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镜检查是我们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常用的检查技术,也是消化内科最主要的检查手段,部分肠腔内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肠镜途径实施治疗。
近些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渐升高,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人们的日常防癌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与之对应,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实施健康肠镜检查的意识却不是很强,这其中自然与大家对肠镜的认识和了解的不够直接有关。
在我们的机体内部,胃、结直肠、食管等这些器官都归属于空腔器官,这就有别于肝脏、肾脏、胰腺等实质性器官,他们无法通过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而观察其内部的结构、形态,更不要说是发现其中的息肉或者是早期肿瘤。此时,最为适合的检查模式就是通过胃镜、肠镜来实施检查。而且,在胃镜、肠镜检查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组织病理学检查,甚至是进行治疗。如此说来,胃镜、肠镜也就成了发现胃肠道疾病的金标准。
说起肠镜检查,其实就是利用一根长长的软管,以人体的肛门为入口,插入到我们的肠腔之中,在肠镜这个软管的前端有一个内置的“摄像头”,如此可以通过他的查看来窥视整个大肠的内部情况。通常情况下,肠镜的软管内部还可以放置具有操作器械的通道,通过通道可以在肠镜下钳取肠内的组织,以此实施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操作通道进行肿块或者病变的套扎,或者是实施切除病变等操作。
肠镜的软管进入到肠腔内部以后,通过肠镜前端的镜头可以清晰地观察整个肠道内部的全貌,而且肠镜前端的镜头还具有一定的放大功能,如此则可以看到小到1-2mm的东西,这样,就是绿豆粒大小的东西也是看得清清楚楚,难以逃遁。
肠镜检查还是很安全的,在实施肠镜检查过程中,需要向肠腔内充气,可能会产生一些小小的不适,或者是腹部痉挛、疼痛。但是,这样的不适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上开展了“无痛肠镜”项目。也就是在检查的时候采用静脉给予麻醉药物,对检查者实施麻醉状态,再进行肠镜检查。这样的操作可以很好的提高了检查的耐受力,降低了检查中的应激反应,减少了患者对检查的恐惧感和不适感。如此也使得内镜检查、治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
实施肠镜检查主要是在肠腔内部进行的,这样就需要给检查创造一个清洁、干净的肠道环境,肠道准备的越彻底检查的结果就越准确,也不至于遗漏。实施必要的检查前肠道准备就是成了检查前的重要肠道准备工作。
肠道准备包括在检查前一天晚餐时候禁食,或者是进食一些流质饮食,如清汤、白糖水等,但是最好不要喝牛奶、豆浆、浓汤等。检查前6-8小时开始服用清肠剂,以泻药成分为主的清肠剂可以促进肠道内粪便排出,最佳的排出模式则以排出清水样便为最好,如果排出物中始终有粪便残渣,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继续饮水,或者是进行清洁灌肠、大肠水疗等。如此说来,检查前一天少吃有渣饮食、多喝水、配合清肠剂则是一样都不能少。
对于肠道肿瘤而言,绝大多数都是由肠道内息肉演变而来的,而肠镜则可以轻易的发现息肉,并且可以顺利、完整的切除,这样就从根本上阻断了由肠息肉向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5岁之后,而从息肉转变成为结直肠癌则需要5-15年,因此,在息肉存在,尚没有发生性质转变之前进行肠镜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建议从40-45岁开始就要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这样也就有了最为实际的提前作用和针对性。
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生呈现出高发趋势,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实施预防性的检查则具有实际的意义。一次高质量的肠镜检查至少可以满足未来5-10年的肠道安全。由此说来,从50岁开始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人群,其检查的频次就要听医生的建议。这些人员包括: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病史的,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有大肠癌或息肉家族史的,有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