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书闻君(一个终于活出“自己模样”的中年女人)
曾几何时,我以为“人生”是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读书、结婚、生子、挣钱、照顾父母……仿佛每一个阶段都早有安排,我们只是依次去“过关”。

直到五十岁以后,孩子长大了,父母老去,工作趋稳,我才第一次,有机会回头看自己:原来,我的大半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我曾是“别人家的女儿”,成绩中上,不惹事;后来是“合格的妻子、妈妈”,会做饭、会忍让、会牺牲;在单位里,我努力稳重,处事圆滑,是个“靠谱的中年人”。
但唯独,我不是“我自己”。
别人说我“过得挺好”,可只有我知道,那种“好”,是憋着气活出来的。

当我终于空下来,走在黄昏的街道,看着商场里年轻女孩大声笑着吃冰淇淋,我忽然想问自己一句:“除了妻子、母亲、员工这些角色,我,还剩下谁?”
这个问题,一开始让我有点迷茫。但也正是这个迷茫,让我重新出发。
我开始捡起年轻时喜欢的事——写点字、种点花、独自旅行、一个人吃顿想吃却总推迟的料理。
我开始尝试不“报备”地生活,一个人去看展、听音乐会,不为谁点赞,也不需要点赞。

五十岁之后,我才终于理解:人生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回归。
我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同,我开始听自己的心,顺自己的性子,过自己的节奏。
我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不是“得体”的外套;我选舒服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
哪怕慢、哪怕小众、哪怕不被理解,只要我喜欢,就是值得的。

中年女人,最怕的不是变老,而是活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自己”。
五十岁之后,我最大的勇气,不是应对更年期,不是面对孤独,而是敢于说出:“我想怎样生活。”
不再委屈,不再拖延,不再犹豫,不再把自己绑在“别人”的标准上。
我想活得有点拧巴,也没关系;我想不合群,也无所谓;只要我觉得安稳、舒服、有意思,那就是我的人生。

五十岁之后的我,开始认真过起“自己的生活”,不是别人安排的剧本,而是我自己写下的篇章。
不再攀比、不再解释、不再讨好,我终于理解:真正的幸福,是认得自己,选得自己,成得自己。
愿你我,余生不长,但都能活得像自己,活得不遗憾。

互动话题:你是否也曾在某个瞬间,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五十岁之后,你最想为自己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欢迎留言,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