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许多人看来,隶书就要写成隶书本来的样子,但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在隶书添加一些其它元素,却让隶书变得更加高古,并且在全国书法展上还时常有它们的影子。这里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给隶书中添加了什么元素?二是添加的这些元素的作品,为什么评委都很喜爱这类风格?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希望能给隶书爱好者带来一些启发、借鉴和参考。

从上面这幅全国书法展上的入展作品来看,它像是隶书,又你是篆书,对,从广义方面来说,这就是隶书作品,但如果从狭义角度来看,它又是篆书风格,其实,如果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这幅作品又是承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既有篆意,也有隶意,就好像后面的隶书向楷书、草书过渡时期的书体一样,富于变化,也很有艺术感和朴拙之美。

那么,这幅作品中,作者究竟在隶书中添加了什么元素?其实这个答案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在隶书中添加了篆意。有的人可能觉得,隶书中的篆意如何来添加?这当然不是我们当代人所创造的,而是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例如在篆书向隶书演变时期就所形成的书体——过渡书体,遗留下来的主要作品有《祀三公山碑》,只要我们照着去临摹,就会很自然地把篆意添加进来。

但是,也有一些作者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并没有按照上面的要求去临摹那些过渡时期的作品,而是有意无意地向隶书作品中添加篆书笔意,只要是合理的,自然的,这种做法也是被提倡的。当然,在两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隶书作品中,有些也是有篆书笔意的,只不过有些篆意很多,有的很少而已。

总的来说,在隶书创作时,一定要本着表现书法的古意才是根本。有的人喜爱把隶书写得唯美好看,其实这只不过是第一步要做的,而更重要的则是要让书法更有意趣,让古意更为浓厚。因此,书法想要表现出上述朴拙之美,则要在深入临摹古人的基础上,更要选对字帖,选对正确的学习方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