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此人主政中国最大省长达20年,晚年任副主席,子女都是栋梁之才

1949年,王恩茂跟着部队来到了新疆,从那以后,这位来自江西永新的中共党员就跟新疆紧紧连在了一起。新疆以前是个偏远又贫穷

1949年,王恩茂跟着部队来到了新疆,从那以后,这位来自江西永新的中共党员就跟新疆紧紧连在了一起。

新疆以前是个偏远又贫穷的少数民族地方,王恩茂一去就在那里待了40年。他管新疆时间最长的一次,整整20年,到现在为止,还没人能比得上他。

【一、用坎土曼砸碎别人的预言】

美国驻迪化(现乌鲁木齐)的副领事马克南,在撤离新疆之际,曾留下了一个预言:“共产党的军队可能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其实吧,那时候去到新疆的二十多万军人真的碰到了好多难题,最头疼的就是吃饭问题。北疆那边有十三万军人和两万匹军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最艰难那会儿,还得从国内打钱给苏联,让他们帮忙买粮食送到新疆。

这样一直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来不怕困难,更不会轻易被困难击垮。新疆军区很快就下了命令,让在新疆的所有部队都去参加劳动生产,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军其实是从八路军时候的三五九旅一点点发展起来的。王恩茂这人,那可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里的标兵。他给战士们打气时讲:“士兵没了粮食,队伍就得散;老百姓缺了吃的,社会就得乱。咱们得把南泥湾的好传统传下去,拿起坎土曼,打破那些说咱们不行的人的嘴!”

坎土曼是新疆那边特有的一种农具,长得有点像铁锹。这玩意儿挺实用,既能用来锄地,也能挖土。

新疆再现了南泥湾式的生产盛况,在那片辽阔无边的荒漠地带,十多万的解放军战士肩扛铁锹,踏入了新的奋斗领域,掀起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规模生产热潮。

在这次大力搞生产的活动中,王恩茂既是领头人也是开拓者。他每天都会和战士们一同在荒地上挥着锄头,天还没亮就出门,直到天黑才回到营房,一连工作16个小时。手上的水泡磨破了,鲜血都把锄头柄给染红了。

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因为身体累得不行,所以对休息的每一分钟都特别珍惜。到了午饭时间,有的人困得不行,直接靠着墙打起了盹。等被人叫醒,他们慌忙中抓起东西就往嘴里送,想着快点吃完继续干活。可没想到,一咬下去才发现,手里拿的哪里是馒头,分明就是个土块。

驻新疆的军人们辛勤耕耘有了回报,刚开垦的第一年,他们种的80多万亩新地就产出了6580多斤粮食。到了1952年,这收成更是不得了,直接冲到了7.5亿斤,而他们开垦播种的面积也扩大到了800万亩。

这些粮食确保了部队有足够的军粮,同时也帮当地各族老百姓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王恩茂白天在地里开垦,累得不行,但到了晚上,他还得拿着纸笔,满大街跑,挨家挨户问当地居民情况。他就靠这样亲自跑出来的信息,写了篇《新疆社会调查》的报告,交给了领导。

1951年那年夏天,王恩茂动员了两万多地方上的干部和解放军战士,一块组成了工作小组,他们分批走进了58个县里,主要任务是开展减租和打击恶霸的活动。

花了整整十个月时间……最终把1.228亿斤粮食分给了大约40万户农民,这样算下来,每户能分到256斤粮食。

减租反霸行动成果显著,让农民们乐开了花。听完王恩茂的汇报,大伙儿一个劲儿地喊着:共产党好样的!人民政府真棒!

【二、团结才能打开新局面】

新疆位于咱们国家最西边,地方大得很,民族和宗教的事儿又多又杂,想让社会稳定下来,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王恩茂心里头明白,要当好这个管大片地方的大官,真是不简单。

1969年,王恩茂结束了他在新疆长达二十年的工作生涯,转回到内地任职。他一路攀升,最后坐上了吉林省委一把手的位置,还兼任吉林省军区的第一政委等要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央派人去新疆实地看看情况。经过一番了解,他们掌握了新疆当时的真实状况。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干部群众都向中央提议,希望王恩茂能回来新疆工作。毕竟,新疆之前乱了好几年,干部队伍心里都不踏实,再加上民族问题,搞得当地有些不太平。

