今年刚给本土企业MP材料公司砸了1.5亿美元补贴,还搞出高价收矿的政策,把稀土采购价抬到中国市场价的近两倍。反观蒙古,既想靠稀土赚钱,又不愿为港口使用权付合理租金,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国际上哪有免费借港口用五十年的道理?哈萨克斯坦通过中国港口出口能源都得按市场价缴费,蒙古凭什么搞特殊?再说天津港的建设维护不要钱?升级设备不用投入?这些成本总不能让中国纳税人买单。何况,蒙古总理去年访美时就喊着要深化稀土合作,美国那边马上应和,说到底就是想借蒙古的资源冲抵中国的优势,美国刚出台的《大而美法案》弄了1000亿美元专项资金搞关键矿产,摆明了要在供应链上围堵中国,现在蒙古想当这个中间商,可他们忘了自己的经济命脉捏在谁手里,中国市场对蒙古的重要性,可比美国那点合作意向实在多了。当然,完全拒绝也不是办法,稀土产业链这么长,蒙古挖出来的原矿终究得找地方加工,中国完全可以提出合理条件:港口可以用,但租金得按市场行情来,五十年的长期使用权更得算清楚账;要中国升级港口也行,那就得把稀土加工环节留在中国,不能只出口原材料让别人赚大头;更重要的是,合作得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不能成了美国对冲中国优势的工具,毕竟现在全球稀土加工这道关,还牢牢握在中国手里,这就是最大的底气。说到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在战略资源领域,蒙古想借港做生意,就得拿出诚意,按市场规则办事,中国既不会把邻居拒之门外,更不会拿核心利益当人情。毕竟,美国花了百亿美金、计划十年都建不成的稀土供应链,不可能靠蒙古的低价租港方案就轻松绕过,合作可以,但得明算账、守规矩,这才是长久之道,要是总想空手套白狼,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北京宣布,俄罗斯与中国已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经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30年,且价格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供气价格。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提问时,重申中俄合作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但未直接确认协议细节,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明眼人都知道,这看似低调的回应,实则印证了这项战略合作的重大意义。可能有人对500亿立方米没概念,这么说吧,现在咱们从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每年能收到38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新管道一开通,等于在北边又架了条更粗的气龙,两条管道加起来每年能给咱们送近900亿立方米天然气。要知道,2023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也就3600多亿立方米,这一下子就占了四分之一还多,够北方几亿家庭舒舒服服过冬了。更实在的是价格,俄罗斯给咱们的气价真是相当够意思,去年对欧洲供气价是每千立方米403美元,给咱们的呢?今年已经降到247.3美元,算下来每千立方米能省150多美元。要知道,咱们从卡塔尔、澳大利亚买的LNG到岸价都得450美元左右,这么一对比,每年光这500亿立方米就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还有欧洲那边嘴上喊着制裁,身体却很诚实,去年偷偷买了俄罗斯100亿立方米LNG,不过他们花的价钱可比咱们高多了。而且,这条管道让蒙古国也成了“躺赢”的角色,管道从俄罗斯经蒙古到中国,蒙古啥也不用干,每年就能稳稳收过境费,9月2号那天,中俄蒙三国领导人一起签了备忘录,蒙古总统笑得合不拢嘴,毕竟这种送上门的好事可不是天天有。对俄罗斯来说,这更是雪中送炭,俄乌冲突后欧洲市场丢了一大块,从每年出口1560亿立方米跌到只剩544亿,急着找新买家填补缺口。现在有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相当于给他们的能源收入上了保险。咱们国家也不亏,之前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的气占大头,现在俄罗斯气多了,能源供应更稳了。而且这管道2030年通气后,加上现有的管道,俄罗斯对华供气能力直接翻倍,到时候咱们进口天然气里每五方就有一方来自俄罗斯。更重要的是,这气价还挺实在,比欧洲便宜近四成,长期用下来能省不少钱。