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清朝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趁着范文程上朝时,抢走对方妻子,强行霸占了3个月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趁着范文程上朝时,抢走对方妻子,强行霸占了3个月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趁着范文程上朝时,抢走对方妻子,强行霸占了3个月。多尔衮知道后,哈哈大笑:好家伙,终于抓到你的把柄了。1643年9月21日,51岁的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突然驾崩,连遗诏都来不及留下。朝廷顿时乱成一锅粥,豪格和多尔衮两派人马剑拔弩张,争夺皇位。经过一番明争暗斗,最后妥协推出6岁的福临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起辅政,多尔衮排第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多铎看到二哥多尔衮掌了权,自己也跟着鸡犬升天,开始肆无忌惮起来。10月的一天,趁着范文程上朝议事,多铎派人直接闯进范府,把范文程的妻子强行带走,关在自己的王府里整整三个月。范文程当时可是清朝的文臣之首,皇太极的心腹大臣。但在八旗制度下,他始终是个包衣奴才,地位再高也改变不了这个身份。多铎作为正白旗旗主,按规矩确实有权干涉旗下人员的家事,但这么明目张胆地欺负朝廷重臣,还是太过分了。范文程回家发现妻子被抢,气得浑身发抖,但他是个明白人,知道硬碰硬没好果子吃。表面上还是照常上朝,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心里却憋着一肚子火。多尔衮听说这事后,表面上装得很震怒,其实心里乐开了花。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收拾这个桀骜不驯的弟弟呢,这不就送上门来了?多铎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也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来立威。于是,多尔衮召集诸王贝勒开会审理此事。最后的处罚结果让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多尔衮的手段:罚多铎银1000两,夺其15个牛录。别小看这15个牛录,一个牛录大概300人,15个牛录就是4500人的军队,这可是实打实的军事力量。更绝的是,多尔衮趁机来了个换旗操作。他原本领的是排名第五的镶白旗,处理完多铎后,两人直接换了旗子,多尔衮变成了正白旗旗主,地位一下子蹿升到第三。表面上是惩罚多铎,实际上多尔衮通过这次事件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范文程拿回妻子后,对多尔衮那是感激涕零。他知道这是多尔衮给他的台阶,也明白该怎么报恩。没多久,范文程就给多尔衮献上了著名的”入关论”,建议清军趁着明朝内乱立即入关夺取天下。这个建议直接促成了1644年清军入关,改变了中国历史。多铎虽然被罚,但多尔衮为了大局着想,入关后还是重用了他。多铎也确实争气,在平定中原和江南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一路打到南京,俘获了南明的福王。但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649年3月18日就因天花病死,年仅36岁。范文程则继续他的政治生涯,从努尔哈赤一直干到康熙,历经四朝不倒,成为清朝开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康熙皇帝亲笔为他题写”元辅高风”四个字,算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高评价。这件事反映出清朝初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多尔衮利用弟弟的荒唐行为,既维护了朝廷体面,又削弱了潜在对手,还拉拢了重要文臣,可谓一举多得。而范文程的忍辱负重和识时务,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汉臣的生存智慧。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讽刺,一个荒唐的抢妻事件,却成了清朝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的转折点。多尔衮借此机会巩固了权力,为后来的入关奠定基础。你觉得范文程当时的选择是对是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立马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立马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立马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少恶事,我岂能放你离开!”李莲英赶紧指着身后的7个盒子说道:“主子,老奴把这些东西交还给您,请您恩准我回家养老!”李莲英,1848年出生在河北河间大城县李家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靠卖皮货糊口,生意惨淡。九岁那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送他净身进宫,改名李进喜。先在郑亲王府干杂活,1856年进了紫禁城,当了个不起眼的小太监。宫里日子苦,他每天扫地、端茶,动作麻利,嘴甜眼快,慢慢得到管事太监的赏识。同治年间,他靠一手梳头绝活被调到慈禧身边,专门伺候起居。他手法细腻,梳头时轻手轻脚,慈禧很吃这一套,渐渐把他当心腹。1867年,慈禧赐他名字“连英”,也就是后来的“莲英”,还提拔他当储秀宫的首领太监。到了光绪年间,他爬到内务府总管的位置,权势大得吓人,地方官员送来的宝贝都得先过他这关。他夜里常在偏殿清点贡品,手指摩挲着玉器、金饰,挑最好的给慈禧,次等的悄悄揣进自己腰包。1894年,他破了清朝太监品级的规矩,得了二品顶戴,风头无人能及,伺候慈禧整整五十三年,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他没了靠山,才动了回乡的心思。1908年冬天,慈禧刚走,李莲英就急着向隆裕太后请辞。他跪在地上,额头贴着地,说自己老了,想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盯着他,脸色不好,估计心里盘算着这老家伙这些年干的那些事儿,尤其是珍妃的事,哪能让他这么容易走人。李莲英赶紧让人抬来七个描金漆盒,里面装的都是稀罕玩意儿:南海珍珠串成的帘子,颗颗圆润;和田玉雕的九桃摆件,雕工精绝;还有一块翡翠琢的白菜,绿得像能滴水。这些东西本该在慈禧的私库里,哪来的?明摆着是他这些年经手贡品时偷偷藏下的。他管内务府二十多年,各地督抚送来的好东西,先挑顶尖的给慈禧,次一等的自己留着,剩下的才入库登记。这七个盒子里的宝贝,就是他这些年“漏”下的证据。现在他把这些交出来,无非是想换个平安离宫的机会。隆裕太后看着这些东西,手指在翡翠白菜上滑了滑,没多说什么,只扔了一句“准了”,每月赏银六十两。这点钱对李莲英这种大手大脚惯了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发叫花子,但他还是磕头谢恩,赶紧收拾东西走人。离宫那天,李莲英没穿往日的锦袍,换了身灰布衣裳,低调得不行。神武门外,他身后就俩老仆,拎着几件简单行李,哪还有当年呼风唤雨的排场。守门的侍卫队长见他这样,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行了个礼。李莲英从袖子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了几颗金瓜子,递过去说了句谢多年的照应,就这么走了。他回了棉花胡同的宅子,门匾早摘了,对外只说是个退了休的老官儿住这儿。他日子过得规律,早起打太极,下午写写字,天黑就睡。旧人来访,他一概不见,只有小德张送来点心时,他见了人,还送了俩翡翠扳指,估计是想留条后路。1911年正月,京城下大雪,他非要去什刹海吃冰碗,轿子到银锭桥时,几个黑影突然冒出来,刀光一闪,轿子里没了动静。第二天,李府说他人没了,灵堂冷冷清清,棺材轻得让人起疑。多年后,有人说在天津租界见过个像他的老头,右手少了三根手指;也有人在苏州茶馆听过个北方老汉讲宫里的事,嗓音挺像他。1966年,他坟被挖开,棺材里只有一颗头,戴着官帽,脸看着跟睡着了似的,身子却没影儿了。
1797年,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孩被敌人从火堆里拽出来,并残忍地在她身上割了265

