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279年那会儿,西晋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南打,一举攻下了东吴的老巢建业。这样一来,三国里头雄踞江东的吴国算是彻底玩完了

279年那会儿,西晋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南打,一举攻下了东吴的老巢建业。这样一来,三国里头雄踞江东的吴国算是彻底玩完了。这也意味着司马家族笑到了最后,西晋把整个中原给统一了。

316年那会儿,晋愍帝司马邺把身上的皇袍给脱了,自个儿走出城门,直接面对了五胡里的头头刘聪,后头还跟着副棺材。司马邺朝着刘聪弯了弯腰,就这么一下,西晋51年的光景算是走到头了。

西晋垮台以后,司马家的人往南跑,跑到了以前东吴的地盘上,重新搞了个朝廷。这时候,怪事就来了。按说东吴该趁着司马家倒霉,赶紧想办法恢复自己的国家才对,但他们不但没这么做,反而还帮了司马家一把。这是咋回事呢?

【一、贾南风:啥叫红颜祸水啊?】

要搞清楚这里面的缘由,咱们得先简单聊聊西晋是怎么一点点垮掉的。

以前啊,曹操费了好大劲,两次邀请司马懿,最终才让他加入了自己的队伍。

想必曹操要是晓得,他日思夜想的大一统天下,最后竟被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给抢了去,还传给了司马家的后代,曹操估摸着得气得从坟里跳出来,狠狠抽自己几巴掌。

司马昭离世后,司马炎接过了掌管天下的大权。作为司马懿的孙辈,他骨子里那股不甘人下的劲儿,注定了他不会长期屈居他人之下。

265年那会儿,司马炎让曹奂把皇位让了出来,曹魏政权就没了,接着西晋就建立起来了。

司马炎当上皇帝后,他先后指挥了打败蜀汉和东吴的两场大战,这样一来,以前三国互相制衡的局面就彻底结束了。

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后,确实搞出了点名堂。历史专家琢磨过,那会儿中原的人口,估摸着涨回到了3500多万。

那时候的司马炎,就像新婚却不顾家的小伙,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就想着把日子过好。他特别看重农业发展,保护着那些大家族的利益,自己呢,也过着简朴生活。这段时期,历史上叫做“太康之治”。

然而,好运没多久,司马炎很快就踏入了历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雷区,那就是——过度放纵享乐。

这皇上一天到晚沉迷享乐,下面的大官们也跟着学坏。到了太康朝后面那段时间,西晋的皇宫里头,还有朝廷里,几乎都找不着几个正经人了,腐败得没法说,都快溢出来了!

这差不多也是之后中国大地上长达三百多年纷乱战争的一个起因。司马炎生活放纵,没管好自己的行为,这就预示着西晋早晚得完蛋。

为啥会这么说呢?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首先,司马炎决定让司马衷当太子。不过说实话,司马衷这人不太聪明。到了司马炎管事的晚期,老百姓的日子又变得苦不堪言,连饭都吃不上。

司马衷听了这事后,便开口说道:“要是菜不够分,他们咋不喝肉熬的汤呢?”

就觉得司马衷前面的几位司马家的老祖宗,好像把他的脑子都拿去用了。像他这样的人,咋能当好皇帝呢?

第二,司马炎给司马衷挑了个特别“机灵”的媳妇,那就是贾南风。

贾南风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一点不比男人差。她头脑灵光,胆量也大,心里还揣着大志向。

司马衷当上皇帝后,贾南风就开始得势了。她没孩子,就琢磨着怎么把真正的皇权抓到手里,好让自己以后能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管事。为了这个,她打算把当时朝廷里的大权臣杨浚给解决掉。

这挑起了“八王之乱”的序幕,是西晋走向毁灭的一个重要推手,全都是因为贾南风一个人搞出来的事儿。

八王之乱,说白了,就是八个姓司马的王爷加上贾南风,他们为了抢权力,搞出了一堆阴谋诡计和乱七八糟的打斗。这一闹,西晋可就惨了,实力大减。紧接着,老百姓和贵族、不同民族之间,还有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还越来越厉害。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取得了成功,把皇帝司马炽牢牢握在手中,自己掌握了所有的权力。

不过,这司马越跟司马懿可不是直系血亲,他是司马懿四弟那一脉的后人。想必这时候司马懿要是知道了,心里头也得直嘀咕:这后代咋就这么不争气呢!