当然了,这么大的项目建设起来不容易,总投资估计得500多亿美元,要到2030年才能通气,堪称横跨十年的能源马拉松,不过这钱花得值,一来能保障能源安全,二来能推动绿色转型,毕竟天然气比煤干净多了,俄罗斯为了抢中国市场也是拼了,承诺到2026年气价还要降到241.8美元,这折扣力度真是诚意满满。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互利共赢的典范,俄罗斯有气没处卖,咱们需要稳定便宜的能源,蒙古提供过境便利,三方各取所需,欧洲那边可能还在为高价气发愁,咱们已经把长期饭碗端稳了,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合作,比那些空喊口号的政治表演靠谱多了。未来30年,这条管道不仅输送天然气,更输送着三国的合作默契,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样的务实合作才是真聪明。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干得漂亮!俄罗斯突然宣布: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北京宣布,俄罗斯与中国已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经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30年,且价格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供气价格。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提问时,重申中俄合作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但未直接确认协议细节,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明眼人都知道,这看似低调的回应,实则印证了这项战略合作的重大意义。要知道西方本来想靠制裁拿捏俄罗斯,结果反倒把俄罗斯推到中国这边来了。以前俄罗斯主要靠给欧洲卖天然气赚钱,俄乌冲突一爆发,欧洲那边说断就断,俄罗斯能源出口差点断了腿。2023年对欧洲的供气量跌到450亿立方米,在欧洲进口份额里只剩10%左右,跟以前没法比。这时候中国接盘,对俄罗斯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对咱们中国来说,这协议可是实打实的好处。现在中国每年要进口巨量天然气,以前总担心海上运输不靠谱,碰上海盗或者航道被卡就麻烦了。这下好了,陆路管道直接从蒙古过来,2600公里的距离比绕其他国家近多了,运输稳当不说,每千立方米还能省15-20美元成本。加上原来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以后两条管道每年能给中国送近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咱们冬天取暖、工厂开工都更有保障了。蒙古国这次也没白忙活,刚开始他们想每年收2.5亿美元过路费,最后砍到1.2亿才谈成。别嫌少,对蒙古国来说这可是笔稳定收入。他们2023年经济增长率才3.7%,有了这笔钱能搞不少建设。而且管道沿线还要修铁路,到时候蒙古国的煤炭出口能从每年3000万吨涨到1.5亿吨,就业机会也多了不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管道从提议到签约磨了十多年,光谈判就够费劲的。俄罗斯一开始想要每千立方米350美元,中国只肯给60美元,最后好不容易才谈拢。整个项目得花500多亿美元,中俄各出一半钱,计划2026年开工,2030年就能通气了。到时候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份额能从现在的10%涨到20%以上,彻底把能源出口重心转到亚洲。西方看到这事儿估计脸都气绿了,他们搞了半天制裁,结果俄罗斯能源销路不仅没断,还找到了更靠谱的下家。欧洲自己反倒亏大了,为了不用俄罗斯天然气,这两年多花了1850亿欧元,美国却趁机卖高价气赚了530亿。德国那些靠便宜俄气活着的化工厂,现在利润直接砍半,巴斯夫这样的巨头都扛不住。最有意思的是蒙古国态度的转变,他们本来想搞"第三邻国"战略,后来发现还是跟中俄合作实在。为了留住管道项目,不仅主动降了过路费,还答应修跨境铁路,这才从"地缘棋子"变成了"能源枢纽"。现在他们不仅能收过路费,还能以低价买到天然气,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问题也能缓解不少。这么一看这条管道真是让三国都占了便宜:俄罗斯保住了能源市场,中国拿到了稳定低价的天然气,蒙古国赚了钱还能搞基建。这事儿也说明,现在搞对抗不如搞合作,西方那种动不动就制裁的套路,根本行不通。以后亚洲这边的能源买卖格局肯定要变,俄罗斯的天然气往东流,欧洲只能花高价买美国气,你说这到底是谁制裁谁呢?
苦苦等了10年,普京最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准信等了十年,普京终于等来了那句中国

