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天,福州警备司令部政委在检查武器库的时候,居然从一堆废弃的兵器中发现了一个刻着篆书铭文的古兵器,便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司令部,经过专业人员的初步判定,发现竟然是李纲锏。 一把被遗忘在废品堆里的古锏,差点就要被送进钢铁厂的熔炉。谁能想到,这件准备回炉的”废铁”,竟然刻着”靖康元年李纲制”七个金字。八百多年前抗金名将的佩锏,怎么会出现在1980年的福州武器库?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1980年春天,福州警备司令部政委老周像往常一样去金鸡山武器库检查工作。这次的任务是监督一批废弃武器运往钢铁厂熔炼。库房里堆满了锈迹斑斑的旧武器,有的已经在角落里躺了很多年。 老周戴着白手套,一件件清点着这些准备处理的废品。就在检查东南角那堆废铁时,一道微弱的反光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走过去仔细一看,是一个暗红色的套鞘,虽然蒙着厚厚的灰尘,但还能看出上面镶嵌着精美的银饰花纹。 老周小心地拔出鞘中之物,眼前出现了一把四棱铁锏。这锏做工精致,锏身乌黑发亮,四条棱线笔直分明。最让他吃惊的是,锏身上竟然刻着七个金光闪闪的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 李纲是谁?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北宋末年的抗金名将。公元1083年,李纲生于官宦之家,从小饱读诗书,尤其喜欢研究兵法。政和二年考中进士后,他历任多职,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被贬。 靖康元年,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时任尚书右丞的李纲挺身而出,组织军民守城。他亲自登城督战,指挥若定,成功击退了金军的进攻。可惜朝中主和派势力太大,他们嫉妒李纲的功劳,诬陷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宋钦宗听信谗言,竟然罢免了这位护国功臣。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曾短暂起用李纲为宰相。李纲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政,积极筹划收复失地。但仅仅七十五天,他就被主和派排挤下台。此后李纲虽然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大计,但始终不被采纳。绍兴十年,听说朝廷与金国签订屈辱和约,李纲忧愤成疾,病逝于福州,享年五十八岁。 话说回来,这把可能是国宝的锏怎么会在武器库里?老周立即向司令丛德之汇报了这个发现。丛司令当机立断,命令老周亲自护送这把锏去福建博物馆鉴定。 博物馆的专家们看到这把锏时都很激动。经过仔细测量,这把锏长96.5厘米,重3.6千克。专家们从器型、铭文、包浆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检测,最后确认这确实是北宋靖康元年制造的真品,极有可能就是李纲亲自使用过的兵器。 为了弄清楚这把锏的来历,文物部门展开了深入调查。原来,最后一个拥有这把锏的是福清农业中学的林中宇老师。林家是福建的书香门第,他的先祖林崧祁是晚清举人,酷爱收藏古董。民国时期林家家大业大,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这把李纲锏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特殊时期,林家的藏品被收缴,这把锏和其他武器一起被放在金鸡山武器库,准备送去熔炼。幸运的是,它被遗忘在废品堆里,躲过了被销毁的命运,直到被老周发现。 当林中宇得知这个消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自己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这件传家宝了。失而复得的喜悦让林家人围在一起,抚摸着这把历经沧桑的古锏,仿佛在触摸家族的记忆。 经过深思熟虑,林中宇做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决定。1985年5月29日,他正式将这把李纲锏无偿捐献给福建博物馆。他说文物属于国家和人民,放在博物馆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这比藏在私人手里更有意义。 从此,这把李纲锏成为福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站在展柜前,人们仿佛能看到八百多年前,李纲手持此锏,率领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这把锏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不仅是物件,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李纲的忠肝义胆,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果当年它真的被送进熔炉,我们就永远失去了这个珍贵的历史见证。幸运的是,历史选择让它重见天日,继续向后人诉说着忠诚与勇敢的故事。 一把差点被熔化的古锏,一段失而复得的传奇,一个无私奉献的决定。如果你去福建博物馆,一定要看看这把李纲锏。你觉得还有多少珍贵文物正在某个角落等待被发现?欢迎分享你知道的文物故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