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周美玉)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作“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建议推进中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减少单纯记忆性考试内容,增强实践能力评价,切实减轻学生过度竞争压力。
报告显示,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包括各区设立区级心理辅导机构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学校均配备心理辅导室、保健室,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效缓解学生学业压力等。
尽管成效明显,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仍面临困难与挑战。针对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从学业管理入手,提升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实效,严格管控作业总量、考试频次及电子作业时长,切实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与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聚焦开学、考试季等心理问题高发节点,建立心理健康强化支持机制,精准疏导学生心理压力。
为切实减轻学生过度竞争压力,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推进中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减少单纯记忆性考试内容,增强实践能力评价。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向,引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此外,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校比例。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强化措施也被重点提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保障学生每日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落实“课间一刻钟”自由活动制度,深化“能出汗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同时扩大“一校一品”“班超”联赛等品牌活动覆盖面,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将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增强课程专业性与针对性。
此外,学生健康数据管理与医校协同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未来将建立统一学生健康数据平台,严格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敏感数据、保护学生隐私。医校合作层面,将鼓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进校园开展咨询培训,建立稳定的医校转介“绿色通道”,推动更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和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学校健康服务,全方位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