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云: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和暖。
马上就要立夏了,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阳气相对不足,且气温越来越高,人们易因贪凉饮冷、久处空调房,导致寒湿内生。
加之谷雨期间雨水较多,一旦脾胃动力不足,水湿滞留在体内,很容易聚湿生痰。

“痰湿生怪病”,“痰为百病之母”,“湿为万恶之邪”。很多莫名其妙的病,其实都是痰湿在作怪。
此时泡脚,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出体内寒湿之邪,同时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夏季因寒湿内生引起的不适。

大家在每天晚上睡前花个20分钟泡泡脚吧,尤其是三高人、虚胖人、痰多睡不好的人、有结节的人、舌黄腻的人等,一定要坚持泡!

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泡脚养生法,早在晋代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记载了,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历代的养生家们,把每晚用热水泡脚当作养生除疾、益寿延年的一个好法子。具体说来,坚持泡脚有3大好处:
1、刺激经络、调节脏腑
脚底分布着很多经络和穴位,其中足三阳及足三阴经脉交汇于足部,泡脚相当于刺激了这6条经络。

同时坚持泡脚,长期刺激脚部经络穴位,能促进气血通运行,达到调和身体气血、平衡脏腑的目的。
2、舒筋利血、消除疲劳
脚部距离心脏远,下肢血液容易凝滞,尤其是平时久坐不动的人,更容易出现肢体酸胀、手脚冰凉甚至麻木的病症。
晚上泡个热水脚能舒筋利血,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能消除疲劳,放松全身。

3、 祛除寒湿、顺利入睡
俗话说“三天吃只羊,不如泡脚再上床”。
脚上有大量与脑和中枢神经紧密相连的神经末梢,睡前泡泡脚,能刺激神经末梢,安静大脑,加快入睡。

泡完后再坐在床上,花1分钟按揉小腿肌肉和足底涌泉穴,还有助于补养肾气。

泡脚对身体很有好处,只是光把脚放在白开水里,效果会有所折扣。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几乎天天泡脚,她泡脚用的药材就是很有讲究的。
而说起泡脚药材,就不得不提一个流传千年的泡脚名方,用好这个泡脚方,能化痰、和胃利胆、宁心、改善睡不着的情况。

千古祛湿名方:温胆汤

温胆汤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也是大名鼎鼎的“千古化痰祛湿第一方”。
这个温胆汤主要由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灸甘草、干姜等7味药材组成。

这7味药,都是常见之物,没一味名贵药。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神奇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所谓“脾健则痰消,利湿则湿去”。脾胃调好了,痰湿自然也会消减。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临床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咳嗽痰多等症,尤其善于应对脏腑之湿痰。在本方中,取半夏辛温苦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陈皮是一种气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其味苦辛温,归脾、肺经。在本方中,陈皮是保证气机通畅的,这样能更好地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枳实是气药的一种,与陈皮一样,也是有降气的作用。
竹茹味甘微寒,可用于应对痰热咳嗽、惊悸不宁、心烦失眠等症,可以清胃热而降逆止呕。
灸甘草是经过炮制后的甘草,其性质更为温和,具有健脾的功效,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干姜的温热之性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对于寒湿困阻导致的下肢沉重、关节疼痛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从配伍角度看——
半夏与竹茹相合,一温一凉,相反相成,对于痰热互结中焦之病证,既清既温。
枳实与陈皮,均为理气药,可降气,使盘踞于中焦的湿痰散而解之。
干姜与灸甘草为调和中焦痰湿药,一散一守,可使胃气得和,痰气渐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以下情况,要谨慎泡脚。
泡脚注意事项
1、糖尿病人需特别留意水温,因其皮肤对痛觉与温度觉敏感性降低,泡脚时若水温过高,双脚无法及时感知,易致烫伤。
2、心脏病、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及有晕厥史者需谨慎,泡脚致血流全身、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易引发心脏缺血缺氧。
3、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水肿的老年人水温不宜超过40度;
4、妊娠期、月经期、异常出血期间不宜泡脚。

朋友们,关于泡脚的好处和妙方就介绍到这里了,赶紧带着家人一起泡脚吧,每晚睡前泡20分钟,祛除寒湿、调节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