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沿着苕溪边上的车道,我们逶迤前行,大片大片的稻田已经开始泛黄,稻穗垂下了饱满的头颅,间或,有白鹭逸出我们的视野。田地开阔,很快就要秋收了,植物完成了这一年的循环,像是种子对大地的返回。尽管今年夏日漫长,但毕竟白露已过,而秋分将至。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如此定义这个节气,我给自己科普了一下: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
也就是说,这天之后,会有更多的夜色让我们沉浸。这对于睡眠爱好者来说,一年中美好的日子正慢慢到来。
1.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说的是秋季时雨水的缠绵,时序轮转、万物更迭,人总是会有所感触。对于我,这个节气的名字,让我想到自己所喜欢的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作品:
子爵因为意外分成了两半,两个“半子爵”在同一片领地共存,形成了荒诞又尖锐的对立。“恶的一半”冷酷、残暴,以折磨村民为乐(比如让农民在寒冬里跳河、用苛刻法律压榨百姓),把人性中自私、暴力的一面展现无遗;而“善的一半”却成了温柔、善良的“怪人”,主动帮助村民(修复房屋、照顾病人、保护动物),甚至对“恶的自己”的暴行默默弥补,呈现出人性中无私、悲悯的一面。
无论是纯粹的“恶”还是纯粹的“善”,都是“不完整”的。最终,在一次偶然的冲突中,两个“半子爵”被同一道闪电击中,重新合为一体。
卡尔维诺说的是人性的完整,是对潜伏在“人性的碎片化”中生命力的描摹,而秋分这个节气,让我想到时间也如人,单纯的冷和热都会让人厌倦,只有在转换更替中完成这一年的完整:劳作和收获,夏日和寒冬……当我们一一经历,在谐调中,在秋光如波的涟漪里,我们的体验才能够完成,就像杜甫在《晚晴》中这样写秋分时节: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余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这种宁静和悠远,实际上是我们观照世界的一个角度,就像卡尔维诺一样,把自己的内心解析出来,直面自己,并且和自己和解,我们才能拥有完整的时间。
2.
尽管即将昼短夜长,秋分还不是松弛的时候。仿佛中年以后的人,渐渐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却不能放松下来:还有诸多的责任需要背负,秋分时节也是如此:秋收、秋耕、秋种。
南宋时的浙江人陆游在《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中这样写道:“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陆游是敏感的,他感慨于万事成蹉跎的无力,这是一种对自己辜负光阴的叹息。
但我们更应该走出去,走到广阔的田野中。
此时,北方开始播种冬麦,长江以南地区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但毕竟,春耕夏耘的辛劳渐渐结束,“送秋牛”是这个节气民间的祝福活动,“秋牛”并非真牛,而是一张印着农历节气表、耕牛图案的红纸或黄纸(称为“秋牛图”)。
担当送图人的,多是民间能说会道的“秋官”,他们挨家挨户送图,同时会即兴编唱吉祥话,内容多围绕“秋耕安排”“五谷丰登”“家庭顺遂”,比如“秋牛图,送你家,今年秋收满车拉;种冬麦,莫误时,来年收成更不差”,既实用又讨喜,是秋分时节接地气的民俗活动。
杭州有小学基于秋分“送秋牛”的习俗,开展过“秋分送牛图”主题活动,让小朋友们化身小画家,勾画出属于自己的“秋牛图”。
这种对秋日的沉浸,或许能够像一粒种子,让他们对时序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要知道,秋分,还被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五谷丰登。就像春天写下的情书,终于在秋日抵达了要去的地方。
在诸多关于秋分的诗中,明代诗人钱月龄的《秋分日同友人山行》让我玩味再三,心有戚戚:“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溪影照人风已息,稻香沾袖雨初晴。古今在眼青山色,岁序惊心白雁声。更喜同游俱物表,搴芝坐石看云生。”
3.
上半年春分向暖,下半年秋分转凉。
这一暖一凉间,寒暑循环,一年将尽:秋风起,白露生,秋分至,万物藏。
这“万物藏”对于不同人来说,却有不同的理解和心境,像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他的秋分之夜是这样的:“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在《夜喜贺兰三见访》中,贾岛多么欣喜于秋分之夜与友人的相聚。泉水潺潺、松鹤悠闲、月光皎洁,在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和友人踏苔而行,又枕石而卧畅谈文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呼之欲出。
但李白和贾岛就不一样,他在秋分之夜被相思所苦:“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在《秋风词》中,秋风、秋月,是如此凄清而深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就是李白的秋分。关于《秋风词》,有观点认为其可能为后人托名李白所作,但长期被收录于李白诗集流传,故一般都把它归于李白名下。
在时节转换之际,诗人是敏感的,其实生灵都会如此,秋分之后,虫的叫声就渐渐寥落,偶尔间听闻,也会有冷峭之感。
4.
“春祭日,秋祭月”,这是属于古时礼制中的一部分,按照记载,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因秋分这天昼夜平分、月亮圆满。但后因秋分日期不固定,月亮未必最圆,祭月活动逐渐移至中秋。
从这个角度去看,中秋是秋分的2.0版本。
祭月的核心是“敬月神”,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那个时候的民间,会在庭院中设案,摆放月饼、石榴、红枣、菱角等供品。这些供品无一例外均取“圆满”“丰收”之意,一家人拜月祈福,祈求月神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皇宫中,祭月仪式更加隆重,如清代皇帝会在月坛举行祭月典礼,如今北京的月坛公园,便是明清皇家祭月的场所。
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在这种习俗中表露无疑,这个时节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也许,正是这种多样性,才能让我们对此有更多的寄托和遐思。唐代的元稹写过《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诗如下: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分时节的风物变换,开篇点明了时令,而“风色已高清”一句写出了秋分时节的风清气爽。昼夜均分,寒暑平衡,万物皆在此时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结尾中新雁的到来,是大自然对秋分节气的最好诠释。
无独有偶,元末明初的孙作,在秋分之日的文字中同样写到了雁,他是在旅途中:“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人总是在途中的,秋分也许是一个节点,一个让人短暂休息一下、继续往下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