苦苦等了10年,普京最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准信等了十年,普京终于等来了那句中国

苦苦等了10年,普京最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准信等了十年,普京终于等来了那句中国的“可以”。如果说能源是俄罗斯的底牌,那把这张牌打进亚洲市场,就是普京最想干成的一件事。现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进入施工倒计时,中俄蒙三国刚刚签了备忘录,这意味着一场横跨三国、持续三十年的能源合作,终于落地。这事说来不新鲜。2015年,俄罗斯就给这个项目取好了名字,但名字取了,事却迟迟没办成。原因并不复杂,三方各有算盘:俄罗斯盯着高价大单,蒙古想多收过路费,中国则坚持要稳定低价。谈了快十年,始终谈不拢。直到最近,大家终于找到了共同利益的平衡点,合作的齿轮才真正咬合上。从项目规模来看,这不是一根普通的管道。按现在的设计,每年能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一签就是三十年。而且路线直接穿越蒙古,解决了从西伯利亚到中国北方的天然气运输难题。对俄罗斯来说,这条管道是个“新通道”,一方面能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应对西方制裁带来的出口压力。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此次谈判中,俄方在天然气定价上罕见地做了让步,最终给出的价格低于俄罗斯目前对欧洲的出口价。这在以往几乎不可想象。对俄方来说,这不仅是价格上的妥协,更是战略选择上的转向。面对欧洲市场的持续萎缩,亚洲市场成了俄罗斯能源的新希望,而中国是这个市场里最大的买家。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样的合作来得正是时候。眼下全球能源供应链动荡不安,海上运输路线风险加剧,特别是中东地区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对陆路能源通道的依赖开始上升。与其一年到头担心海上运输被“卡脖子”,不如直接搞一条从西伯利亚直达中国的能源通道。更何况,价格合适、供应稳定,还能签个三十年的长期合同,这种买卖划算得很。而对夹在中间的蒙古国来说,这个项目同样意义重大。长期依赖矿产出口的蒙古,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天然气管道一旦建成,蒙古不仅能收上丰厚的过路费,还有望获得天然气使用上的价格优惠。对一个资源依赖型国家来说,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更重要的是,蒙古这次愿意在建设成本上作出让步,说明它也明白,等不起了。三方能在这个时间点达成一致,背后其实是现实的推动力。俄罗斯需要出口,中国需要能源,蒙古需要收益。各取所需,利益挂钩,才让这个项目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工程。《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中俄能源合作的升级,不只是经济账那么简单,更是一张地缘政治的战略牌。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而中方则能在能源安全上多一个稳定来源。这种互补式合作,在当前国际局势不稳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普京对亚洲市场的兴趣并不是今天才有,但过去一直缺少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口。“西伯利亚力量2号”就是这个突破口。其实早在几年前,普京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甚至明确表示这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关键一环”。现在项目终于动起来了,对普京来说,这不仅是外交成果,更是国内政治上的一张王牌。当然,这只是开始。项目虽然签了备忘录,但真正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后续涉及技术、投资、监管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三方持续协调。不过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三方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至少在政治意愿这一块,已经达成了足够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管道未来可能重塑整个东亚地区的能源格局。50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量,不只是满足中国的部分需求那么简单,它还会对区域内的其他能源供应国,比如中亚、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形成不小的竞争压力。换句话说,这是一条能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结构的管道。从战略意义上讲,这条管道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不仅是中俄之间的能源纽带,也是在当前世界格局重构背景下,三国之间的一次利益绑定。尤其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握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谁就在未来能源竞争中占据先手。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中国给出“准信”,尤为关键。它不只是对一个能源项目的确认,更是对中俄关系深度合作的又一次体现。而对于普京来说,这是十年等待的结果,也是他最想要的外交成果之一。信息来源:《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观察者网
不是说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不过境蒙古吗?现在又决定通过蒙古国。等到中俄出现根本性

不是说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不过境蒙古吗?现在又决定通过蒙古国。等到中俄出现根本性

不是说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不过境蒙古吗?现在又决定通过蒙古国。等到中俄出现根本性利益冲突的时候,或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大茅会不会指使外蒙古关闭阀门,打乱中国能源供应呢。以前的策略家们说管道不过境第三国,是无比正确的选项。现在的备忘录又说通过蒙古国好,到底该相信谁的呢?
蒙古媒体镜头下的普京,和蒙古总统边走边聊天,却被女外长抢镜了!俄总统被蒙总统拉着

