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河南,遭遇特大旱灾后,曾发生过令人感到震撼的一幕。
河南豫西地区的村民在汤恩伯部队撤退时,一拥而上,举着各式农具将国军部队拦下,将其全部的装备卸下收缴,5万国军毫无还手之力。
民心突变的背后是蒋介石等人挡不住的虚伪和野心。
这一切的巨大转变,都源自那篇于同年二月《大公报》所刊登的报道。
那时遭遇特别灾荒的河南,就如记者白修德在后来回忆中提到的那样,“河南灾民不是在经历饥荒旱灾,而是在经历死亡。”
1941年,河南灾荒便已初见端倪,境内突然接连受灾,从大水洪荒倾泻而来,到冰雹冰霜倾涌而下,在到躲不过的蝗虫吞噬,一时之间,河南农作物严重失收,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这也只不过是灾荒的开始,到1942年的秋天,灾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在入秋以来,麦穗和稻子在灾荒区高度不足一尺,粮食不足,雨水失调,这个晚秋几乎让河南陷入了危机之地。
即便是当时河南的安全区内,也几乎无县不灾,加上河南地处位置特殊,交通困难,使得当时的灾情更为严重。
干旱之后,灾民如何解决温饱成了最大的困境。
当时的德国作家王安娜在著作里回忆当时的场景:“在后续入冬的几个月里,灾民们只能依靠吃干树皮、杂草、黄土维生。”
从缩减餐数到不下油盐,再到忍着搅肠之苦吃树皮树枝,或者因为不懂分辨毒草而导致身亡。
最严重的时候,将树皮吃光了就开始拿连牲畜都不见得会吃的肥料进食,就连一些腐烂的渣滓也不放过,甚至鸟屎粪便里还没有消化的草籽也都拿来充饥。
到1943年最严重之时,“路有冻死骨”已经是常有之事。
当时大公报的特派记者张高峰,从陕西赶往河南进行战地侦查。若非此情此景在他面前呈现,他此生也不愿相信。
据他的记载称:“成千上万的灾民往陕西逃亡,拥挤的车厢里人群堆积成山海,沿途中被抛弃者,失足毙命者,已是平常之事。”
等来到洛阳街头,昔日繁华景象变得更为触目惊心,街道旁全是身躯佝偻的乞丐,涨红凹凸的眼睛,因为干瘦而暴起的血筋,一根根一条条似乎不用剥开那层皮肤便能清晰可见。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还在活动,这甚至像是被吊蜡的干尸。”张高峰在报道中讲述道。
继续往南行走,所到之处村落皆是空庄,饿狼蜷缩在树头,等待路边再度倒下的村民躯体。
最真实的记载便是在那时,河南每日都要死去上千人。
而当时最令记者张高峰感到悲痛欲绝的,是政府的掩耳盗铃,是仍暴戾不已的官兵,以及逼迫交粮和没见踪影的赈灾款项。
于是乎张高峰将所见所闻写成6000字的深度报道,可换来的不过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信任博弈。
《大公报》的报道引发了各界反响,当时社长王芸生还亲自撰写了社评,将矛头直指当时不作为的政府,把重庆达官贵人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跟河南数百万灾民相对比,对于中央和地方的不作为发起了指责。
知道一切的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将大公报停刊三天,并且逮捕了当时远在河南的张高峰,王芸生还亲自去找说法,可换来的不过的是令人愤怒的说辞,“委员长不相信河南有灾。”
但无法掩盖的是灾情的无序爆发,各地报纸不断地对当时河南的旱灾进行报道,以祈求换取一丝生机。
从省直属的《河南机关报》、中央直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甚至到国际的《泰晤士报》都为河南声援。
就连当时一直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旅华记者白修德都愿意亲自走一趟,只为了一探真实,亦或许是为了搞清楚到底是谁在撒谎。
当他们踏入这片土地时,无穷无尽的灾民,犹如地狱饿狼般的野狗,横尸遍野的村落,煮食孩童的父母……
1943年,白修德悲痛欲绝地写下《等待收成》,并发表于美国《时代》周刊。
文中还原了当地政府的官僚腐败,“层层掩盖的真相是不作为的政府,变本加厉的剥削,被军队吞噬的粮食,军官的中饱私囊……一直到1943年,官府才伪善般宣布免除征税”
白修德在《时代》周刊所刊登的这篇文章,从国际上给到了国民政府巨大的压力。
当时远在美国留学的宋美龄怒斥白修德的行为,还请求《时代》周刊的主编将其解雇,并且撤掉文章,当然这一切都并未如愿。
可蒋介石真的不知道实情,所以才一次次拒绝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实早于1942年夏,蒋介石便收到了多方的上报,并且连夜赶往西安召开“军粮会议”。
可蒋介石并没有免掉河南当时的军粮配额,而是将其降调至250万石,还派遣了亲信官员到河南进行灾情视察以及催促军粮。
他们真正的目的并非缓解当时的灾情,救助灾民,仅仅只是为了做好面子功夫,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收缴军粮。
“军粮会议”新政策不久,当时河南省的粮食部长徐堪自作主张将蒋介石所定的250万石军粮,改为了250万包,一字之差使得当时本就遭遇旱灾的河南,更加民不聊生。
一石小麦一般为140斤左右,而一包则一般为200斤,蒋介石在知道徐堪的离谱做法后不但没有指责,反而是对当时超额完成军粮任务的局长和部员都给予了记功褒奖。
自1937以来,河南便是军粮缴纳之首,沉重的赋税与军粮即便是在丰收的季节里,河南民众也无法承担,五年时间将当地的人力物力皆耗尽。
