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为了不被吃有多努力?一位6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它们进化了亿万年,练出了高达160公里的时速,可它们一旦停下来,就会被海水淹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金枪鱼一生都在不停游动,原因并不是精力旺盛,而是身体的构造决定了它们没有停下来的权利,大部分鱼都能靠鳃盖的开合,把水主动抽进体内获得氧气,但金枪鱼的鳃盖肌肉退化了,水必须通过张开的嘴巴持续流过鳃丝,它们才能呼吸,水流停下,氧气供应就被切断,如果金枪鱼哪怕停顿片刻,就会陷入缺氧和濒死的状态,所以,从孵化的那一刻开始,它们的命运就是不停地推动尾鳍,即便是所谓的休息,也不过是降低速度,仍然要保持朝前游动。 这种强制性的生命方式,塑造了金枪鱼极端的身体设计,它们有着类似高铁车头那样的流线外形,减少了水中的阻力,全身包裹着细小光滑的鳞片,让摩擦变得更小,大部分时间,鳍片会折叠在身体的凹槽里,使外形更加紧凑,最具辨识度的,是后端那对新月形的尾鳍,它们摆动时能产生强劲动力,推动鱼群在海里疾驰,凭借这些优势,金枪鱼能长时间保持比公路汽车还快的速度,一旦被追赶,还能突然爆发,短时间内加速到接近高速列车一样的水平,在海洋中难以匹敌。 速度背后是高昂的代价,金枪鱼并非冷血,它们能把体温维持在远高于海水的水平,要维持这种恒温,需要血红蛋白含量极高的血液和遍布全身的热交换系统,肌肉收缩产生的热能被保存下来,使身体在不同水域都能维持高效运动,这种设计使它们能在寒冷或者温热的洋流中自如穿梭,但恒温系统需要庞大的能量供应,巨大的食量成了生存必需,一条成体金枪鱼每天要吞下相当于体重五分之一的猎物,一餐中消耗的食物量,换算到人类身上,就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天得吃掉十来公斤的食物,如果没有持续的进食,它们无法保证肌肉和体温的运转,于是,一边是没完没了的游动,一边是难以满足的食欲。 即便如此努力,它们的繁衍依旧充满风险,虽然一条雌性一年能产下大量卵子,但大部分刚孵化的幼鱼体型微小,极易成为猎物,能顺利成长到成年的比例极低,存活下来的个体都是在各种压力中磨炼出的“长跑健将”,长大后的金枪鱼常常跨越大洋,从一片海域迁徙到另一片,为了追随温度、洋流和食物分布,科学研究表明,它们能在几个月内横穿太平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远行者,长期的高速运动也带来磨损,比如尾鳍处经常出现细小裂缝,这与水流冲击产生的物理现象有关,是速度极限带来的代价。 十九世纪,欧洲渔港最受欢迎的是沙丁鱼罐头,一旦这类小鱼资源遭遇枯竭,渔民们才开始切割更大的鱼装罐,没想到口感更佳,需求反而上升,随着二十世纪冷冻与冷链运输的普及,金枪鱼第一次以新鲜肉的形式进入市场,从不起眼的廉价鱼,摇身一变成为顶尖食材,尤其在东亚社会,金枪鱼脂肪丰富的部位被视为珍品,价格一路飙升,也反过来刺激了捕捞规模的扩张。 现代渔业的飞跃更是让金枪鱼没有喘息机会,巨大的围网能一次性封锁整群鱼,声呐探测和冷藏保存让渔船事半功倍,不论鱼群多么迅捷,都躲不过一层层收紧的渔网,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也加剧了差异,在日本,它们常被做成刺身和寿司,是高端餐桌上的主角,在美国,罐头化的金枪鱼像家庭必备的常用品,甚至在战争年代成为士兵的重要口粮,而在中国,尽管远洋渔业捕捞量庞大,但国产市场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数鱼被出口换取利润。 随着需求不断膨胀,蓝鳍金枪鱼等种群的数量在几十年间急剧下降,一些种类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为了缓解危机,国际间设立了配额制度、限定捕捞季节、划定禁渔区,然而市场的诱惑实在太大,偷捕和违规情况仍旧存在,使得保护行动效果有限。 这便形成了当下最大的讽刺:金枪鱼之所以能统治海洋,靠的是不间断的游动和超凡的速度,但面对人类机器化的捕捞,它们最引以为傲的特性成了无效的挣扎,纵横千万年的演化成果,只需一张围网就能被轻易终结。 信息来源:光明网——10个金枪鱼的冷知识,不让我动就死给你看!;澎湃新闻——金枪鱼一生都在不停游泳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