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华为麒麟芯片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谁知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谁知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谁知去年中国芯片出口却首次突破万亿元,挡也挡不住!在芯片赛道上,西方巨头放话中国落后十年,谁知一转眼,中国芯片出口就破万亿大关,这中间到底藏着啥玄机?会不会是自强不息的逆转?阿斯麦作为全球光刻机老大,其总裁克里斯托夫·富凯在2024年12月的一次访谈中直言,中国在先进芯片制造上落后西方10到15年,主要因为极紫外光刻设备禁运。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早从2022年10月美国启动出口管制开始,就层层加码,2023年1月日本和荷兰跟进,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对华出口。阿斯麦的深紫外浸润式光刻机许可被吊销,日本对40纳米以下设备出口设限,这些措施直接卡住中国大陆先进工艺的脖子。富凯的观点跟前任彼得·温尼克类似,2023年他也说过中国落后10到15年,强调地缘因素放大差距。2024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也附和,说中国与全球顶尖晶圆厂差距达10年,现有机具只能到7纳米,无法赶上台积电的2纳米。这些西方企业头头的表态,反映出他们对管制的依赖,以为能拉大技术鸿沟。其实,这类断言有其背景。美国主导的禁令从2023年10月升级,针对人工智能芯片和半导体设备更严,日本企业对40纳米以下设备需许可,荷兰阿斯麦的先进设备运不进来。基辛格在达沃斯强调,这会让中国停在14纳米到7纳米,台积电已向1纳米看齐。但中国半导体产业没坐以待毙,2023年华为推出麒麟9000S处理器,性能比肩高通5纳米,晶体管密度达7纳米水平,由中芯国际用第二代7纳米工艺生产。这颗芯片2023年8月29日亮相,标志中国大陆技术从明面上的14纳米跃进到7纳米,实际与全球顶尖只差5年左右,因为台积电2018年就量产7纳米。尽管管制加剧,中国企业靠自主创新顶住压力。去年,也就是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总额超1万亿元,具体前11个月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年数量2981亿块,增长18.7%。这数据来自海关总署,出口值创纪录,超过手机成为单一商品出口冠军。产业链从年初起步强劲,第一季度出口已显势头,受益于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本土企业如华为和中芯国际产能释放。中芯国际优化7纳米工艺,华为基于麒麟9000S迭代产品,填补全球供应链空白。第二季度出口量过700亿块,金额近3000亿元,亚洲和欧洲市场订单多。第三季度破5000亿元,中国在成熟制程如14纳米以上占份额大,尽管美国2024年12月又推新管制,针对140家公司限售。第四季度订单继续增,年终统计确认破万亿。这突破源于自立自强,本土材料采购增加,物流调整,避免管制中断。话说回来,阿斯麦总裁的断言虽有道理,但中国芯片出口破万亿的事实摆在那,挡不住的势头说明什么?从7纳米实现看,中国与顶尖差约5年,靠研发积累缩小鸿沟。管制虽设底线,中国企业创新绕道,提升现有工具效率,开发替代技术。2024年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超1000亿元,预计继续长。未来,中国加大投入,推动国产化,坚持自力更生,确保高端芯片稳步前。
华为怂了,不敢学荣耀,没有小屏旗舰!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明年也没有小屏旗舰,原

华为怂了,不敢学荣耀,没有小屏旗舰!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明年也没有小屏旗舰,原

华为怂了,不敢学荣耀,没有小屏旗舰!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明年也没有小屏旗舰,原因是麒麟芯片功耗太大,小屏续航hold不住,只能搞大屏。想买小屏的可以等一等荣耀Magic8mini,荣耀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一款小屏旗舰,搭载天玑9500处理器,性能更强的同时还有3D超声波指纹解锁、金属中框、超大电池,看来荣耀也想在小屏领域和友商较量一番,目前大屏做的不错,小屏手机值得期待。
华为还有这么多新品啊,藏得太深了吧,都不简单啊。第二代NovaFlip和Nov

华为还有这么多新品啊,藏得太深了吧,都不简单啊。第二代NovaFlip和Nov

华为还有这么多新品啊,藏得太深了吧,都不简单啊。第二代NovaFlip和Nova14活力版,一看就知道性价比绝对很高。终于回到正常节奏了,华为步伐非常稳,特别是麒麟芯片产量稳定后,月月都有新品啊。这不第二代小折叠NovaFlip也有戏了,预计搭载麒麟8020,而Nova14活力版也现身了,八成是麒麟8000A,麒麟8系大放光彩,性价比稳了。更别说还有Nova15系列,也在摩拳擦掌,麒麟8030太香了,配置比上一代更完美,赶上国补的话,首销绝对起飞。算是明白了,现在华为稳住高端,中端走量,何愁大业不成,原生鸿蒙也能迅速扩大,友商怕了没?
卢特尼克,就是为了羞辱中国人!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

