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5年第2期“医疗支付制度改革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
央视新闻《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专题报道》

今天一早,家住山东济南的张阿姨走进省立医院门诊大厅,准备做一次常规检查。和以往不同,她不用再急匆匆地跑到窗口预存几百元押金,而是直接刷医保卡挂号、检查、拿药,全程只花了半小时。
“以前光排队交押金就得耗半天,现在省心多了!”张阿姨的感叹,正是全国数亿患者的心声。
从今天(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这项延续了40多年的“押金模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医疗收费制度迈入新阶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指出,取消门诊预交金的核心目标,是“减轻患者预付压力,提升就医体验”。

门诊预交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医院信息化水平低,患者每做一项检查都要单独缴费,排队耗时费力。
预交金就像一张“通行证”,患者一次性交钱后,后续治疗费用从中扣除,确实方便了不少人。
但如今,时代变了。
移动支付普及,医保覆盖率达95%以上,连农村大爷大妈都能熟练用手机扫码缴费。预交金的作用越来越小,反而成了患者的负担——有人看病前得东拼西凑筹钱;有人看完病忘记退押金,白白损失几十上百块;还有人因为押金不足被挡在诊室门外……

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司长刘魁打了个比方:“过去我们担心患者逃费,就像担心有人吃饭不付钱。但现在,医保系统、个人征信体系、移动支付技术都是‘电子眼’,既能保障医院权益,又能让患者轻装上阵。”
三、新政策到底“新”在哪?这次改革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仔细看政策细则,藏着不少贴心设计:

1.门诊:押金清零,但给特殊人群留了“后门”
普通患者从此告别门诊预交金,但急诊手术、门诊手术等需要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况,医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仍可收取费用。
比如突发心梗送急诊抢救,家属手忙脚乱时,医院可以预收部分费用应急。
对老年人等不熟悉移动支付的群体,政策也开了“绿灯”。
70岁的王大爷习惯用现金,医院允许他在卡里预存少量资金,随用随扣,既保留了传统方式,又避免了强制预交的尴尬。

2.住院:押金“打折”,按病种明码标价
住院押金虽然保留,但额度大幅降低。
以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做阑尾炎手术为例,过去可能要交8000元押金,现在根据前三年数据测算,个人平均自付3000元,押金就不得高于这个数。
更透明的是,医院必须公示常见病种的押金标准。
患者住院前就能查到自己要交多少钱,不用再担心“押金黑洞”。
3.结算:从“三天等结果”到“当天清账”
过去出院结算慢,患者常要等好几天才能拿回押金余款。新政策要求,原则上出院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并逐步实现24小时内到账。
部分医院试点“床旁结算”,护士推着移动设备到病房,患者躺着就能办完所有手续。

政策落地背后,是一张庞大的技术支撑网。
在浙江某三甲医院,患者从挂号到取药全程“无感支付”。系统自动关联医保账户,每项检查完成后实时扣费,卡内余额不足时,手机会收到提醒,点开链接就能续费。
院长透露:“现在我们95%的门诊患者选择线上支付,押金早就名存实亡了。”

信用就医的推广更是一大亮点。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联合医院推出“先诊疗后付费”服务,信用分达标者可直接就诊,结束后统一结算。
数据显示,使用信用就医的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40%。

取消门诊预交金看似小事,实则撬动了整个医疗生态。
对患者来说,最直观的是经济压力减轻。北京朝阳区李女士算过一笔账:全家一年看病押金至少5000元,现在这笔钱能用来买药或补贴家用。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就医心态——不用为押金发愁,医患关系少了些猜疑,多了份信任。
对医院而言,押金管理曾是块“烫手山芋”。某医院财务科科长坦言:“以前每天要对账、退款,人力成本高,还容易出错。
现在系统自动结算,我们终于能腾出手优化服务了。”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探索“信用+医疗”深度融合。
比如连续三年按时缴费的患者,可享受更高信用额度;医保基金探索“按疗效付费”,治疗效果好,医院奖励多,从根源上避免过度医疗。
这场改革也留下思考:当技术不断消弭就医门槛,如何让老年人、偏远地区患者不掉队?政策给出的答案是“保留传统通道+加强人工服务”。在四川凉山州,卫生院专门开设现金窗口,志愿者手把手教彝族老人用医保电子凭证。
院长说:“时代在进步,但人情味不能丢。”

从“押金模式”到“信用医疗”,变的是缴费方式,更是整个社会对“病有所医”的理解。当医院卸下“收银台”的包袱,当患者不再为钱焦虑,医患双方才能真正回归“战胜疾病”的同一战线。
这场静悄悄的改革告诉我们:医疗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计算器上的数字,而是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获得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