司马越这人吧,给人感觉挺靠谱的。比如说,他一举一动都挺规矩,做事一丝不苟,而且决定事情特别爽快。但他有个挺明显的短板,就是对权力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后来大家都叫他“权力迷”。

司马越被追求权力的欲望冲得失去了理智,这让他没心思去处理西晋皇室的腐烂问题,反倒是一个劲儿地打仗,结果把西晋的根基都给晃动了。

这时候,要是司马越能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他说不定真能让西晋再次牛气冲天。但万万没想到,前任皇帝给他挖了个大深坑!结果,西晋就这么完蛋了。

【二、东吴不敢复国的最大原因:乱】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还想给东汉多添点人手干活,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头一回把好多北方的少数民族带到了中原地区。

三国那会儿,中原地方打得不可开交,人口一下子少了很多。为了填补这个空缺,就引进了不少少数民族的人。

到了西晋时期,好多少数民族的人已经占了总人口的一半。

这里面,要说人数多、势力大的,得数匈奴、鲜卑、羌族、羯族和氐族这五个少数民族,他们被人们叫做“五胡”。

一百多年间,有七十万人的匈奴迁到了中原,鲜卑的人数更多,达到了二百五十万,羌族迁来的有八十万人,氐族则有一百万人。

好多厉害的北方人,他们往南迁徙的时候,正好赶上西晋乱成一锅粥,老百姓生活困苦。这机会可不等人!所以,五胡也开始在中原地区动脑筋,琢磨着怎么建立自己的王朝,一个个都梦想着一口气把南北都收归自己手下。

大概公元304年那会儿,氐族的头儿打下了成都,自己当老大,建了个叫成汉的政权。另外,还有个叫刘渊的匈奴贵族,在山西离石那边拉起一支大军,也搞了个政权,叫前赵。

后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为动荡和黑暗的一段时期,长达三百多年,战乱不断,人们称之为“五胡乱华”。

五胡大闹中原,最后害得西晋没了。那阵子乱成啥样?这么说吧,东吴那边看着都吓得不敢再出来争天下了!

公元310年,匈奴前赵的刘聪,自己动手把当时的皇帝给杀了,然后就自己当上了皇帝。

那年冬天,司马越发现那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势力太大,自己已经管不住了。没办法,他只好撇下皇帝司马炽,带着身边的亲信一溜烟地跑了。

司马炽那时候直接就问司马越为啥。司马越回答道:“咱这国都洛阳离前赵那边太近了,不安全,得赶紧撤!”

那时候,司马越就算再有能耐,也没办法了。往南逃难的路上,司马越生了一场大病,还没到目的地就咽了气。

司马越一走,司马炽就成了明摆着的目标,在洛阳城里等着五胡来收拾。没过多久,刘聪带着兵马打下了洛阳,把司马炽给抓了,还把宫里宫外三万多人给杀了。这事后来被人们叫做“永嘉之乱”。

国家不能老没个头儿!司马炎的另一个孙辈,司马邺,在长安那地界儿当上了新皇帝,人们称他为晋愍帝。

咱们聊聊西晋那时候是个啥情况。司马邺手里头,压根就没几个兵,就守着个长安城,简直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啥靠山都没有。

你一想就能明白,刘聪领着匈奴大军打到长安那会儿,会是啥场面。所以就出现了之前说的那事儿,司马邺向刘聪投了降,变成了给刘聪倒茶递水的仆人,西晋这朝代,51年后就这么没了。

西晋虽然没了,但司马家族还没完。司马睿有了王敦和王导两兄弟的支持,一路往南,到了江南,重新搞了个政权,叫做“东晋”。说起来,王敦和王导这两兄弟,可是地道的江东人士。

另一边,五胡在中原地区的那些老大们也没歇着,他们把政权牢牢抓在手里。

刘聪在前赵去世后,他儿子接了班。这小子整天跟他爸那些妃子们混在一起,吃喝玩乐。结果,后来被宰相给干掉了。这一搞,前赵就乱套了。大将刘曜和石勒瞅准机会,一个站出来接了前赵的摊子,另一个则自己动手,建起了后赵。

329年那会儿,石勒把已经烂透的前赵给灭了。石勒一死,后赵就乱套了,各种抢皇位、儿子们争权的事儿都冒出来了。乱到最后,是个叫冉闵的后赵汉人站了出来,他建了个新国家,叫冉魏。

石祗这个后赵人,他又搞了个新政权。与此同时,东晋那边也不消停,又出兵往北打,这样一来,南北两边就彻底开打了,内战全面上演。

到现在为止,五胡乱华的事情才闹了不到一小半,就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这一期间,总共冒出了16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时候的江东百姓,说白了就是东吴的老一辈人的后代,他们不光在自己的地界上挺东晋和司马睿,还出兵给司马睿助阵。但话说回来,司马睿他是灭了东吴的司马炎的后代啊!

为啥那些江东的大佬们不趁着机会,一把推翻东晋,自个儿再建个东吴呢?毕竟,连皇帝的地界都被他们捏在手里了,他们就那么甘心一直给人当小弟吗?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那时候的中原局势实在是太混乱了,战争一个接一个,让江东的人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去恢复他们的国家。具体原因,我后面会再给大家详细说说。

【三、江东:复国不一定是好事!】

说说为啥江东没趁机灭了司马家,重建东吴。其实,从那些往事里头,已经能瞧出些门道了。江东那边,为啥没动乱时候把司马家给端了,恢复东吴的荣光呢?这里面的缘由,挺清楚的。

首先,为啥世道一乱,江东就没法再建国了呢?

