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中国每年都屠宰那么多马,马肉产量居然排在全球前列,可国内大部分人对马肉几乎没什么接触,这些马肉基本都被送去了国外,比如日本、俄罗斯和一些欧洲国家。 很多人可能都没想过,在日本,马肉被当成刺身,新鲜度要求极高;在法国、比利时,人家会把马肉做成火腿、香肠,直接摆在超市货架。 中国马肉就是这样被端到了全世界的餐桌,让这个产业悄悄成了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生意。可奇怪的是作为马肉出口大国,中国本地市场上几乎见不到马肉,很多人对马肉没有胃口,这主要还是文化原因。 马在中国传统里不是食品,而是勤劳的伙伴,在古代战场上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吃马总让人感觉不合适,产生心理隔阂。 哪怕马肉本身营养不错,价格也不高,超市和菜市场依然没人愿意买单,国内的养马户也只能接受低价出售马肉,买卖总是冷冷清清。 但也不是整个中国都不吃马肉,在内蒙古、新疆等草原地区,牧民每年冬天都会熏制马肉,做成大块干肉或者腊肠,用来储存御寒,味道被他们当成家常。 这些地方把马肉当普通肉食,吃得很自然,不过整体消费量还是有限,根本吃不掉全国年年产生的那么多马肉。 于是出口成了中国马肉产业的一条主路,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这条产业链其实有不少技术含量,比如冷链运输、食品质量管理必须做到极致,否则满足不了日本对新鲜马肉的苛刻标准。 这样的买卖看起来红火,但其实也很依赖海外市场,如果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哪个国家突然收紧政策,这条链子马上就会卡脖子。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风险一直都悬在头上。 除了被端上外国人的餐桌,近几年国内宠物经济发展快,一些马肉就变成了猫粮狗粮,甚至还有企业把马肉做成营养补充剂卖给健身达人。虽然这些市场规模和出口没法比,却也多了一些新尝试。 中国马肉产业实际上也在不断努力调整和升级,比如进行更高标准的屠宰管理,还要考虑环保和动物福利,免得被国际上挑毛病。 未来要想让这个既低调又庞大的产业活得持久,缺不了产品创新和观念更新,说不定有一天,普通人也会像吃牛羊肉一样,慢慢接受马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