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要命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这个核电站,用的是跟切尔诺贝利一模一样的反应堆。 看到乌克兰无人机再次飞向库尔斯克核电站的新闻时,那种寒意不是来自对切尔诺贝利的遥远记忆,而是对眼前现实的无力感。你知道RBMK反应堆最要命的是什么吗?不是技术落后,是它压根没有混凝土安全壳——就像给一颗炸弹套了层纸壳子。1986年切尔诺贝利爆炸,就是因为反应堆堆芯失控后,没有任何东西能挡住辐射泄漏,最后只能用混凝土把整个反应堆“封死”,至今那片“石棺”还在渗着放射性物质。 库尔斯克核电站现在就顶着这样的“裸奔”风险。这次无人机虽然被俄军击落了,但碎片落在了反应堆附近的变压器区——那地方要是被炸坏,冷却系统一停,堆芯温度半小时就能飙升到上千度。我翻了IAEA去年的报告,里面明明白白写着,库尔斯克核电站的应急柴油发电机,已经因为冲突断过三次油,每次都是险之又险才启动成功。这就像一个心脏病患者,起搏器时好时坏,你还往他胸口扔小石子? 更讽刺的是,双方都在说“自己没错”。俄罗斯骂乌克兰“拿全欧洲的安全当赌注”,可库尔斯克核电站周边早就部署了防空导弹,把电站变成了“军事目标”;乌克兰辩解说“无人机只针对电站里的俄军设施”,可电站里的工作人员有80%是当地平民,他们每天穿着防护服巡检,最怕的不是炮弹,是任何一点“意外”——哪怕只是一根电缆被炸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附近的居民已经在慌了。我看到俄罗斯社交平台上,库尔斯克市的妈妈们在群里互相转发碘片购买链接,有人说“超市里的瓶装水都被抢空了”,还有老人收拾行李要去莫斯科投奔亲戚。这些人没经历过切尔诺贝利,但他们见过纪录片里那些被辐射污染的村庄——房子还在,可地里长不出庄稼,河里钓不上鱼,孩子出生就带着缺陷。那种绝望,比炮弹更折磨人。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格罗西上个月刚去过库尔斯克,回来就红着眼眶开记者会:“核电站不是战场,是人类的生命线。”可这话在冲突面前,显得特别无力。切尔诺贝利爆炸后,苏联动用了50多万清理人员,其中有2万多人在十年内去世,那些活下来的人,身上的辐射剂量一辈子都消不掉。现在库尔斯克核电站要是出事,影响范围会更大——它离基辅才300多公里,离莫斯科也只有500公里,风一吹,辐射尘能飘到整个东欧。 冲突可以有立场,但核电站不行。它不是“敌方设施”,是装着无数人命运的“玻璃罐”,不管哪一方的无人机,只要往那附近飞,都是在拿千万人的命开玩笑。切尔诺贝利的石棺上刻着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这里躺着的是人类的傲慢。”现在,这份傲慢又要在库尔斯克重演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