1797年,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孩被敌人从火堆里拽出来,并残忍地在她身上割了265

1797年,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孩被敌人从火堆里拽出来,并残忍地在她身上割了2657刀,可令人惊讶的是,任凭鲜血从伤口不断渗出,她硬是咬着牙一声不坑。百姓纷纷下跪高呼:天神下凡了!王囊仙小时候就跟着家人学点武艺和草药知识,这些在布依族村寨里挺常见。她长到十几岁时,已经能帮村里人治些小病,还会点功夫。清官吏到村寨收税时,经常强征暴敛,百姓交不起就遭殴打或抢掠。王囊仙看到这些,就开始不满。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慢慢联络周边寨子的不满者。到了1797年,也就是嘉庆二年正月初五,王囊仙和韦朝元等人正式发动起义。起义军起初几千人,后来迅速扩大到数万人,甚至达数十万。他们主要是布依族农民,还吸引了苗族、汉族等加入。起义军从南笼府起步,攻占普坪、贞丰、兴仁等地,一路向兴义推进,甚至波及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他们烧毁官府文书,分土地给穷人,这在当时是直接挑战清廷权威。清廷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嘉庆帝听说后,担心起义扩大,影响王朝稳定,就派云贵总督勒保带兵镇压。勒保本来在湖北对付白莲教起义,现在调过来,带着精锐部队。起义军虽勇猛,但毕竟是农民武装,缺少统一指挥。他们在山地游击,多次伏击清军,但清廷还调动地方土司和地主武装帮忙,渐渐把起义军压缩到核心地带。起义持续一年左右,到1797年底,起义军最后据点洞洒寨被围。清军攻破寨子,王囊仙和其他领袖被捕。据记载,她试图自焚,但被清兵从火中拉出。然后,她被押解到刑场。清律对谋反罪很重,规定用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刀数根据罪行定。王囊仙被判2657刀,这个数字在史料里有记载。行刑那天,她被绑在柱子上,刽子手从手臂开始下刀,一刀刀割肉。她全程没出声,鲜血流了一地。围观百姓看到这情形,有人跪下喊她是天神下凡。这个事在当地流传很久,成为传说。起义失败后,清廷加强了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增派军队,强化流官制度。很多参与起义的人被捕或逃散,村寨遭破坏。历史上看,王囊仙的故事在布依族民间口口相传,每年十一月还有人祭拜她。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现在还能看到她的雕像。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客栈,这并非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雕廊画柱金碧辉煌的客栈,而是清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客栈,这并非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雕廊画柱金碧辉煌的客栈,而是清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客栈,这并非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雕廊画柱金碧辉煌的客栈,而是清朝七位长辫男子在客栈休息时的真实写照,大家都一下看吧!切勿再被忽悠了。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官员,这不是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光鲜亮丽的演员,而是晚清时期盛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官员,这不是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光鲜亮丽的演员,而是晚清时期盛