卢特尼克,就是为了羞辱中国人!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

卢特尼克,就是为了羞辱中国人!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声称:“美国卖给中国的H20芯片,绝不是一流的,也不二流的,甚至还不是三流的,而是四流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中公然宣称“卖给中国的H20芯片是四流产品”,并以轻蔑口吻断言“中国人永远买不到美国一流芯片”。这番言论看似是技术评价,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羞辱,当芯片被刻意划分为“三六九等”,科技霸权便沦为精神打压的刑具。卢特尼克的“四流论”暗藏三重贬损逻辑:技术层面将H20芯片贬为“次等品”,暗示中国只配接收技术残渣。产业层面否定中国企业的判断力,暗示其无法识别芯片优劣。国家层面则构建“施舍者-乞讨者”的畸形关系,将正常贸易扭曲为单方面恩赐。这种分级策略与美国对华芯片管制的演进一脉相承,从特朗普时期的全面禁运,到拜登政府的全球分级制(将国家划分为三个技术合作等级),再到卢特尼克赤裸裸的“四流”定性,技术封锁已升级为系统性精神羞辱。“四流芯片”论调迅速引发产业地震,英伟达内部报告显示,被归为“四流”的H20芯片在中国市场报价仍高达每片1.2万美元,占其全球AI芯片收入的18%。卢特尼克此言不仅贬损客户,更直接打击企业信誉,导致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320亿美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盟友信任崩塌,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紧急叫停向韩国出口价值17亿欧元设备,因担忧美国随时将合作伙伴贬为“技术二流”。卢特尼克试图用芯片分级绑定盟友,反而加速了全球技术去美化进程。当卢特尼克陶醉于“四流”羞辱时,中国芯片业正以三项突破撕碎技术桎梏,这些成果源于被封锁倒逼的“极限创新”。华为用超线程架构绕过制程限制,中芯以多重曝光技术突破光刻瓶颈,中国工程师甚至创造出全球首个无需EUV光刻的量子退火芯片。卢特尼克的“四流”标签,此刻沦为贴在美企身上的技术墓志铭。中国对芯片战争的回应精准而致命,2024年12月实施的镓、锗出口管制,直接瘫痪美国军工芯片生产线。更精妙的是“晶圆流片地”关税政策:在美国制造的芯片加征125%关税,在台韩流片则免税,这套组合拳迫使AMD将3纳米订单转交台积电,英特尔俄亥俄州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31%。当卢特尼克叫嚣“四流芯片”时,美国国防部正为每公斤溢价800%的走私镓支付秘密预算。深圳比亚迪半导体车间里,工人正在封装完全自主的IGBT芯片,其性能参数超过德国同类产品三倍;而在华盛顿某政策会议中,卢特尼克仍在对幕僚强调“必须让中国人明白自己的位置”。这两幕场景的割裂,恰是旧霸权与新时代的残酷对照,当芯片霸权从技术高墙退守精神羞辱,便已宣告其物质基础的瓦解。
中国狂买“过时”光刻机,美国专家惊出冷汗:他们在下一盘大棋!美国本以为掐

