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就是原罪?同样是召回汽车,其他厂商就是良心小米就要被骂? 最近两天,关于小米召回汽车的事情在网上引发热议。原因是小米汽车因对SU7车型高速NOA功能进行OTA升级式召回,本来只是远程升级一下就行,功能和正常的系统升级没有太大区别,没想到再次站上舆论风口。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企业主动排查风险后的技术调整,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共性难题。 仔细了解一下发现,此次召回涉及的是无激光雷达版车型在极端场景下的辅助驾驶判断优化。这类场景本就属于小概率、高复杂度的边界情况,即便是行业头部玩家也难以百分百覆盖。事实上,翻开各大车企的召回记录太常见了,比如行业销量最高的特斯拉2025年已累计召回超120万辆、著名豪车品牌奔驰去年召回137万辆;宝马全年超400万辆。甚至连顶级豪车品牌也不例外,就连以品控著称的保时捷,2024年也召回了11次。 跟这些大厂比起来,相比之下,小米两次OTA即可解决的问题,处理效率反而更高效。为何同样性质的召回,有的被称作“技术升级服务”,有的却被放大为“安全缺陷”?只能说部分车企在宣传中过度美化智驾能力,让消费者误以为L2等同于自动驾驶,埋下使用隐患。而当监管趋严、标准统一后,课就成了必然。小米此次主动披露并升级,虽引发关注但也体现了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此次事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情绪化攻击甚至人身谩骂,央视财经近期也点名“黑公关”乱象。有些人认为小米就是原罪,网上有大量账号通过制造对立、歪曲事实来博取流量,甚至波及普通车主。任何一家车企都无法宣称“绝对安全”。比起盲目拉踩或捧杀,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产品迭代中的问题。召回不是耻辱牌,而是责任意识的体现,网友们应该反思一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