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家风故事|重庆市彭水县生态环境局冉娟:竹篮里的家风

转自:中国环境网

我家有只用了20多年的竹篮,篾条被磨得锃亮,边缘包着褪色的布条。这只竹篮是奶奶的“宝贝”,也是我家“节俭低碳、守护生态”家风的见证者,陪着我从牙牙学语走到如今。

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去菜市场,她总背着这只竹篮。看着其他奶奶拎着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我会扯着奶奶的衣角嘟囔:“奶奶,咱也用塑料袋呗,竹篮多沉呀。”奶奶笑着拍拍竹篮,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光滑的篾条:“傻丫头,塑料袋用一次就扔,多浪费!这竹篮是你爷爷亲手编的,结实着呢,能装菜,能盛果,还不污染环境。”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把刚买的青菜放入竹篮里,又掏出个小布袋装豆子,“你看,自带容器,又省了个塑料袋。”

后来我才明白,奶奶的坚持里,藏着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珍视。20世纪90年代,老家山清水秀,可随着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普及,村头小河里开始漂着白色垃圾。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仅自己用竹篮、布袋,还跟左邻右舍念叨:“咱祖祖辈辈喝这河水,可不能让它脏了。少用一个塑料袋,河水就能干净一分。”她把家里的旧衣服改成布袋,分给邻居,带着大家一起“拒绝白色污染”。有一次我把没用完的作业本扔了,奶奶没骂我,只是默默捡起来,用订书机把空白页订成新本子。看着奶奶鬓角的白发和竹篮里整齐码放的布袋,我忽然懂了:节俭低碳不是抠门,而是对资源的珍惜,是对生态的守护。

这竹篮,还装着奶奶的“生态经”。奶奶没读过多少书,却经常跟我说“靠山吃山,更要护山”。老家屋后有片竹林,爷爷编竹篮、竹筐从不去伐新竹,只捡自然脱落的竹枝,或者砍些长势过密的。有回我看邻居张爷爷砍了根粗壮的新竹编篱笆,回家跟奶奶念叨,奶奶立刻拿着竹篮装了些自家晒的笋干,带我去张爷爷家。她没指责,只是笑着说:“老张哥,新竹长得旺,留着能发更多笋。你看我这竹篮,用老枝编的,一样结实。”张爷爷看着奶奶的竹篮,又看看自家粗壮的新竹,脸微微泛红,后来再编东西,也学着捡老枝了。

去年夏天,竹篮“立了大功”。老家要建文化广场,施工队计划砍几棵上了年纪的樟树。奶奶急得天天去工地守着,手里紧紧抱着那只竹篮。她跟施工队负责人说:“这些树长了几十年,夏天能遮阴,鸟儿能筑巢,砍了多可惜!广场要建,树也得保,咱们想想别的法子。”她带着我们全家,还有被她影响的邻居们,一起给樟树围上红绸带,搜集老树为村民遮风挡雨的故事。最终,施工队调整了方案,保住了老树。

现在,这只竹篮传到了我手里。去超市,我用它装日用品;去野餐,我用它盛水果零食;工作的时候也经常跟大家聊起奶奶当年用竹篮保护环境的故事。同事有时觉得“老土”,可我总会骄傲地说:“这是奶奶给我的‘传家宝’,装着我们家的家风呢。”每当看到竹篮,我就想起奶奶的话,打印资料时会双面使用,外出就餐会带上自己的餐具,看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会勇敢站出来制止。当我触摸到竹篮上温润的篾条,忽然觉得它承载的不只是菜米油盐,更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态自觉,这份自觉后来也成了我做监测工作的准则:每一组数据都要精准,每一次采样都要细致,因为我知道,我监测的不只是水质、空气,更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是奶奶守护的那份青绿。

奶奶的竹篮没有精致的外观,却装着最珍贵的家风。它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与祖辈对生态环境的守护,也让我在生态环境监测岗位始终保持初心。好的家风是融入生活的点滴行动,是代代相传的生态自觉;而我们守护生态就像奶奶守护竹篮、守护竹林一样,要用心、用情、更要坚持。这只竹篮会一直陪着我,指引着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单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