这才是清朝真实的官员,这不是演戏,也不是某电视剧中光鲜亮丽的演员,而是晚清时期盛京沈阳四位官员在城门外的真实写照,大家看看吧!不要再被骗了。
海关查获5件清代文物

海关查获5件清代文物

后经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鉴定,其中的1件木条桌、1件雕花板和3件砖雕为清代文物。海关部门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任何...
你敢信吗?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自己花钱送了一群平均才12岁的小屁孩去美国留学,

你敢信吗?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自己花钱送了一群平均才12岁的小屁孩去美国留学,

你敢信吗?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自己花钱送了一群平均才12岁的小屁孩去美国留学,结果这些孩子回来,亲手把清朝给推翻了!​这事儿说起来就扎心。当年左宗棠为了推这个“留美幼童计划”,简直是跟朝堂上那帮老顽固撕破脸皮。为啥阻力这么大?不是他们蠢,是他们太明白了——西方文明那一套,跟大清的根基完全是两回事。送出去的孩子学成了,搞不好回来就是掘墓人。结果呢?还真被他们说中了,这不就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吗?​可这话实在太亏心了。那些孩子哪是故意要掘墓?他们刚到美国时,拖着辫子穿长袍,被美国小孩追着喊“中国女孩”,转头就偷偷把辫子藏进帽子里。住在美国人家里,跟着学跳华尔兹,读莎士比亚,连吃饭都学着用刀叉——不是忘了本,是眼睛亮了,知道这世上还有另一种活法,一种不用跪、不用看权贵脸色的活法。​清政府后来急了,没等他们学完就硬把人召回来。回来时,不少孩子怀里还揣着没读完的课本,可迎接他们的不是重用,是盘问。朝堂上的人瞅着他们穿的西装,骂他们“数典忘祖”,把他们塞进船政局、电报局当小吏,有的甚至被派去守陵。​可就算这样,这群人还是没闲着。詹天佑拿着从美国学的本事,啃下了京张铁路这块硬骨头,让洋人不敢再小瞧中国;唐绍仪跟着袁世凯办外交,后来成了民国第一任总理;还有人进了海军,甲午海战的时候,在炮台上跟日本人死磕。​说他们推翻了清朝,倒不如说清朝自己站不住脚了。那会儿的大清,朝廷里贪官忙着搂钱,军队拿着旧炮充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留美幼童不过是见过了“好”,就忍不住想让中国也变好。他们搞铁路是想让国家有筋骨,办外交是想让中国不被欺负,办新式学堂是想让更多人睁开眼——这些哪是“饮鸩”?是给快渴死的中国找活水。​老顽固们只看到孩子学了洋玩意儿,没看到大清的根基早被自己蛀空了。就算没这些留美幼童,也会有别人站出来。毕竟谁见过光的样子,还能忍得住一直待在黑夜里呢?​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晚清“破局者”奕訢:从权力边缘到洋务核心,他凭什么成清朝最后救命稻草?提到晚清

