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高血压,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查出高血压,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盐吃多了?”确实,钠摄入过多会让血压升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幕后黑手”可能另有其人——它不是食盐,而是“它”: 高糖饮食,尤其是含糖饮料。

过去几十年,大家被“低盐饮食”教育得很彻底,连泡面调料包都不敢放全。但高血压的发病率不降反升。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盐不是唯一的元凶,甚至可能不是最主要的。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30%,而年轻人群中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背后一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就是糖,尤其是“隐藏糖”。

说句扎心的,一瓶看起来清爽的饮料,可能比一碗泡面更伤血管。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每日平均摄入添加糖约30克,远超世卫组织建议的上限(25克)。而这些糖,大多数都来自含糖饮料。
问题在于,糖不是“甜一下”那么简单。它会让你的血压“静悄悄地”往上飙。

糖摄入过多,会引起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在血管中不是老实人,一旦水平高了,就会导致:
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肾脏排钠减少,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促进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心率升高。
这三招一出,血压想不高都难。
更可怕的是,糖的这些作用发生得非常隐蔽,不像吃盐过多那样容易水肿或者口渴。很多人直到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

因为糖太会“伪装”了。
它不只藏在蛋糕、奶茶里,还藏在你根本没警惕的地方。比如:
一瓶看起来“健康”的果汁,含糖量可能比可乐还高;
很多“低脂酸奶”,脂肪没了,糖却加倍;
连一些儿童牛奶、早餐麦片、调味酱料,都能加上几勺糖。
而这些东西,很多人每天都在吃,甚至觉得它们是“健康食品”。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明确指出:高糖饮食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每天喝1~2罐含糖饮料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26%以上。
另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中国人群研究也显示,每增加一次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约8%。
这不是偶然,这是被反复验证的结果。

从公共健康角度来看,如果说控盐是“老生常谈”,控糖是“刻不容缓”。
很多人连盐都不放一粒,却一天喝三杯奶茶,吃两根雪糕,这样的控盐毫无意义。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你喝下肚子的甜水、甜奶、甜零食。

不是。糖不是毒药,关键在于“添加糖”摄入过量。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添加糖摄入每日不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糖最好不超过25克。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光是一瓶饮料就能喝进去30克糖,还不算其他食物。

不只是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很多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习惯非常相似——高糖、高油、低钾、缺乏蔬果。
这才是“慢性病温床”。
所以,真正有效的防控方式是:合理饮食结构,而不是单纯控盐。

要管住嘴,先认清食物。
含糖饮料:奶茶、碳酸饮料、果味饮料、能量饮料,能不喝就不喝;
零食甜品:蛋糕、饼干、糖果,控制频率;
高糖早餐:甜麦片、调味酸奶、果酱吐司,尽量替换成低糖食物。
同时,增加钾摄入(比如多吃香蕉、绿叶菜)对控制血压也有帮助。

过去大家以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事,现在不一样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为高血压,饮食结构紊乱是主要诱因之一。尤其是在外卖、饮料、加工食品充斥的时代,年轻人的高糖饮食问题特别严重。
如果不主动改变,等血压高了再来后悔,就晚了。

别再把所有锅都甩给盐了。真正该警惕的,是你每天不知不觉摄入的大量糖。
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以为自己很健康,却每天都在给血管“添堵”。
记住一句话:能不喝的甜饮料,就别喝;能不吃的甜食,就别吃。
资料来源:
①.王丽敏, 武阳丰, 刘爱玲, 等.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6): 856-860.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610-00821.
②. Yang Q, Zhang Z, Gregg EW, et al. Added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AMA Intern Med. 2014;174(4):516–52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3.1356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