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开启“保卫美国”模式,大量订购机票,让印度人没有机票可买。这招逼的印度人求助印度外交部。 为啥会这样?看看数据就知道,美国发给外国技术人才的 H-1B 工作签证,71% 都给了印度人,这比例实在太高了。2024 年一年,美国移民局就批准了近 40 万份 H-1B 申请,这里面差不多 28 万是印度人。 而且现在美国的印度裔移民已经超过 540 万,是美国第二大移民群体,也是最大的亚裔群体。这么多人在美国扎根,自然会引发一些本土居民的担忧。 最让人在意的是工作机会。像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一年就给印度员工申请了 9265 份 H-1B 签证。在硅谷,《财富》500 强企业里,超过 10% 的 CEO 都是印度裔,像微软、谷歌这些大公司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 这就让一些美国人觉得,印度人是不是占了太多好工作。今年美国企业界不少印度裔高管被解雇,比如星巴克的前 CEO 纳拉辛汉,还有推特的前 CEO 阿格拉瓦尔,这更让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说印度裔高管喜欢拉帮结派,只提拔自己人,甚至把工作外包到印度,让美国本地员工失业。有位律师就在网上抱怨,他妻子公司的印度裔 CEO 上任后,把美国员工裁了 15%,换成了印度外包团队。 这种不满情绪慢慢变成了针对普通印度移民的敌意。这次机票事件就是个例子,美国网民在 4Chan 论坛上策划,利用航空公司 15 分钟预留座位的规则,大量锁定航班座位,有的甚至同时控制 100 个座位,就为了阻止印度人返美。这直接导致印度返美机票价格飞涨,很多人明明有正当工作签证,却买不到票回美国上班。 这事儿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突然宣布 H-1B 签证申请人要交 10 万美元费用才能入境,虽然后来澄清说已持签证的不用交,但还是让在印度的美国人赶紧回美,结果引发了这场 "机票战争"。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紧张情绪已经蔓延到文化层面。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印度教寺庙最近就发生了冲突,示威者和信徒打了起来,还波及到购物中心和锡克教场所。 这背后其实是印度裔社区在当地越来越有影响力,排灯节这样的印度传统节日现在在北美很多城市都成了重要活动,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的文化空间被挤压了。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裔在美国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他们大多是高学历人才,46% 的 H-1B 签证持有者都有硕士学位,计算机相关职位占了 64%。 他们重视教育和努力工作的文化,让很多人在科技、医药等领域脱颖而出。而且印度裔美国人的投票率高达 71%,和白人差不多,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现在美国国会里有 5 名印度裔议员,州议会里有近 40 名。 但问题在于,这种成功和规模让一些美国人感到不安。MAGA 阵营的一些支持者就直言不讳地攻击印度人,说他们是 "蟑螂和寄生虫",还造谣说印度人 "卫生习惯差"。 这种种族歧视言论自然引发了印度裔的愤怒,连马斯克都站出来批评这些言论是种族主义,说要把这些人从共和党清除出去。毕竟马斯克自己也是移民,当年也是拿 H-1B 签证来美国的。 其实这种矛盾背后,是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和本土利益的冲突。美国科技企业需要全球人才,印度裔工程师和高管确实为美国经济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中位年薪达到 12.5 万美元。 但另一方面,普通美国工人担心工作被抢走,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的时候。特朗普政府提高签证费用,就是想限制 H-1B 签证,而科技公司则希望留住外国人才。 说到底,把问题归咎于某个族群是不公平的。印度裔社区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背景,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攻击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比如 "不守规矩",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上,印度裔是美国收入最高的族裔群体之一。所谓的 "拉帮结派",更多是新移民在陌生环境中寻求支持的自然反应,而不同族裔的管理风格差异确实需要时间磨合。 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印度裔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和感受,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简单地排外或者搞对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伤害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根基。 就像这次机票事件,虽然反映了一些人的不满,但用恶意抢票这种方式明显过头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未来,美国可能需要在移民政策上做出更精细的调整,既保证本土工人的利益,又能继续吸引全球人才。而对于移民社区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毕竟,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应该有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也有解决矛盾的智慧,而不是被恐惧和偏见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