从五胡乱华那会儿就能瞧出来,那时候的社会风气,简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五胡那些政权里的能人高手,只要逮着机会,立马就带兵去抢别人的地盘,自个儿当老大。

除了跟外头打仗,五胡之间更多的还是自个儿窝里斗,争权夺利。

这时候,要是江东的人把东晋给灭了,重新建起东吴,然后守在江东那块地方。那他们可就得全盘接下东晋司马家背上的所有重担了。

到时候,江东得自个儿挑起北伐的大梁,中原的统一也得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要是江东光守着自己的小地盘,不动弹,那五胡也肯定不会轻易饶过他们。

对江东那会儿来说,重新建立东吴其实没啥大意思,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干掉司马家,报一报当年亡国的仇。但这样做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得全盘接下司马家留下的那一堆烂事。

江东人精得很,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所以他们就躲在东晋后面,让司马睿去冲锋陷阵,自己则在暗地里找机会、备后路。

另外,就算没打算恢复国家,江东也已经捞到了不少好处。

司马睿搞起来的东晋,他可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背后还有王导和王敦两兄弟在撑腰。司马睿对王敦那是相当看重和依靠,所以那时候在东晋,大家都传着一句话:“王家和司马家一起管天下。”

东晋那会儿,虽说整个天下姓司马,可实际上江东人也握着不小的权力。毕竟,东晋的老底子就是在江东打下的。

所以从东晋往南搬家建立新国家那会儿起,江东地区就成了政权的心头好,王敦被委以重任这事儿,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322年的时候,司马睿打算把之前给王敦的权力收回来,好让中央更集权。但王敦不乐意了,直接对司马睿动武,这事后来被人们叫做“王敦之乱”。

那时候,王敦率领的可是东晋最厉害的部队,他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从武昌浩浩荡荡地朝着建康进发。

经过几次交手,司马睿的部队一直没占到啥便宜,也没打赢过,结果王敦一路打到了建康边上的石头城。

司马睿一看自己没指望了,就琢磨着用升官发财的条件跟王敦商量商量。王敦尝到甜头,掌握了大权,就不再找司马睿的茬了,带着人马直接回了武昌。

从这事儿能瞧出来,东晋那时候虽然有个皇上,但这皇上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没啥大用。

东晋那会儿,王敦手里头有两万精兵强将,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也一直归他管。并且,王敦在东晋那是真有实权。这么一来,东吴能不能再恢复成个国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仔细琢磨琢磨,王敦这家伙连皇帝都能逼得低头,交出大权,他当皇帝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他却乐意躲在后头不露面。说到底,还是跟之前说的一样,司马睿就是块盾牌,有他在前面顶着压力,江东的好处才能稳稳当当。

第三,江东想要重建国家,那得看五胡的脸色行事。

得提一嘴,五胡这个说法其实只是个统称,那时候中原北边的那些部族可不止五个。他们不光是想把东晋给掀了,更是想整个华夏都归他们管。

江东要是打算重建东吴,那肯定得跟五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着干。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呢,也不可能坐视江东势力一点点壮大起来。

因此,就算江东打算除掉司马家族,也得瞧瞧五胡的脸色。只要五胡不插手,不帮着复兴东吴,江东其实有能力把东晋给掀翻了。

从五胡和东晋后来的对抗里就能瞧出,五胡是绝不会让江东那块地方自立门户的。

第四点,江东的兄弟们跟五胡比起来,战斗力可能真不一定行。

在三国那会儿的东吴,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外出打仗往往赢不了。这可不是说东吴不行,实在是他们的士兵跟北方人比起来,在某些方面有点吃亏。

东吴那边的人,个子高矮、身体壮不壮,普遍来说,确实比不上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想想也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条件可比江东这边艰苦多了。所以,他们打起仗来,往往比江东的军队更猛。

要是江东真有打败五胡的实力,那混战也不可能拖拖拉拉300多年。所以说,对江东来讲,不复国反倒是件好事。这样一来,他们的利益能稳住,江东的血脉和根基也能保住。

西晋建立后,那三百多年里,各个政权乱成一锅粥。说起来真是让人叹气,这些掌权的人里头,没几个能称得上好的。有的沉迷于玩乐,没个限度;有的杀起人来,眼都不眨;还有的,胆小得要命,啥也干不成。

能让这场乱斗拖这么久,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社会里,没冒出一个能真正一统天下的牛人,再加上社会环境也不支持这样的人出现。

江东心里清楚,自己并非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所以也就不再琢磨着复兴国家那档子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