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肾病患者福音!国医大师邹燕勤公开3个护肾小妙招,早做早受益!

邹燕勤,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肾病学专家,是我国中医肾病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从医六十余年,她始终扎根临床一线,潜心研究慢

邹燕勤,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肾病学专家,是我国中医肾病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从医六十余年,她始终扎根临床一线,潜心研究慢性肾脏疾病的中医诊治路径。她精于辨证,善用中药调理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肾衰竭等疑难病症,尤其擅长将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为众多濒临透析边缘的患者争取了时间,提升了生活质量。

1933年4月,邹燕勤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邹云翔是孟河医派名医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被尊为“肾病宗师”。自幼,她常在父亲的诊室中嗅着药香,看着银针穿刺、汤剂熬煮,目睹一位又一位病患起死回生。一次,一名因肾病引发严重水肿、生命垂危的幼儿,在父亲以“疏滞泄浊法”施治后奇迹般转危为安。这一幕深深刻进了邹燕勤的心底,也种下了她一生行医的种子:“医者之技,竟能挽救性命!”

1957年,邹燕勤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又转入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成为新中国首批中西医兼修的双学士人才。白天,邹燕勤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探寻古训;夜晚,她在实验室细细解剖植物标本,从细胞与组织层面理解自然之理。这段独特的求学经历,使邹燕勤能以现代科学视角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为她日后开创肾病诊疗新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9年,邹燕勤进入江苏省中医院,正式跟随父亲临床实践。在面对大量慢性肾脏病患者时,她敏锐地发现,传统“三消辨证”体系在应对现代复杂肾病时显得力不从心。邹燕勤取孟河医派“醇正和缓”之理念为纲,提出“保肾气、健脾胃”的核心理论体系。她曾接治一位慢性肾炎患者,西医已判定需终生透析。邹燕勤采用黄芪、白术、茯苓皮等甘平补益之药,辅以玉米须利水消肿,细水长流般调理脏腑气血。半年后,患者蛋白尿消失,重返田间劳作,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80年代,邹燕勤主持研发了“黄蛭益肾胶囊”和“参乌益肾片”,前者主治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后者则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缓病程。这两款中成药获国家新药证书,惠及百万患者,成为中医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邹燕勤始终认为,肾病本质上源于“肾气不足、脾虚湿困”,治疗必须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绝不能急于求成。她独创“轻药重投”法:如用茯苓皮、玉米须等性平之品,大剂量运用(每味30-60克),在温和中实现强效利水消肿,既不伤正气,又能稳定肾功能。一位患有多囊肾、伴发感染的患者,病情危急。邹燕勤采用蒲公英30克、白茅根60克清热解毒,辅以杜仲固肾续损,三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肾功能保持平稳。

而针对肾病常伴随的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现象,邹燕勤提出“五脏同治”的整体思路。例如治疗高血压肾病时,主方取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佐以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整体调和脏腑。一位罹患高血压肾病十年的患者,经她调治,血压由180/110mmHg降至130/85mmHg,夜尿显著减少,舌下瘀斑也随之淡化。

在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邹燕勤的诊桌上,常年放着一杯她亲自配制的“四味养生茶”:白菊清肝、枸杞滋肾、玫瑰疏郁、薄荷醒脾。这杯茶,既是邹燕勤提神醒脑的日常,也是她“治未病”理念的生动体现。邹燕勤常对病人说:“肾为生命之根,根壮则枝繁叶茂,养肾需从日常点滴做起。”

邹燕勤尤其重视食疗调养,亲自创制“芡实薏仁小米粥”以健脾祛湿,推荐“虫草老鸭煲”补益肺肾。曾有一位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遵循她制定的食疗与药物方案,肌酐水平从450μmol/L降至210μmol/L,令一众西医专家惊叹:“中医居然可以逆转指标,实属奇迹!”