王恩茂这位在新疆工作了快20年的老同志,就像党中央和新疆各族人民都期盼的那根“稳心柱”,在新疆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1年9月份,王震副总理跟中央提议,想让王恩茂回新疆去挑大梁。那时候王恩茂都快七十岁了,血压也有点高,但他啥也没说,立马就答应了。

王恩茂说,他会拼尽全力把工作干好,不辜负中央对他的信任和厚望。

10月份,王恩茂又回到了新疆。他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新疆那时的真实状况,明确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主要任务。

要处理好以前留下的民族问题,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对那些搞民族分裂的行为,我们要严厉打击,确保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得使劲儿发展生产,把经济搞上去。

王恩茂回到新疆才不过六天,喀什那边就出事了。有人被分裂主义给鼓动,搞出了场大乱子,差点就把局势给搅乱了。

经过一番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后,王恩茂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他对事件的见解以及后续的处理建议。这些话通过广场的广播传开,大家一听说是王恩茂发话了,心里立马踏实下来,安心等着政府来解决问题。

经过一位维吾尔族老阿姨的指认,那个带头搞分裂、煽动闹事的家伙终于被法律制裁了。

王恩茂那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怎样让新疆社会稳定下来,他认为民族团结是新疆安稳的根基。所以他亲自上手,弄了个加强民族团结的文件,要求下面的人执行。他还定了个规矩,每年5月都得搞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专门给大家讲讲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有多重要。

王恩茂很有创新精神地落实了中央讲的“两个离不开”的原则,并且还一点点地补充和完善,加上了“各民族彼此都离不开”的想法,最后搞出了解决少数民族事务特别关键的“三个离不开”观点。

从那以后,王恩茂把之前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改进,让它更加成熟。这个思想后来变成了新时期中国在处理各民族关系时的一个关键准则。

1986年,王恩茂被选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那会儿好多人都琢磨着,他这下该离开新疆去北京享清福了吧。可谁承想,他压根儿没打算安逸下来,就算上了年纪,也是北京新疆两地来回奔波。一直到他离世,都坚持着把自个儿的组织关系留在新疆呢。

【三、情系新疆魂归西域】

王恩茂对新疆有着极深的情感,这从他处理与父亲和孩子相关的一些事情上就能看出来。他对老爸特别好,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而且,他对孩子们也关爱有加,常常为他们操心。从他做的这些点点滴滴里,就能感受到他对新疆的那份深情厚意。

1949年10月份,王震将军带着人民解放军的第二军和第六军,正在甘肃酒泉待命,打算进军新疆。这时候,王恩茂的老婆骆岚,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4岁的北离、2岁的北会,还有那个刚出生不到俩月的小北新,从西安出发去找他。他们和其他军人的家属们一块儿,踏上了去和王恩茂团聚的路。

王恩茂一身邋遢,瞅着骆岚和孩子们直乐呵,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全是因为一家子终于聚到一块儿了。骆岚瞅着他这样子,心里头既心疼又有点来气,气的是王恩茂对他们一路上吃了多少苦头,问都没多问几句。

你就不能想想看,我刚生完孩子没多久,身子还虚着呢,也不懂得找人来搭把手。

王恩茂认错的同时,也劝慰起妻子,给她解释了一番,骆岚听后就没再吭声了。

王恩茂一家子在新疆慢慢扎下根来后,有一天,他们琢磨着得给到新疆后生的第一个娃起个名儿。王恩茂就跟老婆商量起来,提了个建议。

要不咱们给这孩子取名叫北疆吧,意思就是一直为新疆的建设出力。要是再生一个,干脆就叫北拓,你觉得这个名字咋样?

在王家,八个娃当中,老五和老六的名字就这么给定好了。

王恩茂再次掌管新疆工作时,许多在新疆的汉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心里都琢磨着想回内地,整个氛围挺不稳定的。

王恩茂前往且末县进行考察,副书记递给他一份调职申请。王恩茂仔细阅读后,好一阵子没吭声。后来,在县委的扩大会议上,他讲起了一件大家都不太清楚的事情。

1964年,王恩茂84岁高龄的老爸在新疆病情严重,他临终前跟王恩茂说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死后能回到江西永新的老家安葬,想要魂归故里。

王恩茂懂他老爹的心思,琢磨了好久后,就对老爹说:“新疆对我来说,跟老家没啥两样,那里的人也跟咱亲人一样亲。等您以后不在了,留在这里也挺好。”

