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然是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这场在合肥举办的制造业顶级盛会,汇聚高端智造,引得八方来客,全球聚焦,气氛热烈。
相比之下,另一件事略显“小众”。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今天是合肥科技创新日,一个专属合肥科技工作者的节日。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2021年12月,合肥通过立法将每年9月20日设立为“科技创新日”,从这以后,一年一度的合肥科技创新日,主要蕴含着两层深意。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何玉摄
一是致敬,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创新精神。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合肥排名全球第39位,位列中国上榜集群第10位。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合肥位居全球第79位,5年前进40位;2022年,位居全球第55位,3年前进16位,成为我国近年来位次进步最快的城市。
据了解,该榜单排名主要取决于三项指标,分别是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由此不难分析,合肥的跨越式进步,凝聚着全市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创新是场漫长的“马拉松”。这些年,广大科技工作者扎根合肥,瞄准国家需求,勇攀科技高峰,助力合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墨子巡天、九章计算、热核聚变、悟空探秘……一个个原始创新成果皆是最生动的注脚。
合肥设置“科技创新日”,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向创新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安徽图片网)
二是激励,用一座城市的诚意支持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从这个意义来说,科技创新日更像是一次“城市告白”,在这之外,合肥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把更多事做在了平常。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创新活力,合肥探索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共享实验室”试点,以此更好发挥新研机构服务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例如,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6个实验室已开放设备共享200余次,提供技术服务62项,金额4000余万元。
为了让硬科技产生更大的实用价值,合肥创新设立科创学院,聚焦早期科创企业核心需求,提供融资加速、资源精准匹配、商业模式打磨与服务赋能等体系化培育方案,让创新创业不再望而却步。
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邱少林摄
为了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合肥改革科技攻关项目投入机制,在全国首创推出政府增信、用途精准、用款灵活的科技金融产品——“研发专项贷”,实现财政资金百倍放大效应。
与时俱进的打法,彰显了合肥创新导向的悄然改变。正如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合肥创新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到了可以实现‘以终为始’的阶段。我们创新的目标、结果可以更加明确,而不是过程性的。”
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如果从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合肥算起,合肥与科技创新已经携手相伴55年。一路走来,这座城市对创新的爱,生生不息、历久弥坚。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今日合肥,创新与制造在巢湖之滨交相辉映,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还在不断向前延伸……
文字|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葛清政
编发|全媒体编辑董媛康
出品|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