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亲妹妹吕媭,被陈平用竹板活活打死。弥留之际,吕媭怒斥:我早该劝姐姐斩草除根!话音刚落,陈平一句令下吕氏将灭族!为何曾护陈平的吕氏,最终落得这般下场? 那年秋,长安城长乐宫偏殿内。竹板击肉的闷响,伴着女子的惨嚎。 被按在青砖地上的是吕媭。她曾是临光侯,满朝文武见了她都不敢出声。现在,两名虎贲武士把她死死按住。 陈平手持竹板,眼神冰冷,开口说:“当年鸿门宴,你丈夫樊哙救过皇上,立了大功。如今你们吕氏要夺刘氏江山,就不念半点旧情?” 吕媭拼命挣扎,抬起头。她头发乱了,金钗散在一旁,眼睛瞪得通红,大声骂:“陈平!你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若不是我姐姐当年护着你,先帝早把你杀了!” 她话没说完,陈平手中的竹板就落下来。吕媭疼得咬紧牙,大声嘶吼:“我早该劝姐姐斩草除根,杀了你这个祸害!” 这句话在殿中传开。陈平手里的竹板停住,他挺直身子,看向殿外的侍卫。 “给周勃传令,吕氏全族,一个都不能留!” 接着,他又补一句:“樊伉也不能放过,必须斩草除根!” 樊伉是吕媭和樊哙的独子。此刻,他正在府里逗年幼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快死了。 他更想不到,二十年前在鸿门宴上救父亲的事,如今成了要自己命的理由。 时间回到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刘邦病重,听了谗言,认定樊哙要谋反。 于是,刘邦让陈平、周勃拿着符节,去军营杀樊哙。陈平心里清楚,这事不好办。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也是吕后的妹夫。要是杀了樊哙,等吕后掌权,自己肯定会被报复;要是不杀,现在就会惹皇上生气。 他想了又想,最后决定用 “缓兵之计”—— 先把樊哙押回京城,让皇帝亲自处置。 果然,还没回到京城,刘邦就死了。吕后开始垂帘听政,樊哙被放出来。 但吕媭因为这事,恨透了陈平。她多次在吕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当丞相,却不管政务,整天喝酒作乐,肯定有反心!” 吕后听了,只是冷笑,反而更信任陈平。她心里明白,要是陈平真像妹妹说的那样沉迷酒色,根本没法在朝堂立足。这其实是陈平在韬光养晦。 历史的真相,常藏在细节里。据《史记》记载,吕媭被封临光侯后,开始插手朝政,对功臣态度傲慢。 有一次朝会,她当着众人的面指责陈平:“你是右丞相,却整天喝酒玩乐,对得起先帝吗?” 陈平只是低着头认错。退朝后,他对心腹说:“我不这么做,怎么能让吕氏放松警惕?” 陈平的隐忍和算计,在吕后死后终于有了爆发的机会。公元前 180 年七月,吕后去世。 吕禄、吕产等吕氏族人,急忙聚在一起商量,想发动政变夺权。 吕媭听到消息,气得拍桌子:“我早说要斩草除根!现在陈平、周勃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可她没料到,陈平早就联合了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布好了圈套。 吕禄容易信人。郦寄劝了他几句,他就把北军的兵权交出去。 这消息传到吕媭耳中,她当场撕碎锦帕,生气地说:“兵权没了,吕氏肯定活不成了!” 事实果然如她所说,陈平、周勃很快控制了南北军。他们以 “刘弘不是汉惠帝亲生” 为理由,废了少帝。 之后,他们迎接代王刘恒进京,立他为皇帝。紧接着,吕氏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杀死,樊伉也没能活下来。 这场政变背后,能看出陈平对权力规则的清楚把握。他知道,吕氏专权,已经碰了 “刘氏天下” 的底线。 而刘恒出身不高,相对好控制,所以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史书记载,陈平临终前对儿子说:“我这辈子用了太多阴谋,这是道家不允许的。要是陈家以后衰败,也是我自己造成的。” 从这话能看出,陈平对自己的手段有反思,也清楚权力斗争的本质。 吕媭的死,就是吕氏家族悲剧的缩影。她曾用狠手段帮姐姐掌权,最后却在权力斗争中送了命。 史学家评价,吕后家族的兴衰,揭示了三个道理。 第一,权力的根基是民心,不是个人的威势;第二,家族势力如果膨胀,又没有制度约束,最终会自取灭亡;第三,政治斗争中,过度依赖联姻和姻亲关系,往往会留下隐患。 回望这段历史,能发现其中的警示意义。陈平用 “竹板” 终结吕氏统治,看起来残忍,但这是当时权力结构下的必然结果。 吕媭临终前说的 “早该斩草除根”,既是责备姐姐,也是后悔自己的政治短视。 她大概在想,要是当年极力劝吕雉杀了陈平,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只留下血的教训。