蒙古媒体镜头下的普京,和蒙古总统边走边聊天,却被女外长抢镜了!俄总统被蒙总统拉着

蒙古媒体镜头下的普京,和蒙古总统边走边聊天,却被女外长抢镜了!俄总统被蒙总统拉着手,然后走在红毯上一路热聊,让人没想到的是人群中有一个女人很惹眼,这个女人就是蒙古女外长巴特策策格。巴特策策格就走在两位总统先生的后面,穿着一身传统服饰,皮肤白皙不说还长得丰腴,她在男人堆里很有辨识度!看来蒙古到北京不光是为了看阅兵,肯定还有别的事情,看蒙总统见到普京的表情就知道了,毕竟蒙古是中俄的邻居,肯定都有求于彼此。
🌛九三阅兵前,中俄蒙举行了一场三边会晤,可九三阅兵在即,为什么要提前搞中俄

🌛九三阅兵前,中俄蒙举行了一场三边会晤,可九三阅兵在即,为什么要提前搞中俄

🌛九三阅兵前,中俄蒙举行了一场三边会晤,可九三阅兵在即,为什么要提前搞中俄蒙三边会谈呢?是什么事让普京这么着急?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导弹已经打到了俄罗斯腹地,多座炼油厂遭到精准袭击,炼油能力一下子掉了大约六分之一。出了油却没法炼,汽油、柴油的供应出现缺口,更要命的是,石油出口带来的财政支柱也被击穿了。这只是俄罗斯的第一道难关。更大的打击来自西方。欧洲市场不再买俄气,美国、挪威和北非的天然气正迅速占领空位,昔日赚钱的北溪管道如今几乎没人提。东西两边同时受围,能源收入锐减,还得扛着长期战争的消耗,这让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越来越沉重。这种局面,逼得莫斯科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方向。东方,成了唯一的大路。这个时候,一条本来放在文件夹里很久的天然气管道计划,又被拿了出来,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同于西去欧洲的线路,这条管道从西伯利亚出发,经蒙古一路南下直达中国,不会途经战事频繁的地区,也远离乌克兰的打击范围,而且它和中国、蒙古的利益绑得很紧,一旦投入使用,就等于给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加了一层保险。这盘棋里,蒙古国的位置非常微妙。一旦管道开建,它不只是拿到一笔可观的过境费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必经之地,战略分量瞬间不一样,和两个大国的关系也会更稳。中国看重这条管道,不只是因为天然气的成本可能更低,更大的原因是,这能多加一条稳定的能源进口通道,从西北的海路依赖中解脱出来,确保能源安全。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会因稳定气源受益,告别煤炭高消耗,吸引更多企业落地投资,带动就业和整体发展。那么,为什么这件事拖了这么久才开始真正运作?核心原因在于价格谈不拢。过去俄罗斯手握资源优势,想卖高价,中国和蒙古都不愿意轻易买单。而现在,天然气的全球价格下降,加上俄罗斯失去了欧洲这个大市场,在价格方面再也没法强硬。不得不放下架子,接受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才促成了最近的中俄蒙三边会谈,让管道动工终于进入倒计时。这条从极寒之地延伸出来的天然气大动脉,不再是一桩简单的生意,而是三国在动荡世界中互相拉住的一根绳。对俄罗斯来说,它是撑起战时经济的新支柱;对中国,它是一条通向能源安全的稳定通道;对蒙古,它是一张提升地缘分量的王牌。它运输的不只是能源,更是三国未来几十年的利益纽带。这种项目一旦落地,将重新勾勒欧亚大陆的能源版图,中俄蒙的战略关系也会更紧密。对于被西方制裁绑住手脚的俄罗斯来说,这不仅是喘口气的机会,更是一次东转的大步。对中国,这是锁定未来能源安全的布局;对蒙古,这是走向区域中心舞台的关键一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但这条横贯北方的管道,或许会成为未来很长时间里三国共同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