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恶劣了!”河南驻马店,38岁男子与一39岁女子相亲,二人认识仅一周,男子就给了12.8万彩礼,之后光速闪婚。谁知结婚后的第二周,女子趁男子外出上班,直接带着家里的全部现金“逃走”了,男子还发现,女子结婚后一直偷偷在吃避孕药!男子怀疑女子这是有预谋的骗婚,将女子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这场破碎的婚姻,要从两个月前说起。赵某在扬州打工十余年,省吃俭用攒下12.8万积蓄,38岁仍未婚的他,成了老家亲戚催婚的重点对象。 2025年5月初,同县的媒人孙某主动找上门,拍着胸脯推荐了39岁的金某:“咱同县知根知底的姑娘,踏实本分,就盼着找个实在人成家,你俩条件多般配,可别错过了!” 急于组建家庭的赵某当即答应见面。 5月初的第一次见面,金某穿着素雅,说话温柔,聊起未来时特意提到“年纪不小了,就想赶紧结婚生个孩子,安稳过日子”。 这番话精准击中了赵某的心理需求,短短半天相处,他便对这个“盼着成家”的女人放下了戒心。 相识不过三天,媒人孙某就频繁撮合:“双方都有意,赶紧定亲免得夜长梦多。” 金某和其父母全程积极配合,丝毫没有推诿。谈及彩礼时,金某父母坚持“按当地规矩来”,要求12.8万彩礼必须分两次交付,且要由媒人孙某转交至金某及其父母手中,同时还要搭配1200元的礼品,既不接受分期,也拒绝出具收条,仅靠孙某传递收款确认信息。 被催婚冲昏头脑的赵某没多想,在5月8日前后完成了定亲流程,将积蓄和礼品悉数交出。 定亲后的两个月里,蹊跷的事情接连发生。 赵某返回扬州上班后,金某从不主动视频通话,每次他提出见面,金某都以“忙着准备婚事”推脱,两人仅靠媒人传递无关痛痒的信息。 赵某连金某的具体家庭住址、职业状况都一无所知,可在孙某的反复劝说下,他还是按原计划在7月3日赶回泌阳,与金某登记结婚,次日便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十天相处,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金某白天会刻意收拾家务、做简单饭菜,甚至拍视频发至赵某家族群,营造“贤惠”形象,可一到晚上就以“认床”“累了”为由分房睡。 婚前反复提及的“备孕”绝口不提,赵某提出亲近需求时,她总能以“身体不适”“刚适应新环境”推脱。直到后来赵某才发现,这些推脱背后藏着更大的秘密。 更让赵某事后追悔莫及的是,金某曾多次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工资发放时间,还以“方便网购”为由索要了手机密码,甚至特意询问他“是否要出差、何时返回”。当时的他只当是妻子关心自己,完全没察觉这些都是“跑路”前的铺垫。 7月18日,赵某如往常一样去上班,傍晚返回时,出租屋已人去楼空。 金某的衣物、证件全部清空,只剩几件旧衣服散落角落,抽屉里6000元现金不翼而飞,支付宝亲情卡被解绑,微信聊天记录也被删除殆尽。 更让他崩溃的是,收拾房间时,他在床头柜深处发现了一瓶已开封的短效避孕药——药瓶标注的开封日期正是领证当天,剩余药量显示金某婚后十几天一直在规律服用。 赵某立刻拨打金某的电话,发现已被拉黑,金某父母的电话也无法接通,连媒人孙某都开始推诿“不清楚情况”。 走投无路的赵某拿着结婚证、转账记录、避孕药瓶等证据,向泌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直指金某“以婚姻为幌子骗取彩礼”,要求离婚并返还全部财物。 法院审理查明,赵某与金某从登记结婚到金某离家出走仅两周时间,双方未建立起实质夫妻感情,金某明显缺乏维持婚姻的诚意。 对于彩礼返还问题,赵某在庭审中主动将诉求从12.8万降至8万,考虑到双方虽办理结婚登记但共同生活时间极短,且彩礼数额较高,法院认可了这一诉求的合理性。 最终,法院依据婚姻自由原则,认定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判决准予赵某与金某离婚,同时判令金某向赵某返还彩礼款8万元。 遗憾的是,金某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判决生效后也未履行返还义务,目前赵某已申请强制执行。 这场耗时两个月相识、十天相处的婚姻,让赵某不仅损失了大半积蓄,更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此事曝光后,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返还8万合理,婚姻不应成为敛财工具”,也有人质疑“扣除返还部分仍获利4.8万及6000元现金,惩罚过轻”。 事实上,这类案件的法律定性有明确边界。律师指出,若仅单次发生此类行为,且无证据证明存在虚构身份、多次作案等情节,通常按民事纠纷处理; 只有具备团伙协作、反复闪婚索财等情节,才可能构成诈骗罪。本案因缺乏金某多次作案的证据,最终未能以刑事案件立案。 这场闹剧也给被催婚群体敲响了警钟:面对“快速推进、高额索财、回避深交”的反常信号,即便再急于成家,也要保持清醒,莫让焦虑成为骗子可乘之机。 信源:热度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