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怡亲王始祖是圣祖爷十三子胤祥。本在康熙年间还是皇子的身份,因助力雍正夺嫡有功,继位后次日就晋封为和硕亲王,让胤祥从皇子身份一跃成为世袭罔替的王爷。据史料记载,和硕怡亲王一共有14任,历经8代人,其中末代怡亲王是毓麒,也就是胤祥的七世孙。

毓麒的父亲叫溥耀,是咸丰十一年出生。11岁赏戴花翎,后赏戴一品顶戴。21岁恩封为二等镇国将军,33岁入宫担任侍卫班领。光绪二十六年,突发疾病去世。
溥耀的兄长溥静,是第13任和硕怡亲王。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52岁的溥静联合宗室王公进行了响应。后来,侵略者进入城内后,对溥静的怡亲王府衙进行了洗劫,这惹怒了慈禧太后,被朝廷革去了铁帽子亲王和官职,直接交给了宗人府进行圈禁。但是圈禁不久,就去世了。

按照规定,溥静的铁帽子亲王是可以由他的儿子来承袭。溥静有两个儿子,长子幼龄,次子毓善长大成人,在光绪十八年还完成大婚,应该由他来承袭。然而,他惹怒了慈禧后,让溥静这一支后人没有资格承袭怡亲王了。

因此,朝廷考虑本来让溥静的弟弟溥耀承袭,但是溥耀早在兄长前几个月就病逝了,因此朝廷选择了他3岁的儿子毓麒承袭了和硕怡亲王爵位。
不过,毓麒承袭爵位后,朝廷并没有追封他的父亲溥耀了。
毓麒是1900年出生,活到了1948年去世,享年49岁。

和硕怡亲王,能够在胤祥的后人中世袭罔替,完全得益于胤祥本人,得到了雍正帝的皇恩。康熙朝,九子夺嫡过程中,胤祥站在了四哥胤禛这一边,在关键的时候为四哥助力。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终于夺嫡成功,并且登上了帝位。次日,就晋封老十三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且世袭罔替。
自此,胤祥就成为了怡亲王的始祖。

爱新觉罗弘皎,是怡亲王胤祥的四子,也是康熙帝皇孙。生母是胤祥的嫡福晋,继位的伯父胤禛不仅给予父亲铁帽子亲王,还在弘字辈中继续施予皇恩,在雍正八年选择胤祥的嫡子弘皎,下旨封为了多罗宁郡王。
然而,到乾隆四年,参与到弘皙的案子之后,弘皎与堂兄弘皙来往较为密切,受到了牵连。不过,乾隆帝看在十三叔胤祥的面子上,还是选择原谅,保住了弘皎的郡王爵位。
自此以后,弘皎在郡王府养菊花为乐,不参与朝廷的事务。他养殖的菊花竟然成为了当时的名花,引来的品种较为珍稀。

永福,是胤祥之孙。21岁,赏给乾清门行走,宫中任职。同年起,在八旗中任职长达近十年,先后担任护军统领、觉罗学总管、八旗都统、右翼统领,累官至宗人府左宗人,官居一品,在宗室中地位较高。
然而,30岁就病逝了。去世82年后,因后代袭爵怡亲王,永福也被追封为铁帽子怡亲王。

毓麒的高祖父是胤祥的曾孙绵誉,本为闲散宗室,因子孙在同治朝袭爵,他也在同治三年被追封为和硕怡亲王。
毓麒的曾祖父是胤祥的玄孙奕格,嘉庆朝出生,道光朝袭爵固山贝子,曾累官至黑龙江将军,成为封疆大吏。同治三年,也追封为怡亲王。
毓麒的祖父载敦是道光五年,承袭怡亲王爵位的。咸丰十一年,兄长载垣被夺爵后,受到影响,革掉了爵位。直到同治三年,恢复亲王爵位。光绪朝去世,曾在朝廷担任过散秩大臣、西陵守陵大臣、宗室族长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