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一打喷嚏,全世界都得感冒。 加息不是政策,是收割。 中国连续16个月买黄金,不是怕穷,是怕被套牢。 俄罗斯早就把美元换成金条和粮票,真到断电那天,至少能换两袋面粉。 斯里兰卡破产了,不是因为懒,是因为借了美元债,还的时候美元涨了三倍——你赚的卢比,不够还利息。 巴西和中国干起了本币结算,不走SWIFT,不碰美元,像两个老邻居直接拿米换油。 东盟内部贸易五年长了五个点,不是靠美国施舍,是自己人抱团取暖。 金砖搞自己的支付系统,不是要取代美元,是不想再当提款机。 这些话听着特解气,像把窗户纸捅破了似的,但真要往深了琢磨,全球钱袋子的事儿可比这绕多了。就说斯里兰卡破产,美元债确实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你细想,它自己的日子本就过得悬。这国家大半外汇靠旅游业挣,疫情一来游客全没了,手里的美元瞬间见底;偏偏国内没什么像样的产业,日常用品多半得进口,美元一紧物价就疯涨,老百姓扛不住了,才出了大乱子。总不能把所有锅都扣给美元,自家经济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也是实打实的问题。 再看中国买黄金,连续16个月加仓,说“怕被套牢”没毛病,但更像给外汇储备“上保险”。这些年全球局势一会儿一个变数,美元说加息就加息,欧元、英镑也跟着晃,唯独黄金几千年来都是硬通货,不管谁家货币出问题,它的价值都稳得住。咱们这么大的经济体,外汇储备不能只盯一种货币,多配点黄金,就像家里多存点应急粮,心里踏实。而且这也不是咱们一家的选择,去年全球央行买黄金的量创了历史新高,大家都在给自家钱袋子加道安全锁。 俄罗斯把美元换成金条和粮票,这招够实在。黄金能避险,粮食是活命的根本,尤其被制裁后,手里有这两样,腰杆就硬。可你别觉得这样就万事大吉,俄罗斯卖石油天然气,以前大多收美元,现在要换成人民币、卢布,中间得磨合。跟欧洲做买卖,人家以前习惯用欧元,改过来得有过程;而且粮票再管用,也得有足够的粮食产量撑着,俄罗斯能这么硬气,也是因为自己是粮食出口大国,换个粮食不够吃的国家,想学也学不来。 巴西和中国搞本币结算,像老邻居拿米换油,听着亲切,其实是两国贸易量撑起来的底气。去年咱们跟巴西的贸易额破了1500亿美元,你买我的机电产品,我买你的铁矿石、大豆,钱来往多了,直接用人民币和雷亚尔结算,省了换美元的手续费,还不用看美元汇率的脸色。但这事儿不是随便俩国家就能复制的,得双方都信得过对方的货币,贸易还得差不多平衡,不然一方手里攒太多对方货币花不出去,也麻烦——就像邻居换东西,总不能老拿白菜换人家的肉,时间长了谁也不愿意。 东盟内部贸易五年涨五个点,“自己人抱团取暖”说得对。这些年东盟十国把自贸区理顺了,泰国的大米、马来西亚的棕榈油、越南的电子产品,内部卖不用交那么多关税,成本降了生意自然好做。可也别以为他们完全不靠外面,中国现在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他们卖的好多东西最终还是要卖到中国来,只是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毕竟美国市场远,还总搞贸易保护,自家门口的生意做顺了,才更稳妥。 金砖搞自己的支付系统,说“不想再当提款机”,这话戳中了不少国家的心思。以前做买卖、借钱都得走SWIFT,美元说了算,美国想制裁谁就把谁踢出系统,太被动了。但要说这系统能马上替代美元,不现实。现在全球贸易里美元占比还近60%,石油、大宗商品大多还得用美元结算,这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金砖搞这个系统,更像多开了条路,以后大家做买卖多个选择,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 说到底,这些事儿都指向一个趋势:以前美元一家独大的日子,慢慢要变了。不是说美元要完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想再被美元牵着走,想给自家经济多留点主动权。但这个过程肯定不顺利,中间会有摩擦,比如本币结算怎么应对汇率波动,金砖支付系统怎么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可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在试着找一条更公平、更安全的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