中国狂买“过时”光刻机,美国专家惊出冷汗:他们在下一盘大棋!美国本以为掐

中国狂买“过时”光刻机,美国专家惊出冷汗:他们在下一盘大棋!美国本以为掐住光刻机的脖子,就能困住中国芯片产业,可没想到,中国狂买他们眼中的“过时货”深紫外光刻机就是DUV技术,压根不是为了急着造芯片,这步暗棋,让美专家克里斯・米勒直呼“后背发凉”。这些年,美国怕中国半导体起来,所以死死的卡着高端的极紫外光刻机就是EUV技术的出口,只允许荷兰ASML卖给中国深紫外光科技,在他们看来,DUV是”淘汰技术”,顶多造造成熟制程芯片,成不了气候。可现实打了他们的脸:2023年中国买的DUV,让ASML在中国赚走了29%的营收;2024年上半年更夸张,占比直接飙到49%,中国成了ASML妥妥的“大客户”。但中国买这些机器,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按理说,买了设备该赶紧投产造芯片,可中国企业拿到DUV后,第一件事竟是拆机器。华为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拿着显微镜测镜片镀膜角度,连螺丝的扭矩参数都记下来;上海微电子的产线上,工人用国产零件一点点替换进口部件,这哪是用机器,分明是把DUV当成了“活教材”。美国人没料到,“过时”机器也能玩出花,2023年华为Mate60Pro一上市,全世界都惊了:里头的7纳米芯片,竟是中芯国际用DUV搞出来的,而靠的就是“多重曝光”技术,把激光波长压缩、优化曝光路径,硬是让“老机器”突破了精度限制。更让美专家慌的是数据:2020到2023年,中国光刻相关专利暴涨400%,上海微电子也从造90纳米光刻机,一步步推进到28纳米机型交付,这些进步,全是拆机器、研技术攒出来的。之前那些西方国家对与中国的光科技事业可以说是相当不屑的,就那个ASML公司,之前他们的前CEO还大放厥词说:“就算给中国图纸中国也不可能造出光刻机。“也不能怪他们,他们也就这点出息了,井底之蛙,自己跳不出来就觉得中国也没可能。然而,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干嘛非要一成不变的撞死胡同,中国就偏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不硬拼EUV,先把DUV的技术嚼透,再用LDP路线绕开ASML的专利墙。现在米勒总算看明白了:中国买DUV,是在“以时间换技术”,囤这些机器,一来怕以后更难买,二来给国产研发争取时间,等吃透了核心,西方的垄断就悬了。这就像学骑车,先买辆二手的练手,拆明白刹车、齿轮的原理,再自己攒一辆更适合自己的。美国专家惊出冷汗,不是怕中国现在造了多少芯片,是怕中国这盘长远棋,等真把光刻机的技术摸透了,那才是真的改写格局。
2025六大科技主线整理:1. 人工智能AI与算力:“人工智能+”成国家战略,

2025六大科技主线整理:1. 人工智能AI与算力:“人工智能+”成国家战略,

2025六大科技主线整理:1.人工智能AI与算力:“人工智能+”成国家战略,大模型工业化落地(如DeepSeek多模态大模型适配国产芯片);“东数西算”推进,数据中心、光模块等受益。2.人形机器人:通用AI最佳载体,特斯拉等厂商2025年加速向汽车工程等场景投放产品;特斯拉机器人预计量产百万级,单台成本或低于2万美元。3.芯片半导体:欧美封锁重点领域,国内企业(思瑞浦、源杰科技等)技术持续突破,在汽车电子、AI芯片等领域加速国产替代。4.低空经济:横跨一二三产业,国家推进空管及低空空域改革;政策、基建完善+技术进步下,无人机需求快增,eVTOL未来10年或大规模商业化。5.脑机接口:被列入未来高端装备创新标志性产品,2025年上半年国内完成侵入式/半侵入式临床验证;医疗、消费等场景已产业化,市场规模破38亿元。6.华为概念及产业链:鸿蒙设备超10亿台,昇腾910B芯片支撑大模型训练;政策要求2025年9月30日前APP鸿蒙100%适配,生态适配、算力基建、智能汽车相关企业受益。
看到中芯国际董事长赵海军介绍,中芯国际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产能,所以中

看到中芯国际董事长赵海军介绍,中芯国际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产能,所以中

看到中芯国际董事长赵海军介绍,中芯国际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产能,所以中芯国际没有办法把所有的订单都拿过来,即使接了订单也不能及时下线。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国内对于芯片需求的增加,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内芯片需求公司都在逐步将订单转移到国内的芯片制造公司生产。其次是中芯国际本身研发投入也很大,占用了一部分生产产能。从中芯国际的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无人能阻挡,华为,中兴国际,他们都把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投入到自己的研发当中去,所以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相信有一天他们一定会超越苹果和台积电。
华为不讲武德,把麒麟9020装进电视。以前智慧屏是自己的鸿鹄芯片,现在又有90

华为不讲武德,把麒麟9020装进电视。以前智慧屏是自己的鸿鹄芯片,现在又有90

华为不讲武德,把麒麟9020装进电视。以前智慧屏是自己的鸿鹄芯片,现在又有9020性能更好,搭配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系统的电视有几家?这可不是组装厂能比的!有些人只看跑分,不看设计能效,我想问一下能把7nm芯片做到这个水平的还有哪家?7纳米就能把苹果高通3nm打的有来有回,尤其是低频能效比3nm都强是不是让某些群体破防了?
是谁说国产手机就得看华子...国产芯还得看华为!刚看到爆料,华为Mate

是谁说国产手机就得看华子...国产芯还得看华为!刚看到爆料,华为Mate

是谁说国产手机就得看华子...国产芯还得看华为!刚看到爆料,华为Mate80系列首发麒麟9030处理器,性能提升20%……而且还有芯片级Ai,鸿蒙配麒麟,这不就是牛上加牛🐮-而且华为还给整上主动散热风扇了,出风口在Deco侧边,这技术创新真猛,不知道是不是真敢落地啊😆
2019年那次让步,中国把关税成本自己扛,结果美国立刻把清单从500亿加到200

