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法国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这个法国人叫让·德·米里拜尔,中文名米里拜尔,有人也叫他米睿哲。最早是作为法国外派的法语教师来到中国,第一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那时候外教待遇不高,学校资源也少,法语教材老旧,磁带卡壳,录音机也不好使。他就自己掏钱买设备,把法国的原版磁带和录音机从家里带过来用。有人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图工资。但他把中国这边的工资退了,说自己只领法国那一份。理由很简单,他说:来这儿不是挣钱,是教书。教了几年他就喜欢上了这片地方。后来主动申请再来中国,调到了上海。没买房,住在一间老小区房里,不装修、不换家具,电器也都旧得很。骑个二手自行车上下班,背个包,最多带一沓学生申请材料。他不在高校教全职,主要做语言指导、文化翻译,还经常帮人准备出国材料。最关键的是——他资助了70多个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钱从哪儿来没人知道,他自己不说。也没成立基金会,也没搞什么公开资助计划,全是私下掏钱,手把手帮着办手续。有学生连护照钱都交不起,他就陪着去办,还帮垫路费。有时候买机票,钱不够,他先刷卡,等学生到了法国再想办法凑。学生住哪儿,怎么开水电煤,他都安排清楚。他不挑学生出身,只看你愿不愿意读书,能不能吃苦。但有一个条件,谁都得答应——你得回来。学完书,拿完学位,就回中国,不许留在法国。这个要求听起来挺苛刻。但他不是发命令。他说:“我帮你,是因为你属于这里。”有的学生犹豫,他一封封写信劝。不是劝情怀,是说道理。“法国不是你家,中国才是。”大多数人最后都回来了。有人进了大学当老师,有人成了企业骨干,有的去了研究所。他从来没让人给他回报。回国了也不用来看他,也不用给他写感谢信。但这些学生都记得他。很多人过年还会给他寄张贺卡,说一句“我在北京”“我在深圳”“我还在做科研”。他把这些卡片都收着,装在文件袋里,按照年份归好。每张信封他都写着寄信人名字、寄出地、年份。有人说他太轴,钱都花出去了,至少留点什么吧。他摆摆手,说:“我生活已经够用了。”吃饭去食堂,穿的是十年前的旧衣服。住的屋子里没空调,夏天开电扇,冬天靠电热毯。他不拍照,不接受采访,不写书,不上电视。有人想给他立传,他说没必要。他说:“这事儿,我做得起,就做。”有一回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答:“我年轻时候,家里让我去做军人,我不愿意。”“我来这儿,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认准的事,就得干下去。”听起来很轻,但做起来是真难。几十年如一日,没换过轨道,没图过功利。不是搞教育产业,也不是做慈善宣传,就是安安静静地办事。现在很多人讲情怀,讲梦想,讲奉献。但真拿钱帮人,真坚持几十年,还不留名的,真不多。所以这人让人佩服,不是因为捐了多少钱,而是他一直守着一个规矩。人不能光往自己兜里装东西。该还的,该给的,该传下去的,总得有人负责。他不说大道理,也不喜欢讲奉献两个字。他觉得回国不是负担,是义务。既然拿了资助,就该回来用知识建设自己的地方。这些话现在听起来不时髦,但听进去会觉得有劲儿。他走的时候,没人知道。也没什么追悼会。他没留遗嘱,只留了一本通讯录和一叠学生名单。名单上写着:“已归国、在岗、安好。”他一生没结婚、没生孩子、没买房产。但他带出来的学生,在各地都扎了根。那可能是他最好的遗产。信息来源:他40年如一日资助中国学生留学:我不求他们感谢,只希望他们回来·澎湃新闻·2023年12月8日
为了压制竞争对手,美国手里有一整套办法,2013年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被它拿捏,最

为了压制竞争对手,美国手里有一整套办法,2013年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被它拿捏,最

为了压制竞争对手,美国手里有一整套办法,2013年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被它拿捏,最终不得不把核心产业卖给通用电气。而对中国,美国的手段更激烈,2018年就把华为拉入实体清单,切断芯片供应,在航天领域,它早在2011年就通过...
法国是大国吗?马克龙什么事情都想掺和,什么事情都爱放话,俨然把法国当作了一个大国

法国是大国吗?马克龙什么事情都想掺和,什么事情都爱放话,俨然把法国当作了一个大国

马克龙什么事情都想掺和,什么事情都爱放话,俨然把法国当作了一个大国,把自己也当作大国总统,可法国真的是大国吗?法国从面积上、人口上、资原上、经济总量上、军事能力上等各方面来看,在世界上法国都轮不上叫大国。法国...
彻底决裂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公开嘲讽,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位期间政府

