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清朝末年,天津静海的孙耀庭,年仅十岁,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自愿成为一名太监。
为了进宫,他央求父亲亲自动手,完成净身手术。
三天昏迷,生死未卜,醒来后却被告知:大清亡了。
命运开的这个玩笑,未免太残忍。
他为什么要做太监?
孙耀庭不是被拐卖的,也不是被逼迫的,而是主动要求净身。
原因很简单——穷。
家里四个兄弟,只有七分地,吃饭都是问题。
穷人家的孩子没资格读书,考科举无望,参军又不是条稳妥的路。
可要是进宫当太监,虽然身体受损,但至少能吃上饱饭,甚至有机会飞黄腾达。
在孙耀庭的家乡,成为太监早已成为一条“成功捷径”。
清朝的权势太监,大多来自直隶、天津一带,比如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
这些人进宫后,或掌管内务,或深得皇帝、太后宠信,权势滔天,甚至能让朝堂上的大员对他们毕恭毕敬。
孙耀庭的梦想,就是成为下一个李莲英。
净身之后,皇帝没了
父亲最终还是下了狠心,拿起镰刀,完成了手术。
可惜手法不够娴熟,孙耀庭当场昏迷,整整三天不省人事。
家人以为他熬不过去了,哭得死去活来。
结果第三天,他竟奇迹般苏醒。
可等他醒来,迎接他的不是进宫的喜讯,而是一道晴天霹雳——大清亡了。
消息传来,整个孙家顿时陷入绝望。
皇帝都没了,宫廷也要关闭,那他这身太监的身份,还有什么用?父亲捶胸顿足,母亲哭得站不起来,而孙耀庭自己,更是后悔得想一头撞死。
宫门还开着,他抓住了最后的机会
就在全家愁得不行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虽然溥仪退位了,但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他还能继续住在紫禁城,过着“皇帝”的日子。
既然皇宫还在,就还需要太监伺候。
孙耀庭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顺利入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太监之一。
进宫后,他的主要任务是伺候溥仪。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他以为进宫能步步高升,结果发现,紫禁城的太监早已分帮结派,根本轮不到他插手什么重要差事。
他只是个最底层的小太监,连溥仪的面都难得见上一回。
皇帝被赶出宫,他彻底没了依靠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彻底结束了“皇帝”的生活。
孙耀庭也被扫地出门,从此无处可去。
他没有家室,没有技能,连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
无奈之下,他跟着溥仪去了天津,继续在身边伺候。
几年后,溥仪被日本人扶持,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孙耀庭也随行去了东北,专门照顾末代皇后婉容。
可惜,婉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长期被冷落,染上了鸦片,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孙耀庭的工作,也从伺候皇后,变成了帮她收拾残局。
晚年的太监,靠捡破烂度日
后来,孙耀庭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伪满皇宫,回到了北京。
他住进了兴隆寺,这里是专门收留年老无依的太监的地方。
几十个出宫太监挤在一起,靠着捡破烂、帮人缝补衣物维生,日子过得极为凄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些年迈的太监给予了照顾,每人每月发16元生活费,虽然不多,但至少能维持温饱。
孙耀庭终于不用再靠捡破烂过活,生活稍微安稳了一些。
他的一生,被历史戏弄
1980年代,作家贾英华找到孙耀庭,听他讲述自己的一生,并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孙耀庭也因此获得了一笔稿费,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1996年,94岁的孙耀庭去世。
他的一生,像是一场闹剧。
为了进宫,主动要求净身,结果刀刚落下,皇帝就没了。
他拼了命地抓住最后的机会,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监的命运,最终在贫困中度过晚年。
有人说,孙耀庭的一生,就是清朝灭亡后太监群体的缩影。
他们曾经是皇权的附庸,依靠宫廷生存,皇帝在,他们就能活得风光;皇帝没了,他们就成了时代的遗物,被历史抛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