更别提如今全省无一幸免的旱灾,这样无止尽的收刮只会让其雪上加霜。
1942年10月30日,国民参政会上,郭仲隗就已将自己所收集到的灾民粮食,像榆树皮、鸟粪残渣等带到当时的大会上,给众人观看,并且老泪纵横地讲述自己在河南的所见之景。
并且带领其他参政员联名提出河南灾情惨重,请求政府职员的书帖,蒋介石在此时才愿意点头派遣要员到河南进行侦查,并且拨款救民。
而后宣称将会拨款5亿法币给予河南灾区进行救援救灾,要求在各灾区开设粥厂以保证灾民得以解困,并且取其中三亿元用以购买赈灾济粮。
可那用来购买粮草的三亿法币,却被当地的政府中饱私囊,甚至有贪官污吏将部分灾款用于贩卖私盐私货,官相勾结之间,是河南民众的苦不堪言。
截止至1943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河南征收军粮超过三亿四千万,并且是在秋季几乎绝粮的情况下所追缴的,而蒋介石下令拨款赈灾也不过是2000万斤粮食。
当时的河南,已饿死了将近三百万民众,可悲的是,国民政府公布的人数为:1602人。
在蒋介石的视角里,河南一直是与地方进行交战的主战场,是能够随时牺牲的战前方,在敌军交手如若无法镇守,也能被战略牺牲而不会影响整体战况。
因此蒋介石早有打算,将河南收刮殆尽,三千万民众的生命与他而言并不重要。
正是如此,才会有1938年炸毁黄河大堤导致水灾爆发,淹没庄稼,开始了那无法停止,长达三年的大旱灾。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公报》在说实情求支援的情况下仍被封禁。
明知旱灾之下,民众食不饱腹,衣不裹体,国民党却仍旧为了一己私利不顾民众死活。
后来上映的电影《1942》当中曾还原过一个情节,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当时个人掌控着河南省的军权,在旱灾期间也长期强行征收军粮和赋税。
但即便是蒋鼎文在那时也并非群众最为痛恨之人,当时河南民间曾有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里的“汤”便是指汤恩伯。
汤恩伯是何许人也?国军第三十一集团总司令,苏皖豫边地区总司令。
起初在河南灾情最为严重之时,汤恩伯仍在强行征税以及民役,他所带领的部队在河南为非作歹,欺压民众,当时的汤恩伯部队所到之处就如同蝗虫过境,奸杀淫掠,杀人取材,罔顾人命。
这样的军队怎么不被当地人民恨之入骨?
起初汤恩伯欺上瞒下,妖言惑众,国民政府本就无财力物力搭救灾区,后来蒋介石迫于形势拨款赈灾却又被暗中截下,擅自挪用。
河南省百余个县城全部沦陷饥荒,重灾区更是与日剧增,受灾人口高达一千二百万,近四人之一的灾民横尸荒野,死于饥饿。
当时白修德从河南考察完毕并折返河南,重庆的夜夜笙歌,一派繁荣让白修德无法接受,脑海中河南灾情的冲击太过强力,使他的心中涌现出了无比的愤怒与悲痛。
他谈到:“在我踏入重庆的这片土地,述说着关于河南的惨状,但没有人愿意相信,直到那个历史性一幕的发生。”
白修德所言的历史性一幕,发生于1944年的春末夏初,当时日军太平洋一役惨败,全军受到重创,日军想要通过打通南方的走道,为自己谋得生路。
因此便对中国发动了史前最大规模的“一号作战”,在将近40天的激烈战争中,日军仅以不足六万的士兵,打败将近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豫中彻底失守。
这时,汤恩伯带领部队往豫西撤退,不料竟发生了这令人不可置信的一幕。
豫西民众带着农具、斧头,镰刀到处追砍国民军队的散兵,将其逐一击破,最后瓦解了武装部队,收缴了枪支弹药,甚至活埋官兵。
汤恩伯对此十分恼怒,他痛骂豫西山区的百姓是卖国贼,全然不知这都是自己所造的孽,将自己战败的所有罪责都归于河南民众。
不难看出,作为一次抗日期间典型的救灾个案,中央的狼子野心过度膨胀,地方政府为了一己私利的重度压榨,在这虚假的繁荣和救助面具之下,无处不见的官僚主义,最后的结果便只是民心向背。
但也并非所有军队都如当时汤家军一般让人厌恶,当时镇守洛阳的第四集团则深受当地民众的追捧,在日军来袭攻城时,当地民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据当时总司令孙蔚如对当时的场景回忆道,在十八日的激烈战斗中,洛阳当地民众自愿为其输送粮食和救治伤员。
只因在大旱灾之时,第四集团军队毫不犹豫地为百姓节省军粮救灾,被当地的民众所歌颂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亘古流传,并且经过继任朝代更替所验证的事实,在如今这次的历史事件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汤恩伯军队被攻克的仓库中,截止于1944年于日军激烈交战30余天后,仍尚存面粉100多万袋,是能够供给20万人的军队一年之久的口粮。
那时的灾荒严重至极,甚至连日军都拿出部分的粮食以缓解灾情,可汤恩伯部队却依旧守着丰厚的粮仓不愿赈灾,还反过来欺压民众百姓。
当时白修德本是蒋介石的支持者,在多方的事件里都对蒋介石表示了欣赏与赞扬,但在河南旱灾之后,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愚蠢和无能。
这次的灾荒,使得白修德对国民党政府,包括蒋介石在内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态度转变。
他甚至说道:“如果我是河南当地的灾民,在灾难里经历了政府的无视与压迫,我也会像豫西民众今日一般,对付自己国家的军队,因为即便是敌军也尚且愿意开粮仓赈灾,可国民党没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