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大多数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在乎中国好不好。 新加坡华人占比高,有74%,但“华人”在这儿就是个种族标签,跟“中国人”完全不是一码事。 从1965年独立开始,新加坡就搞了个“多元种族主义”,法律和政策把种族和国籍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组屋分配,必须不同种族混住,防止一个族群扎堆儿;中小学历史课,重点讲新加坡怎么从渔村变成现代化国家,不讲中华五千年文明;公民课强调“新加坡精神”,不提中国传统文化。 有个在新加坡生活多年的华人说,他去政府办事,工作人员不会因为他是华人就给我优先办;孩子在学校,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是华人就多给几分。 这种“去中国化”的教育和生活场景,让年轻一代华人慢慢把“新加坡人”当成了自己的首要身份。 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那可是全球顶尖的。组屋租金年年涨,地铁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普通家庭每月得把收入的40%拿去还贷款。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本地华人的关注点特别实在:“下个月房租会不会涨?”“地铁能不能不这么挤?”“孩子能不能进好学校?” 有个组屋居民吐槽得特别逗:“春节时,中国游客会说‘咱们华人过春节就是亲切’,但我们更盼着公司发红包——毕竟得还组屋贷款呢!” 甚至邻居聊中国新闻时,话题很快就会转到“这会不会影响新加坡港的生意”“中国供应链变化对我们企业是机会还是威胁”。 对大多数新加坡华人来说,中国的“好”或“坏”,更多是算算账的事儿,不是情感上的共鸣。 对他们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输出,更像是国际新闻里的“别人家的事儿”,跟自己没啥直接关系。 新加坡的“华人冷漠论”,跟开国总理李光耀的政策设计脱不开关系。 为了不被邻国吞并,李光耀选了“战略中立”,外交上靠西方,经济上拉英、美、日投资。 他故意淡化华人的中国文化属性,强调“新加坡利益优先”。 比如,政府虽然允许华人社团存在,但严格限制它们的政治影响力;教育体系全面用英语当第一语言,中文只是第二语言。 这种政策导向下,新一代华人的文化认同慢慢“西化”了。 听到“新加坡华人不在乎中国好不好”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生气或失望。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就是身份认同多元化的正常表现。 新加坡华人首先是新加坡公民,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逻辑都围着自己的国家转。 就像咱们不会要求美籍华人必须“爱中国”,也没必要对新加坡华人提同样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冷漠”不是敌意,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本质上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 中国的发展对新加坡肯定有经济好处,但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外交平衡术——既想搭中国经济的快车,又不想过度依赖而失去战略自主性。 当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未来新一代新加坡华人和中国的交流可能会更频繁。但不管咋样,咱们都不该把“华人身份”和“对华情感”简单画等号。 毕竟,血缘是遥远的开头,现实才是每天要过的日子。 与其纠结“他们是否在乎中国”,不如多想想怎么让中国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