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东多次违约,不是涨房租而是降房租 房东多次违约,不是涨房租而是降房租。杨女士说她2019年租的房子开饭店,签的是8年的合同,合同上写明房租每年递增,第一年房租是30万,每年递增,第8年是36.5万元。 杨女士当初盘下那间临街铺子开饭店,几乎掏空了前十年在餐饮行业打工攒下的所有积蓄。装修时盯着工人赶工期,开业后每天天不亮就去市场挑新鲜食材,忙到后半夜才关门,连轴转了小半年,才勉强让生意有了起色。 可没等她松口气,三岁的女儿就查出了发育迟缓,不仅说话走路比同龄孩子慢半拍,还得每周去三次康复中心,单是每月的治疗费就占了饭店近三分之一的利润。 那段时间,她常常在后厨切菜时走神,想着下季度的房租和孩子的康复费,夜里躺在沙发上就能盯着天花板到天亮。 房东伯伯姓王,那年刚满65岁,退休前是附近国营工厂的工会主席,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 他的房子不多,就这一间对外出租,平时很少主动上门,顶多是每月收房租时顺道来看看,偶尔还会拎着自家种的白菜、萝卜给杨女士。 他早就留意到杨女士的辛苦——早上总能看到她抱着孩子匆匆往医院赶,傍晚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饭店对账,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啃个面包垫肚子。 那天周末,杨女士难得歇业半天,抱着女儿在店门口晒太阳,孩子没精神地靠在她怀里,连平时喜欢的玩具都没力气抓,王伯伯买菜回来路过,才停下脚步,皱着眉问了句“这孩子可是发育迟了?” 杨女士本来不想跟外人提孩子的事,可看着王伯伯关切的眼神,话到嘴边就忍不住红了眼。 她断断续续说着孩子的检查结果、康复过程,还有自己担心耽误治疗的焦虑,连“最近正琢磨着要不要减少康复课程次数”的话也说了出来。王伯伯没打断她,就站在路边静静地听,手里拎着的菜篮子放在地上,指关节因为用力攥着提手而有些发白。 等杨女士说完,他才慢慢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然后抬头看着杨女士,语气特别实在:“这8年房租递增的钱我不要了。” 杨女士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合同都签好了”。 王伯伯却摆了摆手,说合同是死的人是活的,“我退休工资够花,不差这每年几千块的递增钱,可孩子的病耽误不得。你踏实给孩子治病,房租就按第一年的30万交,啥时候合同到期了再说。” 他怕杨女士不放心,还特意回家里取了笔,在原合同的递增条款旁写了“此条款作废,房租按首年标准执行”,又签上自己的名字,把修改后的合同递还给杨女士时,还特意叮嘱“别想太多,好好照顾孩子,把饭店经营好就行”。 这份“违约”,没有任何利益算计,全是发自心底的体谅。 现在不少租客都怕遇到涨房租、随意解约的房东,可王伯伯却主动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收益,不是因为他多有钱,而是因为他懂“帮急不帮穷”的理——知道杨女士不是好吃懒做,而是真的被生活困住了,这时候伸把手,比啥都重要。 对杨女士来说,那每年省下的几千块钱,不仅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更让她在难捱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暖意,让她觉得再难,也有人在背后帮着自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来不是冰冷的合同条款能定义的。王伯伯的“违约”,违的是刻板的规则,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这份善意或许不算惊天动地,却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撑起一片踏实的天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