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张脸!就是这个穿红衣的女人,19日在联合国,亲手否决了加沙的“生路”! 她一个人,举手了,就在那一刻,整个联合国安理会静得可怕:14票赞成,1票反对。 这个反对,来自美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身穿一袭红衣,她的这一个动作,直接堵死了加沙的停火希望,也点燃了全球的怒火。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会议,而是关系到超过40000条性命的选择题,而美国,选择了“否”。 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就加沙停火问题进行表决,草案由阿尔及利亚提出,中方积极推动,英国、法国、俄罗斯等14国一致支持,唯独美国,投了反对票。 这一幕,不少媒体用了“红衣否决”来形容,这一否决“扼杀了加沙最后的生机”,而路透社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天,加沙的死亡人数已接近4.4万人,超过一半为妇女和儿童。 以色列代表当场感谢美国,称其“坚定支持正义”,但这番话,在外界听来格外刺耳,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了,在过去的时间里,美国已经多次在联合国否决有关加沙停火的相关草案了。 美国给出的理由并不新鲜:哈马斯没有解除武装,停火会让局势更复杂,但问题是,炸弹落下的时候,不问你是不是哈马斯;封锁物资的时候,也不管你是不是平民。 美国的否决,让加沙数百万人的求生之路彻底断裂,美国,这次是真正地站在了道义孤岛上。 美国的否决看似是“反对恐怖主义”,但细看背后那盘棋,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算计精密的博弈。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以色列的态度可以说是“全力托底”,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140亿美元的对以军援法案,涵盖防御系统、导弹补给,甚至包括为期5年的增援协议。 国否决停火,不是因为它不想停,而是因为它“不敢停”,眼下,美国军火商正借着加沙战火大赚一笔,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的股价连创历史新高。 而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也不愿看到以色列软下来,中东如果乱得够久,伊朗、叙利亚、黎巴嫩这些美国眼中的“对手”就不可能腾出手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东的战略早已从“重建”转向“控制混乱”,维持以色列的主动权,制造“可控冲突”,正是这一策略的核心。 所以,停火?那是理想主义者说的,实际操作中,只要以色列说“我还没打完”,美国就会说:“那我们再等等。” 这场否决,其实也狠狠戳破了一个残酷现实,国际秩序,有时候只是少数国家手中的工具。 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拥有否决权,这是战后秩序的产物,本意是防止战争再次爆发,但眼下却成了大国“挡箭牌”,哪怕99个国家都支持,只要一个投下否决票,一切就归零。 去年,联合国大会曾通过一项类似的非约束性决议,呼吁以色列停火,但没有实质效果,因为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再多也只是“建议”,没有强制力。 也正因为如此,加沙的援助车队常常被堵在边界,医疗物资进不去,清洁水和食物都成了奢侈品,与此同时,运往以色列的武器却是“绿色通道”,一架接一架地送。 美国一边高喊“人道关怀”,一边大笔军援;一边在联合国呼吁“和平对话”,一边在国内推动扩军备战,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已经让不少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联合国的结构性问题。 国际规则,终究还是要靠大家共同维护,但如果总有一方在滥用权力,那这一套体系迟早会失去公信力。 美国代表穿红衣站在会场中央时,或许她并没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外交胜利,而是一次全球舆论的“滑铁卢”。 在社交媒体上,红衣否决迅速成为热词,不少网友发出照片对比:一边是加沙废墟中哭泣的孩子,一边是联合国大楼中高举的红袖,冲击感极强,也极讽刺。 这不是一场“政治闹剧”,这是几十万家庭的生死存亡,炸弹不认人种,饥饿不挑信仰,这时候说安全、恐怖分子之类的借口,真的已经站不住脚。 这不是一国之责,而是全球的道义,那个身穿红衣、举起反对票的女人,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并在一瞬间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 她代表的不只是美国的外交决策,更是权力与道义的冲突,是规则与现实的碰撞,记住这张脸,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警醒。 世界不能总靠某一个国家说了算,也不能容忍人道危机被冷漠对待,加沙的停火,不应该靠一张票来决定,和平的希望,也不该被一件红衣挡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