老爸摆摆手,铁了心要回江西落叶归根,王恩茂怎么劝都没用。

王恩茂最后跟父亲认真地说:“我铁了心要给新疆的老百姓好好干事儿,等我以后不在了,也要葬在新疆,就在你旁边,陪着你看着你。爸,你就别操心了。”

这位老实巴交的老人家,瞧着自己当大官的儿子那满怀期待的眼神,心里头多少也明白了些,不再那么纠结。他用力握了握儿子的手,点了点头,算是明白了儿子的心意,眼角边挤出几滴老泪。

王恩茂深情动人的叙述,让在场众人都默不作声,好几个女同事眼里泛起了泪光。

一位六十年代就来新疆工作,这回打算回内地的副研究员,真心实意地说:“当初我碰到难处,是新疆的老百姓接纳了我,把我拉扯大。可如今我却想抛开他们回内地,这种想法太不地道了。”

王恩茂带着各级党委、政府一起卖力干活,慢慢地,汉族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心里踏实多了。他们仍旧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给新疆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四、四代人的坚守】

王恩茂的孩子们觉得,他们的老爸是个原则性很强但又特别和蔼的学者型将领,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就拿给几个孩子起名这事儿来说,每个名字背后都有特别的讲究和意思。

给大儿子起名王北来,这里面有个缘由。王恩茂本是南方人,但他一路跟着毛主席,从南方走到了北方。

王北离是家里的次子,他的名字有段故事。那时候,王恩茂因为工作要往南走,离开了延安,没办法,只能和老婆骆岚先分开。王北离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记住这段经历。

老三王北会的名字由来,是为了纪念他和妻子在杨家相聚的美好时刻。而老四呢,他叫王北新,这个名字背后有个故事,就是在他爹王恩茂带兵前往新疆的时候,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老七王北难家里只有两个闺女,能再添个女儿真是太难得了。所以最后生的这个小丫头,他们给取名叫王北城,意思就是说,生孩子的任务这下算是圆满了,以后可不打算再生了。

王恩茂一共有8个孩子,现在还活着7个,老四王北新在那些年动乱的时候,不幸遭遇了爆炸事故,离开了人世。

王北是家中的老大,1949年那会儿,他跟着老爸去了新疆。他在喀什上的小学,后来又到乌鲁木齐念中学。由于成绩特别好,他成功考上了哈军工,学的还是弹道导弹技术。毕业之后,他就去了航天部工作,为咱们国家的两弹一星工程出了一份大力。

退休后,我就住到了新疆,开始忙着在家翻找和整理老爸的那些东西。

王北会是兄弟姐妹中唯一走上从军路的,他长大后,除了在南京和长春待过几年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新疆,上学、服役,还有过日子。

王北会之前有阵子,在新疆的工作上碰了不少钉子,心里头憋得慌,琢磨着能不能通过老爸的关系,调到内地去换个新环境。结果这事儿让王恩茂知道了,他毫不客气地把王北会训了一顿。

新疆真是个很棒的地方,你爷爷和弟弟都选择长眠于此,我将来离世了也想葬在新疆。咱们提倡大家到新疆去扎根,努力拼搏。要是我们自己都不率先垂范,那咋去说服和教导其他人呢?

王恩茂的悉心教导和不断打气,让王北会心里头铁了心,决定在新疆扎根,干一辈子。他就这么一路干下去,做到了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的位置,最后以副军级的身份光荣退休。

2000年的时候,王北会的娃从北京那所军校毕业了。他在军事上表现得很棒,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当兵,这机会让他挺心动的。但他一想到他爷爷王恩茂心里一直惦记着新疆,这小子就犯难了。

得知孙子在纠结是去新疆服役还是留在北京,王恩茂尽管身体不好,但还是强撑着给孙子打了个电话,想跟他聊聊。

回新疆去吧,一家老小三代人都去当兵,然后再接着守边疆三代,这事儿多好啊,多光荣啊。

后来,王恩茂的孙子选择回新疆加入部队,开始他的服役生涯。

老七王北难真是个女中豪杰,她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在美国拿到了微生物学的博士头衔。回来后,她就一直挑大梁,管理着微生物和免疫方面的重点实验室。

2020年,王北难参加了电影《红军沟的故事》的历史研讨交流会。聊到怎样把红色基因传下去时,她提到了王家好几代人都在坚持的事,这让在场的很多人都陷入了思考。

现在,王恩茂一家三代四个人都安息在天山脚下,实现了王恩茂当年的誓言:深爱新疆,永远留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