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后去世后,西汉朝廷陷入了权力真空,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皇位继承人。在这个关键时刻,以周勃为首的朝臣们决定推举代王刘恒入京即位,这位新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汉文帝为人宽厚仁慈,深受黄老思想影响,这直接塑造了他的治国风格。他对诸侯王采取极其宽松的政策,甚至显得有些过度放任。
这里不得不提到起兵反叛的淮南王刘长。尽管刘长发动了叛乱,汉文帝并未对他采取极端手段,可以说是给予了极大的宽容。然而,对于刘长最终因绝食而死的结局,后世的评价却存在分歧。
【一、兄长的骄纵】
汉文帝对诸侯王的宽容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刘邦建立汉朝时,有一个宏大的愿景:将汉朝打造成一个由刘氏家族主导的王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仅清除了异姓王,还大量分封刘氏宗亲为诸侯。
为了巩固刘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刘邦制定了著名的"白马之盟",明确规定非刘姓者不得称王,违者天下共讨之。同时,刘邦对诸侯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赋予他们相当大的自治权。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近乎君主的权力,甚至可以设立自己的行政机构,俨然一个个小朝廷。
这种制度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央的权威竟然不及地方。刘邦在世时情况尚可控制,但他去世后,谁能确保诸侯王们会安分守己,甘愿只做一方诸侯?
吕后掌权后,敏锐察觉到政治格局的变化。她立即采取措施削弱刘姓诸侯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在执政期间,吕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刘氏宗室的势力被削弱,但吕氏家族的势力却迅速崛起。
尽管吕氏家族取代了刘氏家族,但吕家的忠诚度远超刘家。吕家如今的权势完全依赖于吕后的扶持,除非他们不想活了,否则绝不敢违抗吕后的意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吕后去世后,吕家的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
吕后去世后,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地方势力反而壮大,形成了“外强内弱”的格局。朝廷中的大臣们心知肚明,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对汉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这种局面,让汉文帝刘恒有了机会登上皇位。与其他诸侯王相比,刘恒的根基并不深厚,说白了,就是更容易被掌控。
陈平和周勃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能够稳如泰山,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们必须推举一位相对软弱的君主,而刘恒正好符合这一条件。然而,刘恒原本就是诸侯出身,因此他绝不可能沿用吕后对待诸侯王的那一套高压政策。
在处理诸侯问题时,采取宽容态度是基本原则,这也导致了刘长的嚣张行为。不论何时,杀人者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历史上一直强调“天子犯法与平民同罪”,即便是皇帝也无法逃避错误带来的后果,更何况是诸侯王,尤其是涉及如此严重的案件。
审食其在家中遭遇不测,被人残忍杀害并斩首,这一暴行震惊了整个京城。凶手正是刘长,他的行为极其疯狂,令人发指。
即便审食其确实犯下重罪,罪该万死,那也是汉文帝才有权处理的事,轮不到刘长这个诸侯王插手,更何况他是出于个人恩怨下此狠手。作为开国功臣,审食其被杀一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群臣纷纷上书要求严惩凶手。
当时朝廷里有很多老臣,他们和审食其关系不错,民间也有很多人在批评刘长。但即便这样,汉文帝还是选择保护刘长,没有让他受到惩罚。
汉文帝对刘长格外开恩,既未判其死刑,也未给予严厉惩罚。这主要是因为刘长是汉文帝仅存的兄弟,出于手足之情,文帝决定宽恕他的过错。
【二、无法弥补的后果】
刘长早已表现出傲慢无礼的迹象。作为刘恒仅存的兄弟,他依仗皇帝的偏爱,行事毫无顾忌。他甚至不顾君臣之礼,面对汉文帝时不行跪拜之礼,直接以兄长相称。
起初,刘长对汉文帝的态度就很不恭敬,连基本的礼节都不遵守。后来更是变本加厉,直接把手放在皇帝的肩上。根据《史记》记载,他经常和皇帝同乘一辆车,还总称呼文帝为"大兄"。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预示了他日后杀害开国功臣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朝中确实有官员对汉文帝的做法提出异议,但文帝一向坚持己见,并未因此减少对刘长的宠爱。正是在文帝这种毫无原则的溺爱下,刘长逐渐形成了"无论我做什么,皇兄都不会责罚我"的念头。
刘长返回封地后,越发肆无忌惮,竟敢僭越使用天子仪仗。朝中群臣见状,纷纷上书弹劾其僭越之罪。面对刘长日益膨胀的野心,汉文帝不再姑息,决定严加训诫。他不仅对刘长进行了严厉斥责,还借此机会警示其他诸侯,以儆效尤。
刘长在被汉文帝斥责后,情绪失控,竟直接发动叛乱。朝中大臣抓住这一机会,纷纷上书建议汉文帝处死刘长。然而,汉文帝并未采纳这些建议,而是选择将刘长囚禁在囚车中,将其流放。这一决定显示出汉文帝在处理此事时的克制与宽容。
刘长一生风光无限,晚年却陷入绝境,最终选择了绝食自杀。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后悔当初的行为,因愧疚而自我了断;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极度悲愤,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才走上了这条路。无论如何,这样的结局对于曾经辉煌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三、郑伯克段于鄢】
刘长去世后,京城内流传起一首民谣,其寓意与后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颇为相似,暗示刘长之死与汉文帝刘恒有关。为何民众会有这种猜测?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左传》里有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庄公和他弟弟公叔段的事儿。公叔段一直眼红哥哥的国君位置,总想找机会把他拉下马,自己上位。
郑庄公对弟弟的野心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彻底瓦解公叔段的势力。他的策略是无限制地纵容公叔段,使其在自我膨胀中迷失方向。公叔段从小就在母亲的溺爱中成长,如今又加上兄长的放任,导致他完全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
公叔段觉得哥哥郑庄公是因为怕他才一直容忍自己,于是没过多久就发动了叛乱。然而这次郑庄公不再忍让,迅速出兵镇压,最终将公叔段处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郑庄公的做法可以称为“捧杀”,即通过纵容让对手膨胀,最终自取灭亡。
后世学者常将汉文帝与郑庄公相提并论,认为他的某些行为是刻意安排的。至于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寻找线索,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结语】
《春秋》在描述“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时,仅用“段不弟,兄失教”六个字进行评价。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弟弟段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最终导致失败,而这背后也反映出哥哥郑伯在教育弟弟方面的失职。简言之,弟弟的行为不当,哥哥的管教不力,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从刘长早期的行为中,不难察觉其有异心。然而,作为皇帝的刘恒却选择了无原则的宽容,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制止,这一做法确实引人深思。不过,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些看法只能被视为后人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