彻底决裂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公开嘲讽,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位期间政府

彻底决裂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公开嘲讽,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位期间政府更迭次数创造了历史记录!
1990年,林青霞与秦汉在法国海边留下的美景1990年的法国海边,一张老照片定

1990年,林青霞与秦汉在法国海边留下的美景1990年的法国海边,一张老照片定

1990年,林青霞与秦汉在法国海边留下的美景1990年的法国海边,一张老照片定格了林青霞与秦汉的瞬间。36岁的林青霞眉眼间是盛年的明媚,44岁的秦汉笑容里带着温润,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藏着时光也偷不走的甜蜜。那时的他们,在镜头外有着一段为人熟知的情感纠葛,从银幕情侣到现实中的牵挂,兜兜转转间攒下了许多细碎的美好。尽管故事的结局未能如初见般圆满,没能携手走到最后,但那些共同走过的路、留下的回忆,早已成了岁月里的珍贵注脚。爱情里未必只有“长相厮守”才是圆满,有些相遇留下的温暖与心动,哪怕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回望,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真诚与热烈。就像这张老照片,不语却深情,把一段往事酿成了值得回味的风景。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

“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要知道,巴勒斯坦想堂堂正正当个“主权国家”,盼这一天盼了几十年,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么多西方国家会站出来帮自己。其实,这股“承认潮”也不是凭空来的。根本原因是那场持续了近两年的巴以冲突,加沙地带的惨状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超过6.4万人丧生,一半是妇女儿童,16万人受伤,整个加沙几乎被炸成废墟。尤其是今年停火协议破裂后,以色列把加沙彻底封锁起来,连联合国的援助物资都进不去,那里成了"全球最饥饿之地"。有报道称,自5月底以来,就有1300多个巴勒斯坦人因为抢食物被打死。这种惨状通过新闻传到西方国家,老百姓上街抗议,政府要是再装看不见,自己的支持率就得跌到底。就拿法国来说,国内有欧洲最多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两边因为巴以问题天天吵架,反犹事件比以前多了好几倍。马克龙总统说要承认巴勒斯坦国,既能安抚穆斯林选民,又能显得自己比美国更重视人权。英国更直接,230多个议员联名给首相施压,说再不管管加沙的事,英国的国际形象就毁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心里跟明镜似的,再不跟美国的"偏以色列"政策拉开点距离,国内就得乱套。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欧洲想在中东棋局里自己掌握主动权。欧洲国家近几年日子不好过,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飞涨,他们急需中东地区稳定来保障石油供应。可美国却一门心思帮以色列打加沙,把中东搅得更乱了。欧洲人心里早就不满了:你美国隔着大西洋不怕,我们就在地中海边上,乱起来难民、K怖主义全得找上门。所以这次集体“倒戈”,既是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不满,也是想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自主权。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加入更有意思。这两个国家以前都是对美国唯命是从,可这次却跟着欧洲一起表态。有专家分析,他们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毕竟在联合国里,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占了大多数,现在站出来既不得罪人,又能捞个"重视人权"的好名声。现阶段,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经有147国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超过三分之二。但这波西方国家的集体承认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们多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比如英法加澳都是G7成员,它们的转向意味着西方阵营内部在巴以问题上出现了明显裂痕。当然,这些西方国家选择在9月联大期间集体宣布,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9月的联大会议又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活动,在这个场合宣布,象征意义特别突出,能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反观以色列的回应,依旧非常强硬。内塔尼亚胡直接说这些国家的承认“不会带来和平,而是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以色列不仅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推进定居点建设,还批准了占领加沙城的计划,明显是要硬扛到底。美国还是老样子,继续偏袒以色列。它在联合国多次否决加沙停火决议草案,还给以色列提供武器。但这次西方盟友集体“倒戈”,说明美国的话没那么管用了——它明确要求盟友们别轻举妄动,甚至威胁制裁,但根本没人在意。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这波“承认潮”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国际地位提升了,以后和以色列谈判腰杆也能更硬些。但这也让巴勒斯坦内部分裂的问题更明显了——西方的承认让法塔赫地位更稳固,但哈马斯却处境尴尬,因为西方承认的条件之一就是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说到底,这波“承认潮”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如果不能转化为对以色列的经济制裁或实际施压,恐怕很难改变以色列的政策。但它的确让世界重新重视巴勒斯坦问题,也让人们看到,西方阵营不再是铁板一块,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下降。巴勒斯坦人被黑暗笼罩了几十年,现在终于看到一线曙光,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要走的路还很长......
古特雷斯赞成法国、英国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新的表态中称,他非常赞同英法

