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相术奇人很多,其中京津一带,流传着神算李神仙的故事,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其故事涵盖顺治至乾隆年间,也不知道究竟是否是同一个人,兹录于此,聊作戏谈。
卜算试题
顺治庚子年的京师,街巷间盛传着山左李神仙的奇事。此人以一身秘术行走江湖,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乡试前夕,两位年轻书生怀揣忐忑,悄悄找到李神仙,想打探试题。李神仙望着二人,眼中似有洞察一切的光芒,笑道:“公等皆道德仁义中人也,无庸问。” 二人虽不解其意,却也只能告退。待乡试题目揭晓,竟是 “志於道” 全章,这与李神仙所言隐隐呼应,而这两位书生也凭借提前准备,顺利中式。
此事一出,李神仙之名更盛。到了辛丑年会试,又有人前来询问场题。李神仙只神秘吐出四字:“五后四可。” 众人一头雾水,不知何意。等到考试,首题 “知止而后有定” 节,赫然有五个 “后” 字;二题 “夫子之文章” 一章,三题 “易其田畴” 二节,正好四个 “可” 字。一时间,李神仙能未卜先知的传闻,在京师传得沸沸扬扬。

妙联奇谶
康熙年间,京师占卜名家李神仙居于利津,善以《易经》断吉凶。某日,沾化进士李吉津入京述职,求签问前程。李神仙捻须沉吟,笔走龙蛇书联道:"洗耳自同高士洁,披襟不让大王雄。"吉津暗叹其文采,却不解深意。
半年后,李吉津因上疏言事遭流放盛京。途经永平府时,忽遇一书生拦路求济。那书生衣衫褴褛,却举止儒雅,自云姓高名士洁。吉津施舍银两后惊觉:此名竟暗合联句上联!行至关外,又逢姓王守备前来相迎,此人恰与李神仙同乡,聊及卜辞时,守备大惊:"雄乃在下乳名,儿时族人皆以此呼之!"

流放岁月中,吉津常将此事当作谈资。康熙四十年(壬寅年),朝廷大赦归流。返京途中,吉津邂逅长洲名士尤展成。酒后闲谈间提及往事,尤展成酒杯落地,长髯尽湿:"此联正是贫道十年前戏作《论语诗》中句!当日以'洗耳翁'对'大王襟',本为文字游戏,怎料竟成数十年后的奇谶!"
原来尤展成当年拟此联,上联取典许由洗耳,暗喻洁身自好;下联化用楚王披襟典故,彰显豪迈气概。谁知机缘巧合之下,竟成李吉津流放途中邂逅高士、关外巧遇王雄的先兆。三人相聚时,窗外骤雨初歇,檐角珠帘垂落,恍若天工设下这场旷世机缘。后人作《神仙联句考》载此事,叹曰:"诗谶非谶,传奇是真。文心暗合天人意,字字原是造化文。"
李神仙神卜
乾隆甲午年间,有一位李道人从山东来到京城,因其能准确预言未来之事,众人皆称他为“李半仙”。
当时,少宰朱鼎延正为儿子参加顺天乡试能否中举而忧虑,听闻李半仙之名后,便前去询问。李道人听闻来意,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写下:“有田皆种玉,无马不成龙。”朱鼎延见此,心中暗喜,只当是儿子高中的吉兆。待到放榜之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解元竟然是叫田种玉之人,而榜单最末一名则是马成龙。朱鼎延这才明白,李道人的预言并非指向自己儿子,但其神奇的预言能力却令人惊叹不已。

此事过后,李半仙的名声愈发响亮。尚书梁清标听闻后,心生好奇,便邀请李半仙到家中饮酒,一同作陪的还有六七位宾客。酒过三巡,众人兴致正浓,有人提议请李半仙预测一下今晚还会发生何事。李半仙微微一笑,拿起纸笔写了一张纸条,随手放在烛台之下,也不言语。
众人见状,虽满心疑惑,但也不好追问。于是,话题逐渐转到了关壮缪(三国蜀关羽,宋高宗建炎二年追赠封号为壮缪)的生平事迹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
就在此时,突然有仆人进来,呈上一封给梁清标的书信。梁清标打开一看,竟是一封无字信。众人皆觉奇怪,纷纷传阅。待将信笺翻过来时,才发现字都写在背面。

这时,李半仙不紧不慢地拿起之前放在烛台下的纸条,展示给众人,只见上面写着:“客所谈者皆关公事。有送柬者至,颠之倒之,大可笑也。”众人看完,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纷纷鼓掌称奇,对李半仙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半仙之名,自此更是在京城传得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