晚年,邹燕勤依然专注于中医肾病学的深化研究,尤其注重“脾肾同调”的理论体系建设。她提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治疗慢性肾病,必须脾肾同治、气血双调。”在中医肾病界,邹燕勤不仅是一位殿堂级的大师,更是无数中青年中医人心中的楷模与精神灯塔。六十年来,邹燕勤把仁心与技艺,揉进一张张方剂,一味味中药之中。无论是临床救治,还是传道授业,邹燕勤用一生诠释着何为“大医精诚”。

在长达数十年的门诊实践中,邹燕勤逐渐体会到:肾病,尤其是慢性肾病,并不是只靠吃药、做透析就能解决的。真正关键的,是如何从源头上保护肾脏?如何通过日常调养,延缓病情进展?如何让中医理念真正融入生活,让身体自己强大起来?

在一次面对媒体采访时,有记者问她:“邹老,您行医一辈子,看了这么多肾病患者,有没有什么简单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大家把肾养好,尽量远离肾功能恶化?”

听到这个问题,邹燕勤微笑着,语气平和而坚定地说道:“很多人以为,养肾就是少吃咸、少吃肉、注意休息、勤锻炼,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只做到这些,远远不够。我常常跟患者说,除了这些基本常识,还有三件小事,很多人没放在心上,但其实对保护肾脏至关重要。这三件事不需要花很多钱,也不需要吃很多药,但只要坚持去做,就能让肾脏少受损、慢病少进展!”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维持水液代谢、调节血压、合成多种激素,都离不开它的正常运作。然而,现代生活方式中,过劳、熬夜、饮食不节等行为,正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肾。很多人以为,护肾要靠昂贵的药物、复杂的疗法,其实不然。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肾为藏精之本”,护肾之道,贵在调养。日常生活中,只要坚持做好三件小事,不花钱、不费力,就能从根本上养护肾气,延缓慢性病的进程。

第一件事:每天早晨醒来,喝一杯温开水。

清晨,是人体由静转动的过渡时段。经历了一整夜的代谢与失水,体内血液黏稠度上升,肾脏正处于排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一杯温开水不仅能及时补充水分,还能温养脾阳、助力肾气,唤醒体内“清利水道”的生理机制。温水相比冷水,更不刺激脾胃,避免“寒饮内停”。而冷水骤入,尤其在空腹时,反易造成脾阳受损,影响食欲与消化。长期坚持晨起饮温水,有助于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稀释尿液浓度,减少结晶析出,对预防肾结石、缓解蛋白尿等都有积极作用。

第二件事:晚饭不过饱,七分饱刚刚好。

俗话说:“晚餐吃得少,健康跟着跑。”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肾提供充足的精气来源。而晚饭过饱,不仅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运化失职,还容易在夜间生成湿热与痰浊,滞留体内,加重肾脏负担。尤其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肾病或尿酸偏高的人群,晚饭过量还会造成夜间血糖波动、血尿酸升高,诱发病情波动。七分饱,不仅让消化系统得以轻松运行,也避免了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连锁反应,有助于稳定血压、血脂,对保护肾功能意义重大。晚餐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重油厚味、寒凉生冷之品,尽量在晚上7点前完成进食,为身体留出充足的代谢时间。

第三件事:睡前泡脚,温阳养肾,畅通经络。

肾主藏精,通于足少阴肾经,而双足正是肾经循行的重要起点。中医讲“寒从足生”,很多慢性肾病患者体质偏寒,常见怕冷、夜尿频多、四肢不温等症状。坚持每晚泡脚,不仅能温通经络、驱散寒气,还能通过足底反射区刺激肾脏功能,助眠安神、提升免疫力。泡脚水温以40~45℃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水要淹没脚踝以上。若加入少量艾叶、花椒、桂枝等中药泡脚,更可增强温经散寒、利湿通络之效。尤其是气虚、阳虚体质者,睡前泡脚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减少夜尿,提升肾阳活力。

这三件事,虽看似微不足道,却蕴藏着中医“调和脏腑、未病先防”的智慧。日常养肾,贵在细水长流,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其等病症出现后再慌忙对症,不如从现在起,认真守好生活中的这几个关键节点,让肾脏在温和中复元,于日常中重获平衡。

资料来源:

[1]高莹,范永姣.这里有一份糖尿病患者护肾指南,请查收[J].健康必读,2025,(07):55-56.

[2]朝阳.养肾护肾九方法[J].新农村,2024,(12):33.

[3]李洁.立秋节气护肾法则[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8):44.

(《肾病患者福音!国医大师邹燕勤公开3个护肾小妙招,早做早受益》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