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曾仕强先生醍醐灌顶的一段话:“如果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没有福

曾仕强先生醍醐灌顶的一段话:“如果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没有福气了,因为他的福气都被父母担心没了! ​担心本来就是一种消福,祝福才是一种庇佑,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错,但是过度的担心就不是爱,反而会伤到孩子。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细想却挺有味道。咱们身边常见这样的画面:孩子出门上学,妈妈追到门口喊“多穿点别冻着”;孩子考试前,全家如临大敌反复叮嘱。这些看似温暖的举动,背后都藏着沉甸甸的焦虑。这种焦虑像张无形的网,悄悄缠住孩子的脚步。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越是精心呵护的孩子,反而容易磕磕绊绊。不是摔了膝盖就是感冒发烧,倒那些放养的孩子,整天野来野去反而结实得很。这或许就是曾先生说的“担心消福”——父母把注意力全放在可能的危险上,这种负面能量反而会吸引不好的事情发生。就像老话说的“怕什么来什么”,担心的念头本身就在给坏事铺路。 换个角度看,过度担心其实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求。每句“小心点”表面是为孩子,深层是安抚自己那颗悬着的心。这种藏在爱里的控制欲,会让孩子活成提线木偶。认识个姑娘,妈妈连她吃几粒米都要管,结果二十多岁的人点菜都犹豫不决。那种被担心包裹的窒息感,比明着的指责更伤人。 祝福的力量就大不一样了。老家邻居对待孩子的方式特别让人触动:孩子学骑车摔得膝盖流血,当爹的乐呵呵说“摔摔长得快”;高考前全家去河边放纸船,写着“愿你成为想成为的人”。这种信任像春风,让孩子敢闯敢试。后来那孩子创业失败三次,每次回家调整段时间又能满血复活。他说父母总相信“我儿子肯定能成”,这份信念比任何资金支持都珍贵。 不过也得说句实在话,完全放下担心几乎不可能。为人父母的本能就是护犊子,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谁真能心大到完全撒手?关键是要把担心转化成积极的能量。比如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不如平时多带他见识靠谱的成年人;怕他学习跟不上,不如培养他对知识的好奇心。担心是堵,祝福是疏,后者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有些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意念会形成能量场。父母整天想着“可别出事”,这个念头本身就会扰乱孩子的气场。就像总被说“你身体弱”的人容易生病,总被担心“没出息”的孩子真的会畏手畏脚。心理学里这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就更可能得到什么。 其实最好的爱,是带着祝福的放手。像放风筝,线攥得太紧飞不高,完全松手会飘走,得顺着风势收放自如。孩子需要的是“无论怎样我都信你”的底气,而不是“离开我你就不行”的恐吓。这种信任能滋养出真正的福气,那是任何物质给予都比不上的生命礼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