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实现4项“世界首创”6项“世界之最”
9月9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历时6年打造的“超级工程”,实现了4个“世界首创”和6项“世界之最”,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交通建设的新地标。常州和泰州隔江相望,平均距离仅约3公里,却因长江天堑横亘,多年来只能靠绕行江阴大桥、泰州大桥或搭乘圩塘汽渡往来。大桥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从1小时2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一桥凌空越天堑,背后是一串闪耀世界的“纪录”。“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工程。”通车现场,江苏交建局常泰长江大桥现场常务副指挥夏鹏飞骄傲地说,大桥把“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4项世界首创设计从蓝图变为实景图。常泰长江大桥是公铁合建双层复合型过江通道,跨江段全长10.03公里,上层桥面为双向6车道,下层桥面左侧为2线铁路、右侧为双向4车道,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功能荷载非对称布置桥梁,省下了宝贵的长江通道资源、岸线与土地资源。常泰长江大桥还是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主跨1208米;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天星洲、录安洲专用航道桥主跨388米;有世界最大长度钢桁梁,连续长度达4620米。大桥建设团队研发的钢丝斜拉索抗拉力达到2100兆帕,是目前最高强度桥用平行钢丝斜拉索,和抗拉力达2600兆帕、长599米的世界最大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一起推动了国内桥梁建造材料的迭代升级。自主研发的环氧树脂桥面铺装材料实现大规模应用,不仅打破了相关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更标志着国产材料在千米级超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更是全程应用,从江底沉井智能取土到“云端”桥塔钢筋组拼,建设团队创新钢沉井数字化制造技术、部品钢筋智能建造技术,研发索塔施工数字孪生系统,不仅成功化解了关键施工风险,提升了大桥建造效率与安全性,更为世界级桥梁智能建造树立了新标杆。“大桥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中交二航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负责人种爱秀说。从2019年8月桥梁钢沉井开始制作,到2024年6月主航道桥“拼接板对孔偏差小于2毫米”的精准合龙,再到如今通车,每一步都是中国造桥技术的新突破。这座兼具实力与颜值的“超级大桥”,不仅是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交通枢纽,更是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