古特雷斯赞成法国、英国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新的表态中称,他非常赞同英法

古特雷斯赞成法国、英国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新的表态中称,他非常赞同英法提出的提议,应该有效的限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是二战之后确立的规则,当时设立这个制度,是为了保证大国之间不直接撕破脸,毕竟那时候刚打完仗,大家都怕再来一回。所以就定下了这么个规矩,五个常任理事国,只要有一个说不,这事就过不了。原本是为了和平稳定,但现在看,这个制度越来越像是个绊脚石,挡着不少该干的事。古特雷斯这次表态,其实是积压已久的全球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他没指名道姓说谁,但大家都清楚。近几年安理会的很多决议动不动就被某几个常任理事国否掉,不管是乌克兰危机,还是中东局势,安理会很多次都陷入僵局。你要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更憋屈了,大事小事都得看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脸色,其他几十个会员国常常成了陪跑的。这次法国和英国提出改革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希望在某些特别紧急或关乎人道主义的情况下,常任理事国不能随便动用否决权。这听起来像是给否决权上了一道“保险锁”,让它在关键时刻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古特雷斯支持这个提议,也说明他对现在安理会的效率和公信力是真的担忧。他作为秘书长,平时很多事都要靠安理会拍板,可安理会动不动就卡壳,他干工作自然也绑手绑脚。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乐见这种改革,像美国、俄罗斯这种经常用否决权的国家,肯定心里打鼓。他们习惯了在安理会里说一不二,现在要是让他们少点权力,那就是动了根本利益,所以未来这件事能不能真推下去,还得看各方怎么博弈。不过从古特雷斯的角度来说,他这次算是放了一把火,他这么说,不只是表达态度,更是借这个机会给联合国改革争取更多关注。很多人其实早就看出,安理会的组成和当今世界的力量格局已经严重脱节,今天的国际关系早就不是七十年前那个样子。亚洲、非洲、拉美这些地区的国家声音越来越大,却没有相应的代表权;而五个常任理事国里,有的国家国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却还握着否决大权,这个不对等的结构,是时候动一动了。古特雷斯的发声,也是在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联合国失望的态度,很多国家都觉得,联合国在关键问题上总是慢半拍,尤其在人道危机、战争冲突方面,安理会效率低得让人着急。如果不能尽快改革,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只会被进一步削弱。说到底,一票否决权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该被滥用,如果老是拿它当挡箭牌,当成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那联合国这个平台迟早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未来怎么走,就看各国愿不愿意为了一个更有效率、也更公平的联合国,做出真正的妥协。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敦促安理会改革,为非洲争取更多代表权》
法国初创车企Cixi最近推出了一款有趣的混动代步车——Vigoz,不过这里的混动

法国初创车企Cixi最近推出了一款有趣的混动代步车——Vigoz,不过这里的混动

法国初创车企Cixi最近推出了一款有趣的混动代步车——Vigoz,不过这里的混动,是电力与人力的混合动力,官方的说法是“带来无需健身馆的锻炼强度”Vigoz有着全封闭驾驶室、可拆卸的侧门以及双排双座布局,后排座椅可以放倒,拓展装载空间;车顶也可安装行李架,进一步拓展空间底盘采用倒三轮结构,其中前轮配有大行程悬架和盘刹,转向时起到两轮车的压弯姿态;后单轮内置电机和盘刹,参数未知,只知道极速120kph,但考虑到车重550㎏,且座椅没有头枕,安全性这一块不太让人放心至于能源,地板内置22度电,家用慢充需要6h,纯电续航160km,但如果需要人力的话,可以调节齿比以确保舒适性转向机构非常独特,既不是方向盘也不是车把,而是倒三轮自行车常见的拉杆转向,驾驶者呈现的也是近乎半躺的姿态;遇到紧急制动时,底部还有单独的踏板作为备份大v聊车老头乐
【整理贴】55名来自意大利男排联赛的球员参加了2025菲律宾世锦赛.除了12名