2019年那次让步,中国把关税成本自己扛,结果美国立刻把清单从500亿加到200

2019年那次让步,中国把关税成本自己扛,结果美国立刻把清单从500亿加到2000亿,还把华为、中兴、中芯挨个拉黑。信源:财经网2019年以来的中美冲突,其核心并非关于贸易逆差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未来全球体系“规则制定权”的深度博弈。看似围绕关税的反复拉锯,实则掩盖了美国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系统性阻击。冲突的开端似乎充满了传统贸易谈判的色彩。中方曾主动展现出合作的姿态,试图通过让步来缓和紧张局势。为了平衡贸易,中方承诺采购价值12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并大规模扩大了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采购量直接翻倍。在具体产业领域,中方也采取了实际行动。汽车进口关税从25%大幅降至15%,为美国车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金融业的大门被进一步推开,医疗器械的关税也得到削减。为了表示诚意,甚至连对美国猪肉的报复性关税也予以减免。然而,这些让步并未换来对等的缓和,反而像是为对方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精确的坐标。每一次善意的释放,都迅速招致了更深层次的打击。这种模式清晰地表明,关税与采购清单只是一个表面工具。美方的真正目标,是透过谈判过程,精确识别出中国“2025制造强国”规划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当中国降低医疗器械关税时,美方却反手将关键的医疗设备零件关税提升至30%,精准扼制本土产业链的成长。这种策略的运用,揭示了其真实意图并非追求简单的贸易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科技霸权地位,意图将中国永久性地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随着冲突的深入,美国真正具备杀伤力的武器库被逐一揭开。关税只是序幕,而将全球经济架构转变为不对称的打击工具,才是其真正的优势所在。首先是金融霸权。华尔街通过美元的发行与回流,周期性地收割全球优质资产。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定价权的掌控。中国光伏板产量占全球的80%,锂电池产量占70%,但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大宗工业品的期货定价权却由芝加哥或伦敦的交易所牢牢掌控。这种局面导致了生产端付出巨大努力,而利润大头却被金融端收割的现象。一个iPhone的利润分配案例就直观地说明了这点:中国工人仅获得约8美元的报酬,而苹果公司则能获利150美元。第二个武器是供应链节点的控制。通过对关键技术环节的垄断,美国可以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荷兰的阿斯麦公司被禁止向中芯国际出售先进的EUV光刻机,直接影响了其7纳米及以下工艺的研发进程。同时,利用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领域的地位,切断了对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等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生产支持。谷歌则通过限制GMS服务,严重打击了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这些做法,与历史上针对日本东芝和法国阿尔斯通的策略如出一辙。第三个武器是技术标准的垄断。实体清单的本质,就是利用美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体系,将特定企业排除在全球合作网络之外。被列入清单的企业,将难以获得含有美国技术的零部件、软件或服务,使其沦为技术孤岛。这个名单的规模从最初的几百家,迅速增至约1200家中国企业。面对这种系统性的压力,中国的回应也超越了简单的“以牙还牙”。其长期策略,是致力于构建一套独立且具备吸引力的反制规则体系,从根本上瓦解对方的优势。技术规则的重构是这一切的核心。只有掌握了自主可控的“硬通货”,才能摆脱被动。长江存储成功量产232层NAND芯片,直接导致三星固态硬盘价格大幅下降40%。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算力被认为超越了英伟达的A100。即便在制裁重压之下,华为依然能够生产出完全“去美化”的5G基站。这些技术突破的涟漪效应,甚至能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当中芯国际传出7纳米产线开始处理晶圆的消息后,纳斯达克半导体指数单日应声下跌5%。软件生态的建设同样关键。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在重重封锁中逆势生长,装机量已超过7亿台,为构建独立于安卓和iOS之外的第三极奠定了基础。市场规则的重构,则是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引力场。传统的“市场换技术”逻辑被逆转。特斯拉为了顺利进入并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需要向宁德时代转让部分电池技术。波音公司为了保住巨额订单,也不得不向中国商飞开放关键的适航认证数据。在区域层面,中国主导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试图建立一套以务实合作为导向的新型多边贸易规则。金融规则的重构,则是在尝试撼动对方霸权的根基。通过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例如与沙特进行石油贸易、与巴西进行铁矿石贸易时使用本币,逐步削弱“美元-石油-芯片”这个霸权三角的稳定性。回看这场漫长的博弈,胜负的关键已不在于关税清单上增减的数字,而在于谁能成功构建并推广一套更具韧性和吸引力的全球经济与技术运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