晚清“破局者”奕訢:从权力边缘到洋务核心,他凭什么成清朝最后救命稻草?提到晚清

晚清“破局者”奕訢:从权力边缘到洋务核心,他凭什么成清朝最后救命稻草?提到晚清,多数人会想到慈禧的权谋、光绪的无奈,却少有人留意一位关键人物—爱新觉罗·奕訢。这位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从权力漩涡的边缘起步...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世界第7位。清朝国土1300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世界第7位。清朝国土1300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世界第7位。清朝国土1300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相差340万平方公里。比于印度+日本面积(298+37)还多。到底是哪些国家侵吞了中国土地啊?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进来。乳母赶紧背转身去,整理衣服,张谦和见状,打趣道:“皇上,您这嗜好得改改了!”1915年,一个意外的闯入打破了紫禁城的宁静,9岁的溥仪正与乳母共处床上,总管太监张谦和未经通报直接进入。乳母匆忙整理衣衫,张谦和随口调侃了一句关于皇帝习惯的话语。这件事看似小事,却牵动宫中各方势力,揭示出幼帝依赖与权力纠葛的隐秘一角,究竟会引发何种连锁反应?清末社会动荡,王公贵族家庭为确保婴孩健康成长,常雇请奶妈喂养。溥仪1906年出生于北京醇亲王府,当时府中通过张贴告示和面谈,选定出身河北河间的王焦氏。她生于1887年,家境贫寒,早年随家人逃荒到京,16岁嫁给一名差役,不久丈夫去世,留下女儿。为维持生计,她抛下自家孩子,进入王府担任奶妈。府中规定严格,她被拘于内宅,无法外出探视女儿,只能将母性情感倾注于溥仪。溥仪虽年幼,却对她的关照产生强烈依附,这种关系在当时贵族圈中虽常见,却也埋下日后隐患。1908年,光绪帝崩逝,慈禧太后为巩固权柄,下旨将不满三岁的溥仪接入宫中继位。太监前来接人时,溥仪哭闹不止,王府仆役们无计可施,只得抱来王焦氏。他一入她怀便安静下来。众人尝试抱他上轿,他又大哭。宫规本不允许奶妈入宫,太监们急报慈禧,获准后,王焦氏才随溥仪一同进紫禁城。入宫后,溥仪的生活发生剧变。三岁孩童就被要求学习繁杂的仪轨和政务,早起听讲,稍有不从便遭斥责。慈禧太后掌控大局,强迫他服从,宫中妃嫔也严加管束。这种高压环境下,王焦氏成为他唯一的依靠。她每日负责喂养和安抚,让他短暂摆脱压力。溥仪的依恋日益加深,以至于到九岁仍未断奶。宫内妃嫔对此不满,认为有损体统,却一时无法干预。1915年的一天,溥仪从外殿返回寝宫后,与王焦氏共处床上。张谦和作为养心殿总管太监,资历深厚,常处理宫务。那日他有事匆忙,未经通报推门进入,目睹情形后,随口调侃溥仪的习惯需改。张谦和的举动虽出于一时随意,却触怒溥仪。他下令侍卫拖出张谦和,初罚一百大棍,后因王焦氏求情,改成十大棍,打毕即逐出宫外。这件事迅速传开,给妃嫔们提供口实。她们联手施压,指责王焦氏扰乱宫规,败坏颜面。大臣们也上奏附和,张谦和在宫中人脉广,此事影响不小。年幼的溥仪无力对抗,只能任由王焦氏被赶出皇宫。王焦氏被逐后,生活陷入困境。她返回北京寻找女儿,却得知女儿早已因营养不良去世。原先入王府时,她被迫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女儿无人照料。这打击让她一度流落街头,靠微薄积蓄度日。溥仪虽年少,却念及旧情,多次派人打听她的下落,但宫中规矩严,无法立即接回。1922年溥仪大婚后,形势稍缓,他开始偶尔接王焦氏进宫暂住,提供生活所需。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移居长春,将她正式接至身边奉养。王焦氏在伪满宫中度过晚年,陪伴溥仪处理日常琐务。她虽出身卑微,却以朴实方式影响溥仪,避免他完全沉迷权欲。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崩解,王焦氏随溥仪一行被俘,关押于通化。1946年,残余关东军与国民党势力联合营救相关人员,攻打关押地。王焦氏在混乱中被流弹击中右手腕,伤口严重,失血过多而亡。这结局反映出时代动荡下普通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