【整理贴】55名来自意大利男排联赛的球员参加了2025菲律宾世锦赛.除了12名

【整理贴】55名来自意大利男排联赛的球员参加了2025菲律宾世锦赛.除了12名意大利本土球员外,还有43名来自各国的外籍运动员,2025/26赛季在意大利赛场上征战,总计占到了本届菲律宾世锦赛参赛运动员的12%。其中保加利亚国家队半数球员在意大利打球,成为征战意大利联赛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巴西男排有5名国手在意大利打打球。具体如下:1、保加利亚:主攻-A尼科洛夫(奇维塔诺瓦)副攻-伊利亚.佩特科夫(格罗塔佐利纳)主攻-塔塔诺夫(格罗塔佐利纳)主攻-鲁西·热列夫(马切拉塔银行)主攻-阿塔纳索夫(蒙扎)副攻-纳切夫(帕多瓦)副攻-P.佩特科夫(罗马)2、巴西主攻-亚瑟(摩德纳)主攻-贝格曼(皮亚琴察)二传-费尔南多(米兰)副攻-弗拉维奥(特伦蒂诺)接应-达兰(维罗纳)、3、塞尔维亚:副攻-斯特凡诺维奇(库内奥)副攻-N.马苏洛维奇(米兰)二传-托多诺维奇(帕多瓦)主攻-V.马苏洛维奇(帕多瓦)4、、比利时男排:接应-雷格斯(米兰)主攻-罗蒂(米兰)副攻-德希尔(奇维塔诺瓦)5、阿根廷:副攻-洛塞尔(佩鲁贾)二传-马蒂亚斯·吉劳多(摩德纳)接应-库卡尔采夫(奇维塔诺瓦)6、芬兰:卢卡.马蒂拉(蒙扎)、接应林德奎斯特(米兰)法国:自由人迪兹(帕多瓦)、接应福雷(特伦蒂诺)美国:美国队长当家二传克里斯滕森(维罗纳)、接应加西亚(特伦蒂诺)德国:二传齐默尔曼(蒙扎)、主攻罗尔斯(蒙扎)、副攻托维(特伦蒂诺)日本男排:主攻石川祐希(佩鲁贾)、主攻大塚达宣(米兰)7、单人闯意超的国家伊朗:主攻波里亚(奇维塔诺瓦)|荷兰:副攻普拉克(西斯特纳)古巴:副攻西蒙(皮亚琴察)罗马尼亚:副攻贝拉.弗洛里安(特伦蒂诺)波兰:主攻塞梅钮克(佩鲁贾)加拿大:自由人兰德.卡里(西斯特纳)土耳其:主攻曼迪拉奇(皮亚琴察)利比亚:接应艾哈迈德·伊赫贝里(摩德纳)智利:接应-维森特·帕拉吉雷(罗马)我们国家小伙好久登录亚平宁?2025男排世锦赛国际排坛动态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可能高兴的太早了,据报道,法国等国要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加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可能高兴的太早了,据报道,法国等国要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加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可能高兴的太早了,据报道,法国等国要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加沙归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理,但是以色列好像一点也没听进去,反而加大了对加沙城的地面进攻,坦克已经进入加沙城区。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系列外交动作之后,法国等欧洲国家近期频繁表态,希望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来推动停火,这种提议让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看到了些许希望。毕竟长久以来,巴勒斯坦在国际上获得的承认有限,加沙地带更是常年处于动荡之中。可没想到,这边外交声浪还没平息,那边以军的地面进攻就已经启动。目击者说,加沙城当晚被一条“火带”横贯,照明弹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20分钟内就遭到37次打击,武装直升机在头顶盘旋开火,城里的老百姓只能连夜往城外逃。以色列这次行动早有预谋,早在8月,他们就批准了代号“基甸战车2”的计划,核心就是要接管加沙城,清剿当地的武装人员。国防部长卡茨说得很明白,加沙城是对方统治的象征,拿下这里就能打垮对方的意志。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进攻开始前几个小时,美国国务卿刚访问以色列,表态会“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有了这个靠山,以色列自然更有底气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加沙城的现状让人揪心,原本有百万居民的城市,如今已有三十万人被迫撤离,留下的人在炮火中挣扎。当地居民形容那晚的情景像“地狱”,到处是爆炸声和倒塌的建筑,以军不仅出动了坦克,还用上了带炸药的机器人,显然是要进行逐街逐巷的清剿。这种高强度的军事行动,名义上是打击武装人员,可受伤害最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医院里挤满了伤员,物资供应也因为围困变得越来越困难。国际社会的反应分裂得厉害,法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呼吁承认巴勒斯坦国,却拿不出有效的制约手段。欧盟发言人严厉批评以色列的行动,英国外交大臣更是直言这是“极其鲁莽”的行为。但这些谴责雷声大雨点小,既没有经济制裁,也没有军事威慑,根本动摇不了以色列的决心。反观美国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他们的无条件支持成了以色列最大的保护伞,这种偏袒让所谓的“国际公正”成了空谈。现在的加沙城成了各方角力的棋盘。以色列想通过军事手段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美国要维持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欧洲国家想扮演调解者角色,而巴勒斯坦各派势力各有盘算。唯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平民,只能在炮火中祈祷平安,这种局面下,所谓的“承认巴勒斯坦国”更像是句空洞的口号,没有实力支撑和各方妥协,永远变不成现实。加沙城的废墟上,写满了外交的无力和战争的残酷,而和平的曙光,还远远看不到。参考资料:东南网《联合国人权专家批以色列等国共谋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