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报道,四川,男子回乡创办工厂17年,欠下银行债务1400万元,然而银行却突然将这笔债务以126万元打包转卖给4个自然债权人手中,谁知5年多时间,这笔债务越滚越大,已达到了5125万元,现在4债权人要求将男子的厂房拍卖还钱,男子不同意,质疑债务的虚高,以及债权的真实性,可债权人们却坚称获得债权的程序是合法的。 2006年,在外经商的王老板听说家乡有招商引资政策,决定回乡建厂,2008年投资建设9000多平方米工厂,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然而创业路并不平坦,工厂靠近岷江,排污许可迟迟未批,直到2013年投入7000多万建好污水处理设施才试运营,此时资金已近枯竭,连原材料采购都成了难题。 为维持经营,王老板将厂房抵押贷款,最初与某银行签订900万元贷款,年利率7.6%,但该银行后来上调利率并要求提前终止协议,无奈之下,他从大连银行成都分行贷款1400万元置换原有债务。 2015年行业低迷,工厂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款,经协商,双方制定分期还款计划:2018年3月起每月还1万元,2019年起每季度还5万元,王老板严格按约执行,累计已还145万元。 转折发生在2019年9月,大连银行在未告知企业情况下,将王老板贷款等多个债权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这笔1400万本金加600多万利息的债权,转让估值仅126万元,相当于原价值的6%。 债权随后多次易手,最终转至四个自然人名下,他们向王老板索要本息共计5125万元,并申请法院拍卖工厂厂房。短短几年间,债务规模增长超过3倍。 目前王老板企业仍在正常经营,2020年以来纳税超600万元,属当地重点企业,但执行程序已启动,企业面临被拍卖风险。 “这利息比滚雪球还吓人!”四川一位回乡创业老板的1400万债务,5年间滚到了5125万,这事儿让不少网友坐不住了。 大家普遍觉得,银行把债务打个“骨折价”转给第三方,然后利滚利到原债务的三倍多,实在有点难以接受。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就算按24%的最高法定利率上限来算,也远不到这个数,这里头肯定有猫腻”,更让很多人不解的是,新的债权人(四个自然人)被多次要求提供购买债权的付款凭证时,竟然都拿不出来,这让债权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大问号。 “银行为什么这么急着甩卖?” 不少网友猜测这可能和银行自身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有关。 报道提到2019年大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比较高,为了快速压降不良,银行可能会选择将债权打包低价转让,虽然从银行操作层面可能“并无不妥”,但这个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了债务人的权益,引发了讨论。 “踏实干事的企业家,不该被这样对待”。,多人对企业主白老板的遭遇表示同情,他回乡办厂,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前后投入了7000多万,即便遇到困难后,也一直在遵守和银行的还款协议,甚至主动提高还款额,从无违约。 这样一位有责任心的企业家,现在却面临厂房被拍卖的风险,让不少人觉得惋惜和不平。 看了这个事儿,您觉得银行打折转让债权的操作合适吗?面对可能“越滚越大”的债务,创业者又该如何保护自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信息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