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一座快节奏的都市,一名年仅35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反复出现胸闷、心悸,跑了三家医院,做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部CT、甚至还查了甲状腺功能,医生说:“一切正常。”
可他自己知道,身体不对劲。
直到一次偶然的睡眠监测,他才终于找到了那个被忽视已久的“罪魁祸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很多人一听“睡眠呼吸暂停”,下意识以为就是“打呼噜”。但打呼噜只是表象,真正危险的是呼吸反复暂停,导致血氧下降、全身缺氧,严重时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这位深圳男子白天时常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差,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晚上睡觉,他妻子说他呼噜声忽大忽小,有时会突然安静十几秒,然后猛地“打个大呼噜”再继续睡。这看似“憨态可掬”的睡相,其实是呼吸暂停的典型表现。

医学上定义,睡眠呼吸暂停是指在睡眠时,因上呼吸道反复塌陷,导致呼吸停止或气流显著减少,每次暂停超过10秒,每小时超过5次,就可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类型是最常见的。
心脏“拉警报”的幕后黑手为什么呼吸暂停会引发胸闷、心悸这些心脏问题?
原理并不复杂。人在呼吸暂停时,血氧会下降,身体为了“抢氧”,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跳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这就像你晚上本该休息,结果身体反而像在“打仗”。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甚至心衰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反复夜间惊醒的人,白天容易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甚至在开车时打瞌睡,发生交通事故。
深圳这位男子的心悸,就是这种长期“缺氧-刺激-恢复”的恶性循环造成的。他的心脏没有病变,心律却被“夜间缺氧”搅乱了节奏。

这其实也暴露出当前医疗体系的一个盲点。很多人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首先想到的是心脏病、焦虑症、甲状腺问题,却极少有医生一开始就考虑到睡眠呼吸障碍。
一方面,OSA的症状多变,不像传统疾病那样“一查就准”;另一方面,睡眠监测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睡眠中心,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检查。
更关键的是,公众对睡眠问题的认知普遍不足。很多人觉得“打呼噜”是男人的“标配”,甚至认为“睡得香”。殊不知,这种“香睡”可能是窒息式的“昏睡”。

在中国,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熬夜文化”盛行。加班到凌晨、半夜吃烧烤、凌晨刷手机……睡眠时间短、质量差,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常态。很多人即使有症状,也归咎于“没休息好”,忽略了生理机制上的问题。
而在一些老年群体中,打呼噜甚至被视为“睡得香”的象征,尤其是农村地区,对睡眠医学几乎没有概念。这也导致不少人直到中风、心梗后才发现,原来是长年呼吸暂停在作祟。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我国成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率约为23%,这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患有此病。而其中超过一半未被确诊,因为症状“隐形”,容易被忽视。
研究还发现,肥胖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脖子粗、舌头肥大、咽部脂肪堆积,都会对上呼吸道造成压迫。而深圳这位患者,身高178cm,体重85kg,看起来“不胖”,但颈围达到了42cm,这已是高危警戒线。
男性、吸烟、饮酒、鼻炎、长期口呼吸,也都是诱因。特别是喝酒后,肌肉松弛,更容易出现呼吸道塌陷。

一旦确诊为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佩戴持续正压通气(CPAP)设备。这是一种睡觉时戴在鼻子上的小机器,通过持续吹出气流,防止呼吸道塌陷。
听起来有点像“睡觉戴呼吸机”?其实并不吓人。很多患者刚开始觉得不习惯,但一旦适应,第二天醒来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除了机械辅助,减重、调整睡姿、避免酒精、改善鼻腔通气,也都是重要措施。比如建议侧睡而不是仰睡,晚上避免吃得太饱,可以帮助呼吸道保持通畅。

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年发福之后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近年来,青壮年人群中的OSA患病率也在上升。熬夜、饮酒、久坐、缺乏锻炼,都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病”。
深圳这位35岁的患者通过改变作息、控制体重、配合治疗,三个月后复查心电图,已经不再出现心律失常,白天也精神多了。
他感慨:“原来不是我心脏的问题,是我睡觉出了毛病。”

睡觉时是否鼾声如雷?是否会突然“憋醒”?你是否白天总是精力不集中、容易打瞌睡?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的信号。
别再把打呼噜当作“睡得香”的标志了。它可能是你身体正在悄悄“缺氧”的证据。
如果你已经出现胸闷、心悸、早醒、疲劳感,而常规体检都查不出问题,不妨考虑做一次睡眠监测。它可能是你身体健康的“解题钥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叶京英,刘婧婧,周波,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08):789-793.
[2]李志刚,张小红,王旭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多导睡眠监测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57(05):432-436.
[3]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03):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