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元代〕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元代诗人徐贲的《写意》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意境,短短四句便将文人的闲适心境与对自然时序的哲思熔铸一体。以下从意象、结构与情感三方面解析:
一、意象:自然与时光的交织1.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前两句以“看”“听”两个感官动词统摄自然图景:独坐观山水,是视觉的沉浸;高眠听风雨,是听觉的悠游。“独坐”并非孤寂,而是主动选择的与自然对话的姿态;“高眠”亦非慵懒,而是心灵无拘的松弛。山水风雨在此既是客观景物,更是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营造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禅意氛围。
2.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后两句转向对时间流动的凝视:“客去客来”是人间日常的循环,“花开花落”是自然时序的更替。“日日”“年年”的重复强化了时光的规律性与恒常性,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平静观照,既不执着于聚散,也不悲叹于荣枯,展现出对生命轮回的淡然接纳。

全诗以“独坐—高眠”的内在状态,对照“客来—花开”的外在变迁,形成“静—动”“我—物”的辩证关系:
- 前半写“我”之自在:通过“看”“听”的主动感知,凸显主体与自然的融合,体现文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 后半写“物”之自然:客与花的来去开落皆为客观规律,诗人不介入、不干预,暗含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四句如两帧画卷,前帧绘“独我之境”,后帧展“万物之流”,在对照中见出内心的澄明与通透。
三、情感:淡泊中的超脱诗题“写意”点明主旨——非写实摹景,而是借景抒怀,传递文人的精神意趣:
- 对世俗的疏离:“客去客来”虽写人事往来,却无悲喜情绪,可见诗人对社交应酬的淡然,更倾向于与自然独处;
- 对时光的超脱:“花开花落”象征生命的荣衰,“年年”二字消弭了短暂与永恒的对立,暗含对生命本质的达观:变与不变,皆为自然之道。
全诗无一字直抒胸臆,却在景物的白描中,流淌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落心境。

徐贲作为元代文人画家,其诗亦如绘画般“以形写神”,用最朴素的意象(山水、风雨、客、花)构建出最深远的意境。诗中没有浓烈的情感宣泄,却在“独坐高眠”的日常中见出精神的自由,在“客花来去”的循环中悟透生命的本质。这种“写意”的智慧,正是中国文人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寻——于喧嚣中守静,于变迁中观常,在简单中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